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給側改革為我國特色資源的開發指明了方向,也為地區各類生產要素的整合與優化配置帶來了機遇。硒資源是恩施州的傳統特色資源,如何更加高效地開發硒產品、打造硒特色,是當前恩施州在推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大戰略問題。只有突出供給側改革,加快硒產業的路徑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推進“世界硒都”的建設,真正實現以硒產業發展帶動精準脫貧。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硒資源;特色開發;恩施州;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7-436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7.003
Abstract: The Supply-side Reform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also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Selenium is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of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 how to develop Selenium products and create Selenium characteristics more efficiently are the major strategic issues for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the resources advantage into industrial advantage. Given particular emphasis to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and speeding up the innovation path of Selenium industry, it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 Capital of Selenium fundamentally and really realize the precision out of poverty by Selenium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supply-side reform; selenium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武陵山區腹地,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湖北省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是全國少有集山區、庫區、老區、硒區、限制開發區等特征于一體的經濟后發地區。研究全省貧困山區“三農”問題,恩施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將農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到了更高更重的位置。為此,本研究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就恩施州如何依托獨特的富硒資源實施特色開發、以硒產業發展助推精準脫貧的路徑問題進行探索與研究,以期得到可資推廣的經驗。
1 突出供給側改革,構建“硒+X”產業發展新模式
2016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1]。中央反復強調供給側改革,其基本要義究竟是什么?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本路徑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恩施州要實現以硒產業為核心的特色產業科學跨越發展,必須首先從產業發展思路與定位上深入研究,重新構建一套創新型、戰略型的“硒+X”產業發展模式。
1.1 “硒+X”是從產業發展理念上的重構
恩施州硒資源開發始于20世紀90年代[2],長期沿用著一種傳統產業發展理念——“X+硒”,即各大傳統產業為X,硒作為附加與配料。以這種理念為指導,優點是硒產品很多,硒區產品泛稱硒產品;缺點是硒產品太多,價值取向不能聚焦,真正需要補硒的卻不知道該購買什么產品。由于這些產品沒有擺脫傳統產品屬性,仍處在價值鏈低端,決定價格的核心要素仍然是原產品,而不是硒元素及其保健功能。生產技術門檻較低,質量管控不嚴格、不規范,導致產業趨同、供給過剩。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必須轉變硒產業發展的思維方式,那就是以硒元素為主體,其他種植、養殖、生產、加工、貿易、流通、旅游、金融、信息、健康、科技等為載體和附加,將硒元素作為構成產品價格的核心要素,突出硒元素的重要保健作用和功能,同時嚴格實行質量控制和規范化生產,形成一種“硒+X”產業發展理念。這種發展理念高度契合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路徑和要求,十分有利激發硒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1.2 “硒+X”是從產業結構體系上的重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眼點是解決重大結構性問題,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更好地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3]。從消費結構層面分析,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防衰老、保護視力、修護細胞、提高免疫機能、防治重金屬中毒等多重生物功能,享有“生命火種”、“抗癌之王”、“光明天使”、“心臟守護神”、“天然解毒劑”等眾多美譽,且在人體內無法自主合成也無法長期貯存,只能依靠日常膳食營養來補充[4],“硒”當仁不讓成為21世紀的市場主體元素。從政策結構層面分析,中央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大戰略,全民健康工作重點從治病轉向防病,催生了對大健康產品消費的增長,硒產業既屬于大健康產業,又屬于綜合性經濟產業,“硒”當仁不讓地從次要地位走向主要地位。“硒+X”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傳統三次產業結構劃分方式,將硒產業作為一個跨界融合、相對獨立的新興產業體系,也順應了國際社會已經模糊三次產業結構分類的時代潮流。
