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
?
移動醫療與協助服務
徐銘
云南大學軟件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隨之亦引起了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引起了全社會對于健康的關注。同時,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難以解決全民健康問題。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應該有移動客戶端結合專屬硬件以及大數據技術來實現全民健康。
APP;大數據;移動監控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遠程醫療技術也應該有相應的提高,我們可以應用成熟的無線傳感器,發展面向個人的遠程監護系統,同時結合遠程通信技術,新電子技術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實現醫療信息的交互性和診斷交互的醫療過程。此外,我們應該注重與國際接軌,希望利用近年來最火熱的技術大數據技術,通過對各種病例的數據收集、分析,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我們可以通過APP在人們患病時提供非常精準的智能化診病,若是一些尋常小病,感冒發燒,或是急性咽炎等尋常癥狀,可以通過數據處理技術以及搜索引擎整合數據,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和類似解決方案供患者參考。對于一些較為復雜,或者更多樣化,多變的癥狀,同時根據患者癥狀,病因,以及就醫條件,為患者提供一對一醫生配對服務,上門服務,或是提供看病最佳解決醫院。智能分析結合病癥嚴重程度,患者就醫預算,以及患者喜歡的就醫方式來進行。另外,這款APP再就醫時能夠根據醫院就醫狀況進行實時推薦合適的時間就醫,避免醫院擁擠就醫的現階段狀態。同時,也可以通過各種智能感應技術實現實時測體溫,血壓,心率等,實時為人們的身體狀況保駕護航[1]。
移動醫療需經過很長時間的布局和很高的成本投入才有規模,未來移動健康和醫療這一公眾領域在手機應用上的發展是否會像現在的打車應用一樣,陷入發展困境,不得而知。中國移動醫療行業想在全球范圍內取得長足發展,就必須與國際接軌,尤其是需要符合國際醫療標準。很多醫療機構開發的APP,只是單純地把PC系統搬到移動終端設備上,并沒有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游戲。比如目前大部分移動醫療產品將核心業務定位在預約掛號部分,然而患者到醫院后的診中部分確實服務空白,需要移動互聯網系統的支持[2]。移動醫療這條路前方光明,前景無限,但這條路上也布滿霧霾,如何吹散前方的霧霾,還需要從業者,用戶,相關部門多方一起努力,才能全面報告惠及社會,讓移動互聯網真正“改變醫療生活”。
1.1 iOS,安卓客戶端
一方面先預防疾病。畢竟藥補不如食補,所以不朽客戶端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給用戶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推薦,通過健康的飲食來實現對許多由于不良飲食造成的疾病的預防。當然,除了飲食,運動、睡眠和體重也是和健康密切相關的。所以不朽客戶端的第二個功能便是與不朽手環、不朽項鏈、不朽體重秤同步數據,每天監控用戶的運動量和睡眠質量,通過大數據的對比分析,得出關于用戶健康的分析結果,并給予用戶合適的提示,建議用戶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便是專業的醫療助手功能。
在用戶患病時,客戶端將提供非常精準的智能化診病。若是一些常見病,如感冒發燒、急性咽炎等,可以通過從數據庫提取資料以及搜索引擎整合數據,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和類似解決方案供患者參考。同時,根據患者癥狀、病因以及就醫條件,為患者提供一對一醫生配對、預約、上門服務,或是提供看病最適合的醫院。此外,客戶端可以融入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技術,從而通過對一段時間內用戶的各項檢測數據的計算,實現對未來健康狀況的預測。預測技術,在現有的軟件中都是相對薄弱的,而不朽客戶端可以很好的彌補這一點[3]。
1.2 大數據處理服務器
服務器采用云服務器的模式,充分利用云主機和云計算的資源,利用分布式計算等技術,實現對大數據的掌握和處理,為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提供技術上的保證。
1.3 服務器與醫院服務器的數據接口
現在的許多醫院其實都是有在線預約、掛號的網站和接口的,所有我們可以和各大醫院談合作,使他們將自身的預約掛號等接口共享給我們,讓我們的客戶端可以更為便捷的一鍵式掛號,免去用戶在不同醫院注冊、登陸等的煩惱。只需要一個不朽賬戶,就可以搞定所有醫院的掛號問題。一方面,我們選擇優質的醫院合作,并優先向用戶推薦和我們合作的醫院,從而用戶方便了、看病靠譜了、醫院的收入也可以增加,實現了共贏。
1.4 專屬的特色硬件
比如不朽手環、不朽項鏈、不朽體重秤、不朽血壓計、不朽手表、不朽血糖儀等等。凡是不朽的硬件,都可以與不朽客戶端藍牙同步健康數據,從而為不朽客戶端和不朽服務器對用戶健康的了解、分析和預測提供更準確、專業的數據基礎。如果數據足夠充足,我們甚至能從看似平常的各項綜合數據中,挖掘出用戶可能存在的隱疾,早發現、早治療。
中國報告網移動醫療行業分析師指出,五年內全球移動醫療服務應用將為移動運營商帶來115億美元收入,而醫療設備廠商、內容與應用提供商及醫療保健服務提供商將分別獲得66億美元、26億美元和24億美元收入。體育與健康移動應用的市場規模,將從2010年的1.2億美元增長至2016 年的4億美元。到2016年,無線網絡醫療服務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3.4億美元,屆時將有3000萬臺移動設備與無線網絡中的“醫療局域網”相連接,可佩帶在人們身上的無線醫療感測器將達到1億臺。
3G網絡的不給力、互聯網帶寬限制的影響以及基層醫院設備落后均不適合我們開展移動醫療。國外移動醫療的發展是建立在私人醫生的基礎之上,隨便一個電話,簡單一個email就可以解決除手術外的常見疾病。而我國患者群基數很大,尚處在一個看病難的時期。國內醫生每天的工作根本不可能浪費在接打電話、收發郵件的時間上,更不用說那些醫學前輩需要從新學習電腦了。另外,國外的移動模式是建立在醫生一對一的基礎上,患者預約排隊能夠相當的有秩序。當然我國的醫生也是一對一的診療模式,但前提是一個患者只有僅僅幾分鐘的診療時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移動醫療帶來的便利,但是程序的開發者也當考慮我們身處的環境。我們希望構建一個醫者輕松,患者受益的和諧環境,但就目前來說移動醫療只會越幫越忙。總之,在沒有解決患者就醫難的條件下,移動醫療,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Incorporated.移動醫療3G技術在中日醫療照護的應用案例[J].電子與電腦,2011(11):48.
[2]嚴春美,呂曉榮,許云紅.移動醫療服務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J].傳感器與微系統,2013,32(2):1-3.
[3]陳語中.淺析我國移動醫療信息服務系統[J].衛生軟科學,2011,25(8):535-536.
R197.3
A
1009-6434(2016)0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