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學習借鑒相似彎曲零件的模具設計經驗,分析了螺紋卡子彎曲成型工藝特點,設計一次成形模具結構,指出模具設計要點,可為同類產品模具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螺紋卡子;折彎;成型;模具
1 概述
圖1所示為高鐵線路中某電氣化產品的螺紋卡子。材料為直徑Φ3.7mm的QSi-3銅料。該材料具有良好的彈性及抗疲勞性,對彎曲成型后精度要求較高,由于批量非常大,故對其尺寸穩定性及快速生產要求較高,因此模具設計及制造難度大。
2 工藝分析
根據產品形狀及尺寸要求,可確定需要四步成形工序:
第一步:將直徑Φ3.7的QSi-3銅線圈料,經校直后下料長度尺寸為132.5±0.2,再由搓絲機保證兩端M4■■;第二步:成形U形,保證成型尺寸Φ14■■;第三步:兩側擠壓成形,保證成型尺寸Φ13.5■■及R5.5;第四步:最后折彎成形,保證成型尺寸Φ14.5■■及R4。如圖2所示:
3 模具設計
3.1 根據以上工藝分析,設計了立體折彎模,模具總體結構如圖3所示。
3.2 模具工作原理
(1)放置毛胚。將經過校直、切斷、搓絲工序后的半成品件,放置于圖3主視圖中件號18定位塊處,該定位塊為活動定位,可根據成型后產品零件端面時候平齊,做相應調整。
(2)前后U形折彎。模具開始合模,首先件15前斜契斜面與件16前成型滑塊斜面接觸,隨著件15前斜契不斷下降,在側向力作用下,件16前成型滑塊往前移動,并帶動安裝在上面的件14前成型凸模與半成品零件擠。當件15前斜契斜面與件16前成型滑塊斜面接觸結束,變為件15前斜契直面與件16前成型滑塊末端直面接觸時,件16前成型滑塊及件14前成型凸模前進到位。此時,半成品零件在件8左右成型凸模和件13成型凹模反作用力下,以擠壓為U形狀態如圖2。
(3)左右兩側折彎。模具繼續向下合模,此時件15前斜契向下運動,其直面與件16前成型滑塊末端直面繼續接觸,但不在產生向前繼續推力,因此,件16前成型滑塊及件14前成型凸模不在向前移動。當件15前斜契向下運動10mm后(安全空隙,避免動作干涉),件7左右斜契斜面與件9左右成型滑塊斜面接觸,在側向力作用下,件9左右成型滑塊往前移動,并帶動安裝在上面的件8左右成型凸模與U形半成品零件擠。當7左右斜契斜面與件9左右成型滑塊斜面接觸結束,變為7左右斜契直面與9左右成型滑塊末端直面接觸時,件9左右成型滑塊及件8左右成型凸模前進到位。此時,U形半成品零件在件8左右成型凸模和件14前成型凸模作用力下,已完成二次成型如圖2。
(4)上下V形折彎。模具繼續向下合模,此時件15前斜契及7左右斜契繼續向下運動,但因為直面接觸關系,滑塊和凸模均保持靜止狀態。在兩斜契下降10mm后(安全空隙,避免動作干涉),12成型上凸模與產品接觸,并向下擠壓折彎完成V形折彎如圖2。
(5)取出產品。直到產品成型后,模具向下行程結束并開始向上升,進行分模動作。圖中所有斜契脫離模具(亦上下模分模),在件10彈簧和件17復位拉桿作用力下,所有滑塊復位到原始狀態,凸模與產品分離,在14前成型凸模回位過程中,拉動產品,并從模具中的開孔中掉落,模具完成全程動作。
4 模具主要特點
(1)模具采用三個斜契與滑塊、模板自動定位,取消額外的導柱導套定位。
(2)主要材料及要求。件1下模板、件6上模板、5上固定板均采用45#鋼,調制后硬度為HRC28~32;件2下墊板采用45#鋼,主要為增加上下行程空間。件3中墊板件、4下固定板、7左右斜契、15前斜契采用T8A鋼,淬火硬度為HRC58~62。
件9左右成型滑塊、16前成型滑塊采用T10A鋼,淬火硬度為HRC60~64;件8左右成型凸模、12成型上凸模、13成型凹模、14前成型凸模采用Cr12MoV鋼,淬火硬度為HRC60~64。
(3)為便于制造時的調整和維修,模具的折彎部分均采用鑲件形式,當需要或損害時,滑塊不必報廢,只需更換鑲件即可。
5 結束語
此模具將產品的一次性成形,保證了產品的一致性,生產效率顯著提高,且減少人工成本及設備占用,完全滿足大批量使用要求。
參考文獻
[1]沖模設計手冊編寫組.沖模設計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8.
[2]王孝培.沖壓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3]李碩本.沖壓工藝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1983.
[4]吳詩 .沖壓工藝及模具設計[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