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蕾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打造昌平區高精尖經濟結構
◎婁 蕾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多,技校是為社會輸出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德育課是技校教學的關鍵課程,但是從技校德育課教學現狀可以看出,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在新課標下,教師可以采用情感教育模式,多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并通過情感教育來提高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熱情和積極性,進而提高德育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十三五”是昌平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打造高精尖經濟結構,是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從研究昌平區經濟結構入手,通過分析昌平區規模以上企業發展現狀和供給側數據構成,客觀評價昌平區經濟發展優勢和不足,在如何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優化產業格局、促進昌平區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議。
“十二五”期間,特別是最近幾年,昌平經濟運行呈現“新常態”的發展特征。
經濟運行“中高”速度
需“十二五”期間,昌平經濟運行由高速增長態勢,漸變為中高速度增長態勢:GDP增長速度由2010年的16.8%,放緩至2015年的7.5%。“十二五”期間的平均增速為10.4%,比“十一五”低了5.4個百分點,比“十五”低了11.9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三產比重逐年提升。2010年,昌平二三產業比例為49:50,二、三產業平分秋色;到2014年,二三產業比例優化為41:57,形成了“三二一”產業格局,2015年底第三產業比重達到61.5%。
今年上半年,三次產業比例為1.1:33.3:65.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進一步提升,達到65.6%,在發展新區中占比最高。
行業結構重點突出
在國民經濟核算的17個行業大類中,GDP中占比在3%以上的主要行業有11個,其中占比在10%以上的有3個。工業在全區經濟總量中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2016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總量的31.2%,所占份額最大,比重高出排在第二位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6.8個百分點,高居各行業首位。
第三產業中,增加值份額前三位行業依次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和教育,三者占全區GDP比重為33.3%,“科教”行業優勢顯現。
生產效率不斷提升
以中關村昌平園為例,2015年,中關村昌平園地均產出率為65.8億元/平方公里,比2010年提高42.3億元/平方公里;勞均產出率為222.8萬元/人,比2010年提高104萬元/人。由此可見,昌平區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勞動效率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較“十二五”初期已大幅提升。
從總體上看,雖然昌平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但依然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各行業龍頭企業少
目前,昌平區工業、服務業等運行格局,呈現為少數企業影響全行業經濟走勢和指標波動的特征。
工業增加值占全區GDP份額最大,對昌平區經濟平穩增長具有關鍵作用。而工業企業中一支龍頭企業獨大,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近30%,所占比重比產值排名第二的企業高了19.6個百分點。從近兩年該企業與昌平區工業總產值增速比較來看,走勢表現為高度同步,可見這一家企業對昌平區工業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重點服務業(不含批零住餐、房地產和金融業)中,同樣有著類似工業企業的分布情況。昌平區一家企業實現了全區規模以上重點服務業近四分之三的營業收入,收入遠超第二名企業,對昌平區重點服務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23.3%。
企業創新有待加強
以中關村昌平園為例——技術收入占比低:2016年上半年,昌平園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1587億元,其中技術收入66.9億元,僅占總收入的4.2%,比2010年的7.4%下降了3.2個百分點。而商品銷售收入865億元,占比已高達54.5%,比2010年增加了36.2個百分點,說明部分企業的經濟成果只是技術含量低的“銷售商品”所得,而并非來自“研發”、“專利”、“新產品”等。
研發投入占比低:2016年上半年,昌平園科技活動經費支出41.2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僅為2.6%,比2010年降低0.4個百分點。除此之外,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量占比也同樣下降,2015年昌平園有研發活動的企業771家,占昌平園入園企業的33%,2010年有研發活動的企業479家,占昌平園入園企業的37%,比重不增反降。
企業實業利潤下降
工業:上半年,昌平區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達到41%。利潤總額雖然同比增長55.1%,但主要是受投資收益增長拉動,如果扣除投資收益影響,利潤總額下降6.2%。其中拉動昌平區產值收入增長的汽車制造業,扣除投資收益后,利潤同比下降11.3%。
重點服務業:上半年,虧損企業占全部企業數的56.3%,比重較上年同期擴大2.8個百分點。與工業相同,企業利潤總額雖然同比高速增長74.6%,但扣除投資收益影響后,利潤下降2.3%。
由此可見,雖然企業的利潤增長可觀,但由實際生產所創造的利潤卻不盡如人意,實體經濟仍然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
