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
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研究
何 平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作用愈發凸顯,而信息披露制度是資本市場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實現證券市場公平、公正、公開和保護證券市場投資者利益的根本前提。本文在探討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其原因,以期為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據。
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
近幾十年來,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金融業逐步開放,國內許多大型的金融企業引入境內外,各類投資者紛紛上市融資,此外,我國與國外的經濟交流不斷加強,資本市場得到快速發展。然而,金融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以來,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披露受到了國內外政府與學者的廣泛關注。財務預測信息,作為重要的關于未來趨勢的信息,相比于歷史財務信息,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未來一段時間的生產經營情況,幫助投資者更好地分析與決策,所以其對于投資者防范和化解風險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1.1金融類上市公司概述
金融企業是指基于執行業務的需要從國家有關金融監管部門取得金融業務許可證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包括取得銀行業務許可證的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及財務公司等,又包括取得保險業務許可證的各類保險公司,還包括取得證券業務許可證的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壟斷性、指標性、效益依賴性、高風險性和高負債經營性是金融類上市公司的特點。
1.2財務預測信息的含義
財務預測信息是一種關于未來的預測信息,是在企業現有的生產計劃和生產規模的基礎上而作出的預測,這些預測信息主要涉及企業未來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及其相關信息等。財務預測信息比歷史財務信息更加具有決策相關性,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與分析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和生產經營狀況,從而減少不確定性,防范和化解潛在的風險,據此作出更科學的決策。
1.3財務預測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方式
國際上很多國家對財務預測信息的內容做出了比較具體的規定,他們認為偶然性與經常性項目、成本、收入、所得稅與收益項等基本內容是必須披露的財務預測信息的最低要求。我國的《論改進企業報告》把計劃和目標、機會和風險、實際業績與之前披露的業績進行比較等信息總結為財務預測信息披露的基本內容。總之,上巿公司財務預測信息至少應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財務預測選用的會計政策、所依據的基本假設及編制基礎和其他相關事項等;二是涉及年度經營計劃、管理者討論與分析與業務發展目標等方面的盈利預測、前瞻性信息與業績預告等;三是獨立第三者出具的關于財務預測信息的鑒證報告。此外,財務預測信息披露有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性披露兩種方式。
2.1財務預測信息披露質量不高
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的質量要求主要體現在可靠性與相關性兩個方面,然而,現實中大部分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均達不到這兩個質量要求,虛假、違法和誤導泛濫。上市公司有時候會刻意隱瞞詳細真實的信息或故意歪曲信息,使披露的財務預測信息的真實性大打折扣,無法滿足投資者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期望。
2.2財務預測信息供給不足
目前,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內容不完整,積極性不高,信息含量低,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信息往往局限于盈利預測,并且供給數量嚴重不足。過于簡略和重大遺漏是財務預測信息供給不足的兩大表現。過于簡略是上市公司有意或是無意遺漏必須公開披露的重要事項。重大遺漏是上市公司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應予披露的事項不予披露的一種行為。過于簡略和重大遺漏的存在會給投資者帶來不利,投資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進行投資,容易出現投資虧損。過于簡略和重大遺漏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擔心提供詳細的財務預測信息會使公司的商業秘密泄露,不利于與同行的競爭。
2.3財務預測信息披露不及時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數據傳播十分迅速,且更新高速,任何信息的變動都有可能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在資本市場上,金融類上市公司應該及時披露相關的會計信息,尤其是財務預測信息,因為如果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時,就有可能會出現內部交易和市場操縱行為,影響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目前,不利的會計信息延遲披露與對上市公司有利的會計信息的提前披露是財務預測信息披露不及時的兩大表現。一些公司故意延遲披露其盈利預測信息,企圖進行內幕交易和操控股票價格,損害資本市場上投資者的利益。另外,一些公司提前披露對上市公司有利的會計信息,影響投資者的分析判斷。
3.1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制度安排與企業組織結構,用來明確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執行人員之間的制衡關系與權利分配,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理人員職責及功能三者的關系是其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金融類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比較嚴重。一是股權高度集中,股權結構不合理。國有企業是我國絕大部分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前身,投資比重較大,與此同時,流通股股東分散,沒有形成規模,無法與大股東相抗衡。二是董事會、監事會結構的不合理。我國金融類上市公司董事會的構成以公司內部管理層為主,董事長與總經理往往是同一人兼顧,從而造成職能權力與管理層劃分不清晰。此外,對于監事會的運作目前仍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可供遵行,難以操作。在許多金融類上市公司中,監事會往往是一個受到董事會制約、沒有獨立監督權的機構。總之,我國金融類上市公司沒有合理地分配董事會、監事會的職能,董事會的獨立性不能得到保證,獨立決策和監督的作用得不到發揮,自主披露的動力蕩然無存。
3.2財務預測信息供給成本較高
控制成本是任何上市公司的必要要求,而上市公司的任何經濟活動都必然會產生相應的成本,財務預測信息披露也不例外,如信息采集、編制、披露前需要的審計都會產生費用。財務預測信息供給成本較高會影響其信息披露,第一,增加財務預測信息的供給,其相應的培訓成本、編制成本、信息收集成本就會增加,影響其財務信息供給。第二,行為約束成本。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預測信息將使其必須按照公布的預測業績為目標,當出現新的投資機會或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上市公司可能會放棄更好的投資機會而產生機會成本。第三,更新更正成本。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會導致財務預測信息發生變化,上市公司的相關部門要更新更正財務預測信息必然會產生新的成本。第四,訴訟成本。上市公司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不能完全按照預計的路徑發展時,可能會偏移預測值導致法律訴訟從而產生訴訟成本。最后,泄密成本。有時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預測信息可能會被金融業的競爭對手利用,從而喪失本公司的競爭優勢,產生泄密成本。
3.3監管不到位
監管部門監管的不到位也是造成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首先,證監會,我國資本市場的主要監督力量,往往不能有效地處罰金融類上市公司虛假披露財務預測信息,或者是打擊力度不夠,或者重行政處罰輕民事責任,無法起到警示作用,金融類上市公司違法披露成本太低。其次,中介機構不能有效發揮對財務預測信息披露的監督作用。會計師事務所,作為財務預測信息監督的主要中介機構,往往缺乏足夠的專業技術對上市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督。最后,證券市場上財務分析師也缺乏對上市公司的有效監督。目前我國缺乏專業的財務分析師隊伍,導致財務預測信息供給不足。
3.4財務預測編制和披露準則不完善
我國的證券市場目前尚未系統地建立完善財務預測編制和披露準則,仍處于弱勢有效的市場階段。目前,只有關于發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的通知與關于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第六號〈法律意見書的內容與格式〉(修訂)》的通知涉及對財務預測信息披露的相關內容,但是仍不完善。一是沒有涉及上市公司在定期報告中財務預測信息的編制和披露,只有對金融類上市公司前發布的招股說明書的內容規定;二是只涉及盈利預測信息,沒有對預測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作出具體的要求,像現金流量、股東權益變動、資產負債等情況也沒有全面具體的規定;三是證監會對財務預測信息的規定不夠完善。
主要參考文獻
[1]陳玲.完善上市公司預測性財務信息披露之我見[J].西部財會,2007(6).
[2]劉建英,明哲.上市公司財務預測信息披露問題探討交通[J].交通企業管理,2008(1).
[3]呂曉梅.財務預測信息披露多層次管制探討[J].當代財經,2007(9).
[4]張德容,吳運波,張濤.預測性財務信息披露模式探討[J].中外企業家,2009(14).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11
F830.42;F832.51
A
1673-0194(2016)16-0020-02
201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