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潤平
隴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暨檢驗檢測工作基本情況與發展思路
◎閆潤平
通過對隴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暨檢驗檢測工作基本情況調查,存在以下問題:農產品生產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水平低,分散生產,制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的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基地規范化建設不到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整體滯后,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不健全,經費投入不足。提出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和專業合作社,迅速擴展集約化農產品生產主體的數量和規模,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創造條件;要加強對基地、園區、合作社等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規范化管理,促進基地、園區、合作社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良性發展;加強生產過程執法監管;加大宣傳教育培訓力度;加大政府監管、扶持力度;明確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并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一個重大的公共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也隨之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三條腿”,一是農產品規范化生產基地的建設,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三是農業行政綜合執法,三者卻一不可,其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只有農產品檢驗檢測化驗結果才能為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提供執法依據,從而推動產地規范化建設。
為加快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步伐,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水平,保障城鄉居民食品安全,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和諧隴縣建設,我縣于2013年12月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
最近,按照縣局安排,我站就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現狀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發展方向進行了研討,現就研討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檢測站建設項目實施情況。2010年8月,陜西省農業工程勘察設計院完成《陜西省隴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10年12月省發改委批準該實施該項目(陜發改農經[2010]2008號)。項目總投資304萬元,其中土建工程63萬元,儀器設備購置207萬元,其它費用34萬元。其中土建工程改造建設紫外室、酶標儀室、色譜室等實驗室505平米,儀器采購部分購置液相色譜儀、氣相色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設備86臺套。項目建成后實驗室常規檢測和流動性快速抽檢農產品樣品的能力每年將達到3000份。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了土建工程,儀器設備采購已經到位,現等待驗收。
檢測站機構建設及運行情況。2011年12月,經縣編委批準,成立了隴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隴編辦發[2011]45號),副科級事業單位,編制10人。當時掛靠縣農技中心。2013年12月份檢測站單獨運行,實有工作人員5人,其中管理崗位1人,技術崗位3人,工勤剛1人。
建站兩年來,檢測站細化任務、明確分工、和重點農產品生產企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責任書,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責任和完善各項紀律制度、狠抓工作作風、撲下身子開展調研,摸清全縣農產品生產狀況和農藥使用狀況底子的基礎上,順利完成 3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的3個種類的農產品的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材料整理、現場檢查、復審驗收和審核上報工作,并對已經認證的和正在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企業的農產品生產過程質量安全進行了4次大檢查,共落實整改措施8項,向農產品生產企業基地、合作社、發放農藥殘留自測速測試紙400條。大型檢驗檢測設備儀器采購工作也已經啟動,檢測站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并取得初步成效。
農產品生產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水平低,分散生產,制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的提高。我縣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30多個,其中種植業類共70多個,但真正具有規模和效益的卻不多。根據我們最近的調查,在種植業方面,全縣設施蔬菜面積不少于100畝、露地菜田面積不少于150畝、食用菌連片30棚以上、蘋果連片面積150畝上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產品蔬菜基地只有3個、食用菌生產基地只有2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只有3個、優質油桃基地只有1個。目前,這些基地、企業、園區的輻射帶動和管理覆蓋能力有限,全縣農產品分散生產經營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這就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特別是農產品檢驗檢測工作帶來困難,我們沒有辦法深入到分散的農戶進一步落實生產者的第一責任、進行檢驗檢測,只能到幾個大的基地、企業、園區開展工作,就會出現監管盲區。
獲得“三品一標“(無公害、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認證的農產品數量和覆蓋面面積是反映一個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我縣只有一個農產品獲得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這與我縣農產品生產規模化程度低不無關系。
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基地規范化建設不到位。食品安全問題雖然早已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部分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法律意識淡漠,不知道農產品生產過程不做記錄是違法行為要受到行政處罰,檢查中也拿不出生產技術標準,個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管理還不到位,農產品生產過程行政執法尚處摸索階段。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整體滯后,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不健全,經費投入不足。
