◎李亞盟
學會運用民間音樂創作歌曲
◎李亞盟
運用民間音樂素材創作歌曲的首要條件,就是要積累比較豐富的民間音樂語言,讓民間音樂成為自己音樂創作財富中的重要部分。俗語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我們對民間音樂不懂、不熟,那也就根本談不上運用的問題了。
民間音樂始終和人民群眾的生活保持著的密切的聯系,因為民間音樂的作者本身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是人們在生活生產中,在休息娛樂時,為消遣助興而編寫的民歌,并通過編唱民歌來傳授知識、表達愛情、訴說哀愁、向往幸福。同時,也以民歌抒發感情,他是記錄個體和群體的生活的歷史。民間音樂還經常對民間的職業、半職業的藝人在城鎮、集市、酒樓、茶館、街頭巷尾等用來為人們演唱、演奏。因此,民間音樂(民歌)是勞動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民間音樂的創作是在演唱、演奏流傳的過程中進行的,往往一首民歌要經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幾代人的傳唱加工,一般都有共同的曲調骨架,但旋法、樂匯、節奏型、唱腔等來適應不同方言、地方色彩和歌詞內容。這種日積月累、凝練,還有的脫胎為新民歌,有的經歷了千錘百煉演繹的更美、更完善,使民間音樂、民歌有了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它的存在形式簡明樸素、短小精湛、易于傳唱,還具有很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它積淀著一個民族、一個地區自然的藝術美。
我們在學習民間音樂,并運用其進行歌曲創作,就要了解民間音樂(民歌)的特征,在民間音樂(民歌)的織體與演唱中,單聲部的數量較多,也有二聲部、三聲部的民歌,漢族的勞動號子有領唱以及相疊的多聲部的織體,在形式上有獨唱、對唱、重唱、齊唱、領合等形式,但獨唱為最多見。在伴奏形式上,有旋律樂器以及鑼鼓伴奏,但要看是小調、小曲還是勞動號子或歌舞。民間音樂的民歌在節奏上,常見的節拍大體有自由節拍和比較規整的節拍兩種。自由節奏常見于山歌、吟唱調、長調;有規整的常見小調和一部分的謠唱性的山歌。在音階及調試上,民間歌曲、樂曲中最常用、常見的調試是五聲音階、七聲音階和五聲性七聲音階,也有根據本地音樂獨特的色彩和風格的特殊音階,如有清角和閏宮構成的七聲音階,也有以升徵、升商音裝飾的特殊音階。在漢族民歌調試中,徵調式用的最多,再者便是宮、羽調試、商調試、角調試最為少見。民間音樂的民歌在曲式結構上,大多運用單樂段結構,以短小樂句與詞句式大多相稱,內容結構大多數也以對稱關系為基礎,也有小調用一些常見的曲牌連綴演唱,構成了二段和多段的套曲,如《鬧五更》《大九連環》等,篇幅較長的根據條件一般常見與勞動號子與田間秧歌。民間歌曲在襯詞和襯腔上是在我國民歌中常用的一種特殊的創作手法,以此來表達民歌的音樂性和感情,這主要是當曲調的發展受到唱詞的局限性時,利用襯詞使旋律得到更大發揮。
應該如何學習民間音樂,和學習它的什么呢?一般地說,熟讀和背誦 一定數量的民間音樂曲目是很有必要的。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這話是有道理的。農民作曲家史掌元在初學寫歌時,音樂語言也不夠豐富,于是他就買了一些民歌集子和戲曲音樂資料進行學習,一有空就唱,前前后后,唱了百余首民歌,讀了二十多冊戲曲音樂和歌曲集,還利用各種機會、搜集、研究農村流動的民歌。他的祖父、父親和兩個哥哥都是民樂演奏的好手,會吹奏好多民間樂曲和山西梆子樂曲,通過幫他父兄們記錄、整理民間音樂,使他的眼界開闊了,腦子里的音調充實了,才創作出象《唱得幸福落滿坡》等這樣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的好作品。
但是,對于民間音樂的學習運用,不能僅僅滿足于熟讀和背誦,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要學習它如何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語言表達出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學習它如何從表現內容的需要出發,運用形象思維塑造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學習它運用簡樸的曲調表達真摯感情的作曲技巧。此外,在如何處理樂曲形式方面,民間音樂也都凝聚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這些都是民間音樂最可貴、最有價值的精華,我們都應認真學習。
我國各民族的民間音樂浩如煙海,異常豐富,大體可概括為五種類型:民歌;說唱;戲曲音樂;歌舞音樂;器樂曲。在每一種類型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又有眾多的品種,風格上也是千差萬別,各具特色。
