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西北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蘭州 730070)
新型農村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機制構建探究
劉 慧
(西北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蘭州 730070)
公民參與是現代民主的重要形式,公民參與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政治民主的進步和發展程度。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社區民主化建設日趨成熟。但當前農村社區居民在參與治理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社區治理的視角出發,提出構建農村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的五大機制,從治理的宏觀角度為農村社區治理過程中居民參與問題提供更為可靠的解決方案。
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居民參與;機制
社區是最基本的民主治理單元。當前社會民主治理進一步多元化,對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這意味著我國改善社會治理的頂層設計正在逐步推進。
作為助推新型社區治理機制內在動力的居民參與,是真正決定農村社區能否取得穩定長足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農村社區居民的參與度還處于初級化階段,與當前現實需要還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制度設計有缺陷。要實現農村社區治理目標,首先需要完善的制度做支撐,現有的農村社區管理體制依舊存在諸多不完善。第二,社區居民觀念陳舊。長期受傳統封建思想影響,社區居民參與的意識比較薄弱,大部分居民不能正確認識和接受民主管理,對參與社區治理表現出被動和無所謂的態度。第三,社區居民主體地位不明確。居民只有積極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中,并平等地共享社區發展成果,才能真正地發揮居民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第四,居民參與層次、組織化程度較低。社區居民缺少參與公共事務的組織載體,形成不了統一的力量和共同的行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居民參與的效果,制約了農村民主建設的健康發展。在農村社區治理過程中,居民參與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既包括參與主體自身的內部因素,也包括具體參與制度不完善的外部因素,這些因素制約著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效度。基于對于農村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問題的分析,本文提出構建農村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的五大機制。
“沉默的公民或許會成為獨裁者的理想臣民,但對于民主制度來說或許是一場災難。”公民對于存在的社會問題只有察覺并積極回應,才能以問題意識為目的,不斷推動民主的發展。社區居民察覺就是指在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所發現的問題反饋的一個過程。首先,要完善社區居民監督制度。“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若要權力得到合理運行,對其監督必不可少,政府只有在公開和外部監督的壓力之下才能高效地回應公民的一切合法訴求。其次,要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實現政府信息公開化。居民實現參與權的前提是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充分有效的信息是保障居民參與能力的基本條件,所以政府由責任和義務對參與的居民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最后,要加強政府回應性,完善社區治理法制化建設。政府部門應在準確了解社區居民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制定與社區有關的法規政策,并采取切實措施,從制度上加強政府對社區居民及社區自治組織的意見和需求的回應力度。
社區居民參與實際上是一個對應主體間的雙向互動過程。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效度,不僅取決于居民自身,更需要完善的利益表達渠道,只有社區居民的訴求得到充分表達,才能更進一步提高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不斷推進農村社區的發展。因此,要從利益的表達渠道、居民參與意識及社區居民組織3個維度來構建社區居民回應機制。第一,完善社區居民利益表達渠道,進一步促進規范化參與。社區居民的參與是以充分的利益表達訴求為基礎的,利益表達渠道的不斷完善不僅有利于社區居民意見的采納和居民問題的解決,而且有利于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整合社會教育資源,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參與意識。提高社區居民參與意識離不開有效的農村社區教育。通過農村社區教育,能夠達到培育農村社區居民參與意識和參與行為的目的,從而實現農村社區的治理和建設。第三,培育新型民間社區組織,進一步強化社區居民組織化程度。分散的參與必然達不到既定的參與目標,要發揮居民在社區民主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將農村社區居民組織起來并形成社區自主擁有的組織是發揮其農村社區治理主體作用的必然選擇道路。
現階段,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徹底完全打破,農村社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缺位較嚴重,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結構和供給方式不合理,服務載體缺乏等問題的存在使完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迫不及待。第一,建立“四位一體”式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積極引入新的供給主體,構建政府、農村社區、私人部門、非營利性機構“四位一體”式的供給主體結構。引入市場化機制,通過競爭機制進一步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第二,建立公共服務供給多元資金投入模式。“沒有相應的財力保障,制度無法運行。”因此,要建立公共服務供給多元資金投入模式,在加大政府公共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杠桿作用,利用各種方式引導其他涉農資金投入。第三,制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決策制度。推動公共服務決策機制向“自下而上”的轉變同時,要使二者有效結合,做到讓政策落地。在鼓勵農民參與到公共服務的供給決策過程中的同時要建立健全基層民主制度,不斷拓寬農村社區居民表達渠道。
在社區治理方面,居民自身的參與能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社區居民只有參與意識,但是缺乏相應的參與能力,有效的參與仍然是不能進行的。在當前的社區治理當中,要構建社區居民的參與能力提升培養機制,首先,要重視基礎教育,提高居民文化素養和政治素養。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農村社區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當前我國農村社區居民受教育年限普遍較低。文化水平程度極大地影響了居民對基層民主相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因此,要不斷加大對社區居民的基礎性教育。其次,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營造社區良好文化氛圍。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在社區中使居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遵守行為規范,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再次,進一步為社區居民傳授參與治理的知識和技能。社區居民參與能力的培養需要掌握一定的參與知識和參與技能,因此,不斷增強居民自我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才能使他們合理、有效地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當中,才能不斷提高他們的參與效度,促進農村社區治理水平持續提高。
要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讓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的治理活動當中,就必須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構建社區居民組織動員機制。第一,緊密連接居民與社區間的利益鏈條,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積極性。社區居民參與動員機制的基礎主要是理性選擇理論當中的利益驅動,利益和興趣是社區居民參與的原動力。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時會考慮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與自己利益相關度越大,參與熱情就越高。第二,培養社區居民的社區認同感,提升居民參與的內在動力。居民參與的內在動力的最根本體現就是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居民對社區有強烈的歸屬感,會促使其積極加入到社區建設中,自覺地當起社區主人的角色,關心社區事務,推動社區的自治。第三,加強社區居民技能培訓,提高其致富能力。民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居民經濟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居民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參與民主活動。農村大多地區處于較貧困,許多人在忙于生計之事,根本無暇顧及民主參與等活動,同時,許多農民因迫于生計外出打工,由于地域的限制也無法參與社區治理的活動當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重點正是完善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服務體系。農村社區建設是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在現實的社會政治生活條件之下,不僅需要政府發揮自身的作用,還要倡導相關的民間組織,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村社區治理建設,努力探索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志艷.農村社區治理中公民參與問題研究——以JZ社區為例[D].鄭州:鄭州大學,2014.
[2][英]約翰·格雷,G W 史密斯.密爾論自由[M].樊凡,董存勝,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3]孫健,張永華.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完善理路[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132
D422.6
A
1673-0194(2016)16-0201-02
20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