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快速提升,對比近些年來在我國當前普遍單位采用的三種測繪數據的作業方法在耗時耗人員方面,針對這些方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總結歸納出一種快捷方便的方法讓其服務于更多的公司,提高測繪作業上的效率,做到省時,省力,為單位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測繪數據;外業收集;內業處理;VB
引言
進入信息時代,伴隨著軟件技術的迅速發展,在工程測量中要對所獲得的大量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歸納、整理,之后更一步對這些數據進行歸納管理,檢驗分類,計算變換等處理,再得出工程所需要的數據,表冊,圖冊等結果。目前大部分單位不僅僅對測繪作業采集的數據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同時對于作業效率的提高也越來越嚴格。數據處理能力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就會造成手頭可以利用資源的浪費,因此迫使測繪儀器發展日漸趨于精密。
1 外業采集的方法
1.1 第一種方法:全站儀內存采集配合E500采集,并利用編碼及相應連線關系外業直接成圖。外業人員安排上(觀測員一名,司尺員一到二名)。在測量之前,觀測人員要認真審圖,對圖上有誤、有疑義的地方及時向領導及前輩們請教、咨詢,以免在野外耽擱太多不必要的時間。這種方法顯然可以看出:所需的外業人員不多,操作起來較簡便,同時內業整理資料時間短,成圖效率高,一般外業一天的資料內業僅需三十分鐘左右。美中不足的是:及時整理完善基線復核、測量記錄等測量資料這樣帶給觀測員繁瑣的后續工作,為保證圖紙的合理和準確性,不僅要采點連線,有時還要到現場二次巡視。
1.2 第二種方法:全站儀內存采集散點,人員安排上觀測員一名、司尺員一到兩名,繪草圖及拉皮尺一到二名,必要時還可以委派督促人員一名。此種方法的優點是:對于觀測人員來說較輕松,只需照準目標進行測量記錄即可;同時司尺員的任務也相對比較簡單,不必再去考慮其順序,只需對地物地貌跑全即可。它的缺點是:如果出現現場記錄混亂、與放線班溝通不夠、技術部委托有誤、圖紙編號不夠詳細等一些原因,報告中會出現筆誤或者備注不妥當、與現場標注不統一的情況,這樣采集的數據不便于內業人員進行正確對地物地繪圖;他們要考慮到更多草圖的美觀、準確問題,當然內業時間也比較長,一般外業一天收據的資料,內業至少要4到5個小時才能完成。
1.3 第三種方法:全站儀配合筆記本或掌上通(CE)直接成圖。外業人員安排上:觀測員一名、司尺員一到二名、操作計算機或掌上通及拉皮尺一到二名。這種采集方式優點在于:通過筆記本野外就可以直接成圖且直觀,且省人力、高質量、高速度取得測繪結果所要的結果。且人員在測站上的勞動強度減輕不少,掌上電腦操作者可坐、可站,同時可以靈活幫助館鏡人員指揮立鏡者站跑。其缺憾的地方在于:掌上通屏顯太小,而且反應速度慢,只適用于小面積測量。在運用全站儀操作者及掌上電腦操作者要求比較嚴格,而且筆記本在野外工作經常會因為供電不足無法正常工作,同時在野外的環境帶著電腦避免不了其被損壞。
2 測繪外業數據采集的作業文件建立
2.1 開機后從主菜單進入“Prog”→“STDSVY”進入標準測量程序。選擇“SETUP”菜單→“JOB”→“NEW”項建立新文件。建立新文件要求輸入作業名等信息,一個作業名最多8個字節,可用字符為“A-Z”,數字0-9,負號(-)。
2.2 外業數據的采集主要通過全站儀內存采集(這種方法適合于帶有數字鍵盤并且有編碼選項的全站儀)和E500采集。第一步我們要將日常測量中使用的編碼輸進儀器,對應著相應的快捷鍵。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如表1的數據。
3 外業觀測完成后,將觀測數據傳輸到計算機進行內業處理成圖
3.1 首先內業人員拿到數據后與外業記錄對照,修改觀測文件中的一些參數:(1)檢查外業觀測數據;(2)點名的編輯;(3)天線高檢查或編輯;(4)設置基線解算的參數(使用的衛星,衛星高度角,對流層電離層模型等)接著基線解算→察看基線報告→不同的軟件成果質量判斷不一樣→LGO是看各個檢驗。
3.2 在全站儀和計算機上設置相同的通訊參數,在全站儀標準測量程序中選擇“XFER”菜單“SEND”→“POINTS”項獎、將測點X、Y、Z坐標數據傳輸到計算機中。采用清華三維公司編制的EPS系類軟件為這些數據進行編輯地圖及其地籍管理,最終傳輸到電腦的數據格式如表2。
表2
3.3 將上面得到的數據用各種測繪軟件整理成所需要的特定格式。完成內業處理的主要內容,再用編程軟件Visual Basic將上面所得的數據二次整理成大眾式格式。如表3所示。
表3
3.4 觀察以上的數據,表1里面的數據轉換位置之后,代表的是隔點距離縮小了但是卻沒有影響結果的數據。這種操作方式對結果的計算不會有任何改變的,明顯這種測繪后續工作也是比較簡潔、方便、可靠的。最后利用各種格式的測繪軟件對以上的數據表格進行修改,再通過計算機中采用南方測繪軟件CASS6.1進行內業處理成圖。
4 結束語
在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推動下,為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的急需,在近30年中,我國測繪科技迎來了它自己的革命,傳統的模擬測繪被取代,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從起步到完善,推動了測繪生產和服務方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同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社會對地理信息資源的需求迅速增長,測繪技術手段和資源配置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由計算機制圖代替了人工制圖,不僅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極大地豐富了表現效果。然而此種處理方法和比較吻合現在單位對數據質量上的要求,而其省時省力,作業效率也快。
參考文獻
[1]禹寶華.測繪數據的外業采集與內業處理[J].滁州學院學報,2005(4).
[2]陸靜文,張勝良.地形圖測繪外業數據采集[J].北京測繪,2003(3).
[3]李國華,王漢西.測繪數據外業采集項目的管理組織方法探討[J].山東國土資源,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