面對著這樣豐富多彩,五光十色的民間音樂珍寶,我們在學習運用時又從何入手呢?中國民間歌曲源遠流長,歷經千年滄桑,隨著歷史時代發展而演變著,反映舊時代人民生活的民歌是傳統的民歌,反映革命生活的民歌是革命的民歌,反映建國后人民新生活的民歌是新民歌,所以在創作上我們許多的專業作曲家針對某一特定民族、某地區民歌的典型特點,寫出具有濃郁民歌風格的歌曲,深受群眾喜愛,并廣為傳唱,如冼星海《二月里來》、劉熾的《新疆好》、歐陽謙叔等的《洪湖水,浪打浪》等,我們音樂工作者在創作上要基本完整的嚴用現有的民歌曲調骨架,將其曲調做局部的變化,以適應現代內容的表現需要,再如抗戰時期的陜北民歌《繡金匾》就是當地民歌《繡荷包》的基礎上改編的,在原有的曲調上填上新詞的內容,曲調基本不變,只在調高上、速度上等作某些變化,這是一種改變。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新民歌和民間歌手的創作中,大部分也采用這種創作的手法,如《五卅運動》一歌,就是將《孟姜女》調上填上工人斗爭的內容的新詞,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因此,我們在學習運用民歌創作時,特別是對我們業余作者來說,創作歌曲、學習音樂的基本知識,都是在有限的業余時間內進行的,所以,必須從實際出發,有重點有步驟地,因地制宜地去學習。開始可以先從學習民歌入手,民歌在民間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以及其它所有的民間音樂,都是從民歌曲調逐步演變發展而來的。它稱得上是民間音樂的基礎;而且民歌曲調的結構也比較短小精悍,在表現手法上以及詞曲結合的規律上,也和創作歌曲很接近,比較容易掌握,也便于運用到創作中去。運用民間音樂創作歌曲,要注意民歌的風格和特色分類法,這有助于認識和研究民歌的風格特色、音樂與民俗的關系等問題,按照題材內容分類有助于認識、研究民歌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等。除此還要學習掌握民歌的藝術特點,如勞動民歌凝集了生活中的勞動節奏而創作出來的,節奏鮮明急促、強音不斷、頓挫有力,但也有速度比較柔緩、節奏弱、旋律變化豐富的;情歌,在藝術手法上的運用極為豐富,較突出的有雙關、重復、比興的手法,把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接二連三地使用,給人們情意婉轉、回腸蕩氣的感覺;民歌中的兒歌,在形體上短小,沒固定的形式,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節奏鮮明。民歌在生活中是多種多樣的,對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總是要表示出自己的主題意見,抒發內心的感情,如《十送紅軍》就是一首優秀的抒情之作,它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地抒發人民與紅軍的血肉感情。所以在民間音樂中的民歌,在表現手法上能大量運用對比手法,常借物抒情,使情景交融,形式優美,即對立統一,又能通過鮮明、生動的對比表達出人們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我們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還應逐步擴大范圍,為便于掌握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最好采用由近及遠的方法,先學好本地區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
因此,對民間音樂語言的學習、研究得越深,積累得越多,在實際創作中也就越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從而也就越能有助于運用準確生動的民間音樂語言,去反映創作音樂作品的生活內容。
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長期勞動生活中創造的。對傳統的民間音樂應批判地繼承,合理地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民間音樂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同時還要大膽創新,敢于突破,從而創作出既有鮮明、濃郁的民族風格、民族特色,又有強烈的時代精神的歌曲來。
我國優秀的作曲家無不受著民間音樂的熏陶,他們的作品無處不體現著與民間音樂之間的密切聯系。聶耳的《大路》、《碼頭工人歌》就是從勞動號子中汲取的營養成份,提煉創作而成的,洗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馬可的歌劇《白毛女》,以及現代很多專業、業余作曲者創作出來的無數優秀歌曲,無一不說明這個問題。許多作曲家不僅重視民間音樂的搜集和積累,而且更重視具體的運用到創作之中,他們所創作的這些歌曲是我國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他們的實踐,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它加以認真的研究和總結,從而使我們進一步學會運用民間音樂的手段,提高自己的音樂創作水平。
(作者單位:安徽省文聯、省音樂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