經濟新生動力缺乏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昌平區規模以上企業1720家,近三年增長了41家,年均僅增長0.8%,新增企業主要集中在商業和服務業,工業、建筑業、房地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均為逐年減少。
新興業態方面,近兩年互聯網零售雖然保持著快速增長勢頭,但體量偏小,2016年上半年網上零售實現14.3億元,僅占昌平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量的7.3%,短期內對昌平經濟增長難以形成支撐作用。
高端產業方面,在中關村昌平園企業中,2015年收入為零的企業198家,占園區總企業數量的8.5%,這些企業占用著寶貴的土地、建筑資源,卻沒有給昌平帶來應有的經濟成果,亟待“騰籠換鳥”轉型升級。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中長期持續增長注入新活力,是經濟穩中求進的有效推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一項關鍵的改革任務,同時也體現了一種思維方法。在破解昌平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深入調整優化全區經濟結構時,可充分運用這種新思維,多從源頭上找方法,在“供給側”上做足文章。
運用新供給模式思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企業要提高效率,其中加強企業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于創新基礎上的效率提高,以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創新增加新供給。
一是提高勞動力素質。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企業創新關鍵在人,高層次的創新創業人才,往往聯結著優質科技資源。因此,培養、引進和用好高層次的創新人才,是實現創新驅動的關鍵所在。可借助區域高校的研發優勢,鼓勵企業與在昌各大院校建立合作,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創新合作平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并將更多的高校院所創新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同時以事業留人,用合作平臺推動人才發展,讓在地企業引進、留住高等院校的優秀人才,加強人才服務保障,從而使更多的人才在推進全區企業創新方面發揮作用。
二是大力發展新產品。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改進和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有效供給,使之能夠提供廣大民眾需要的消費品和服務,滿足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高層次需求。特別是鼓勵存量企業充分挖掘網絡潛力,推動自身轉型升級。以商業為例,目前昌平區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383家,尚有85.4%的企業還未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傳統零售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仍有很大空間。因此,可鼓勵存量企業大力拓展網絡營銷渠道,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需求點所在,精準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有效生產水平、拓展進行廣泛營銷的能力,對已有行業的潛力再次挖掘,推動存量企業用互聯網的思維重塑提升傳統行業,加快向更高層次的業態轉型。
運用新引擎打造思維,增添發展新動力
一是在制定的“禁限目錄”之外,與中心城區主動對接,盡可能多而全地引進各類高技術企業,特別是積極吸引增加值率較高的金融、電子商務、文化娛樂等行業企業向昌平集聚,打破現有極少數龍頭企業即可左右該行業走勢的格局,構建多點支撐的新產業格局,使區域經濟增長更有保障、更具活力。在2015年可利用存量資源清單中的數據顯示,昌平現有存量建設用地56.2平方公里,其中產業建設用地23.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重點功能區。以2015年中關村昌平園地均產出率計算,可利用資源擁有創造年均1520億元收入的可觀前景,因此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吸納扶植優質企業,支持新的供給的形成,是確保昌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是從整體經濟增長長遠的支撐作用看,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充分發揮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對供給升級的倍增效用,使昌平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把握昌平入選“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城市”的好機遇,加快構建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推進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創造良好的創新促進環境,鼓勵高素質人才創業,激發企業家創新創業的熱情。特別是注重鼓勵利用“互聯網+”形式進行創新創業,既降低了進入門檻,又滿足個性化需求,非常有利于全民參與。
運用新管理監督思維,跟蹤服務新經濟
新興產業、新興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步煥發活力,新經濟必將成為支撐昌平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經濟不僅對企業形成了新挑戰,對政府部門同樣提出了新要求,能否全面、客觀、及時地反映新經濟發展規模、效益和結構等情況,是政府部門可提供并做好高質量服務的關鍵。
目前,昌平已梳理、認定近百家“高精尖”企業,下階段將對全區“高精尖”企業開展定期監測。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需要相關職能部門運用新的監管思維模式,立足昌平實際,主動調整和深化對新經濟的認識和理解,對“三新”、“雙創”構建新的監測評價體系,建立新經濟統計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新經濟的研究與跟蹤監測,全面、及時反映新經濟的發展狀況,從而為實施科學有效管理、服務區域企業發展,提供更具價值的參考依據。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