①2013國家實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陜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陜西省農業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體制調整后加強使用農產品無縫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縣委縣政府印發了《隴縣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實施方案》,明確食品進入加工銷售環節后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完善了檢測機構和執法機構,加強充實了各機構力量,12個鄉鎮成立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比較重視,但是作為食品監管重要組成部分的農產品及進入加工銷售環節前的其生產、儲運長鏈條管理的農業部門的農產品監管工作,縣上明顯重視不夠。我縣農產品生產、儲運管理涉及農業局、果業局、畜產局,甚至涉及林業局、水利局、供銷聯社和鄉鎮政府等許多部門和兩級政府,縣上至今沒有專門的機構統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比如核桃的質量安全到底哪個部門哪個單位負責?果業局內沒有果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要不要設立?建議整合農業局、果業局、畜產局,甚至林業局、水利局、供銷聯社等有關部門資源成立縣級專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
②《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用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106號)“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等工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要開展正常工作一年一般大約需要40萬元的工作經費,我站現無任何工作經費,人員不足,無法開展培訓、檢驗檢測和認證等基本工作。
全縣12個鄉鎮雖然都掛牌成立了鄉鎮一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但是人員不固定、沒有專門的工作場所和檢驗檢測手段,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員的補貼待遇還沒有落實;農產品生產基地、合作社、園區等沒有內部的檢測機構和檢驗員。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和專業合作社,迅速擴展集約化農產品生產主體的數量和規模,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創造條件。最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強力推進特色農業強縣建設,設施農業發展進入快車道,2013年繼溫水坪頭園區之后,堎底下綠豐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東南、曹家灣、八渡三個園區被市政府命名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縣政府還命名了城關(高堎)、李家河(洞溝門)、東風(普樂塬)、東南(河溝)、東南(梁甫)等8個縣級現代農業園區,全縣已命名建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市級4個、縣級8個,初步形成了以省級園區為龍頭,市級園區為示范,縣級園區為支撐的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2014年目標任務是新申報并建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2個,創建省級“百強”社1個,市級“十佳”社1個,市級優秀社2個,縣級示范社5個。要繼續按照這一思路,逐年發展,加快推進。
要加強對基地、園區、合作社等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規范化管理,促進基地、園區、合作社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良性發展。
①基地、園區、合作社等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發展既要注重數量、規模也要注重質量和效益,既要注重建設也要加強管理,管理中要增加對產品生產過程規范化程度和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內容,鼓勵其開展產品的“三品一標”認證,加大檢查考核獎罰力度。否則,其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甚至發生質量安全事件,不僅影響企業自身生存甚至影響一個產業的發展。
②大力開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積極主動開展示范基地、示范園區、示范合作社創建。要圍繞“三品一標”要求,認真開展農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從而形成我縣農業標準體系。同時要積極開展農業標準體系的推廣實施,以標準化為手段,以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對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及運、儲等全過程實施標準化管理。
要指導農民科學合理地使用農業投入品,逐步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加大對復合肥、微生物肥料、高效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等的推廣使用,同時,積極推行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提倡采用種養結合、糞便還田、秸稈還田等措施,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③要從種子、農田的選擇,農藥、化肥的施用,生產全過程建立農產品生產技術檔案,實行農產品名生產過程可追溯制度,一旦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甚至已經發生不安全事故時,可追溯責任人,有效地從源頭上杜絕不安全隱患發生。
④要建立健全并積極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
加強生產過程執法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生產過程做了明確的規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106號)明確將農產品生產過程納入農業行政綜合執法范圍,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單位要盡快建立規范的監督檢查制度,定期進行監督檢查,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生產、銷售和使用,依法加大治理整頓力度,從源頭上消除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
加大宣傳教育培訓力度。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執法人員和檢驗檢測人員進行培訓,要對農產品生產、儲運的企業、合作社、園區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培訓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對守法生產者和違法生產者正反兩方面樹立典型進行宣傳。通過宣傳培訓傳播知識、營造氛圍,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撐。
加大政府監管、扶持力度。農產品質量安監管全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社會公益性工作,各級政府要研究制定具體的監督管理辦法,協調各有關部門,明確各自職責,規范監管機制,確保農產品安全。
①縣上要明確農產品的范圍種類(明確水產品、林副產品歸屬),在一個文件上進一步明確農業局、果業局、畜產局等部門具體職責和鄉鎮職責等。
②農業局、畜產局、果業局等有關部門內部要對規模化農產品生產主體如基地、合作社、園區從四個環節明確和落實管理責任:一是總體建設與檢查考核管理者,二是生產過程規范化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實施者,三是檢驗檢測者,四是執法者。
③縣級農產品監管機構、產過程規范化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實施機構、檢驗檢測機構和執法機構等要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及時培訓,正常開展工作;要制定政策鼓勵生產基地、企業、合作社加快自檢機構建設進度,配備內檢員;積極建設和完善鎮農產品監管檢驗檢測機構,達到有獨立辦公地點、辦公設施和監管手段,獨立開展業務工作;落實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員補貼。
明確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并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作者單位:隴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