1.3 “硒+X”是從精準扶貧方式上的重構
恩施州既是貧困地區,又是限制開發地區,全州還有70多萬貧困人口,基本都生活在農村。要解決恩施州貧困落后的面貌,必須解決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現實問題,“硒+X”實現了產業與扶貧的精準對焦。“硒+X”是以健康為價值取向的中高端供給,與傳統產品相比,富硒產品具備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能夠更直接地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同時,推進硒+農業、硒+加工業、硒+旅游及服務業加快發展,將會帶來更多的財政投入、項目建設、融資政策,撬動全社會資金尤其是外來資金投向恩施州硒產業,可以有效促進社會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富裕。
2 突出提質增效,探索引領硒產業發展新路徑
恩施州擁有世界惟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被國際人與動物微量元素學術委員會授予“世界硒都”稱號[5],硒產業發展不缺資源;恩施州上下已經形成了“硒+X”產業發展共識,硒產業發展不缺理念;硒產業已經上升為省級戰略,納入全州七大重點產業鏈建設,硒產業發展不缺重視;湖北省委同意支持恩施“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建設六條意見,恩施州委已出臺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硒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硒產業發展不缺政策。恩施州硒產業發展究竟缺什么?缺的是發展路徑,只有找準正確路徑,才能實現科學跨越。結合抓恩施州硒產業發展實踐,探索出了以下八條路徑。
2.1 規模經營之路
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減少邊際成本,發揮集群效應,達到效益的最大化。近年來,在湖北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層次戰略指引下,恩施州硒產業市場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企業數量達到了160多戶,但多數是小微企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生產效益不高,抗風險能力弱。恩施州有100多萬畝茶葉基礎以及上百家茶葉生產企業,從生產到銷售,從包裝到宣傳,都是散兵游勇;200多萬畝馬鈴薯,分散在近一萬個家庭中,商品加工轉化率低,這樣既浪費了人力、物力資本,又不利于品牌打造和市場競爭。對于富硒茶葉、富硒馬鈴薯一類有基礎、有規模、有市場的產業,完全可以實行規模經營,統一標準,規范生產, 打造品牌,上市融資,做大做強。不要懼怕“一家獨大”,就是要成為“一枝獨秀”,擔當起同行業、同產業的“龍頭老大”。
2.2 多元精品之路
以大產業為龍頭、小產業為補充,實行多元化立體發展。恩施州地質氣候環境差異較大,適合多種特色種植、養殖業發展,是發展多元精品農業的首選之地。目前已經開發了很多地道特色優質農產品,如利川的莼菜,對水質要求很高,適種區域很少;鶴峰的葛仙米,對土壤要求苛刻,分布十分稀少;宣恩的黃金梨、建始的關口葡萄等,只能在特殊小環境、小氣候下種植才有獨特品質。物以稀為貴、以“硒”為珍,這些產品雖然總量不大,但品類較多,市場競爭壓力小,容易掌握定價權,真正實現低產出、高收益,提升硒產業綜合效益。
2.3 高附加值之路
高附加值之路就是走精深加工之路,產業升級之路。過去,恩施州的農產品主要是賣原材料,賣初級產品,優質不能優價,不通過加工轉化難以提高收益。盡管有人把恩施的產品賣到了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進入了高檔消費市場,賣出了很高的價格,但農民僅僅得到了種植環節的收益,大部分錢都讓外來經營商賺走。要通過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產出不同層次的商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獲得更高的收益。如果將一種普通富硒食品進行加工、改型、復配、包裝,并申報保健食品批號,價格會呈N次方提升。如果把一種普通植物中有特定醫療保健功能的有機硒化合物提取出來,并達到較高純度,1 g產品售價就可能超過幾十千克原料的價格。
2.4 高科技之路
科技是核心競爭力,依托科研搶占發展制高點。當前,恩施州硒產業科研支撐還不夠,基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較慢,與“世界硒都”的稱謂還不相稱。恩施州要與全國其他富硒地區拉開差距,必須在科研方面多做文章。要深入開展恩施州獨立硒礦床地質成因研究、硒資源分布規律研究、硒在生命體內代謝過程研究、硒與健康相關性研究,在國際國內發布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要充分利用國家富硒產品監督檢驗中心一流檢測設備優勢,建設省級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收集硒相關數據,制定硒標準;加快硒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與國際合作開發功能食品,鼓勵企業建立科技研發中心。努力使恩施的硒科研代表全國頂尖水平,使恩施州的聲音成為權威,這是對恩施產品的最有效宣傳。
2.5 捆綁復合之路
條塊分割、單打獨斗,不利于富硒特色產業發展。比如富硒中藥材、富硒高山蔬菜、富硒肉蛋奶等生產企業和產品品類都非常多,相互之間惡性競爭,外部行情好時,內部不統一導致價格抬不上來;外部行情不景氣時,又沒有其他產品作為支撐,給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實行整體打包,捆綁復合,建立產業聯盟或企業聯合體,建立超級專業市場,積行業之大成,將小船拼成大船,增強抗風浪能力。這種方式就好比開商場,同類型商品歸集到一起,通過商品的極大豐富、極大豐滿招攬顧客,以達到貨賣堆山、平攤贏虧的效果。
2.6 聯合發展集聚之路
要依托“世界硒都”地域品牌的影響力,發展總部經濟,建設產業園區和交易中心,實行基地外掛,解決恩施州耕地分散、基地規模不足的問題。在州外完成種植環節,在州內加工、包裝、貯存和銷售,這種聯合就是做代工企業與貼牌銷售商之間的關系。比如生產富硒大米,只要制定富硒水稻種植技術規程,就可以在全國富硒土壤地區建設種植基地,只要產品質量檢測符合標準,都可以稱恩施富硒大米。在油料作物、經濟作物上都可以采取這種方式,真正做到買全國、賣全國。
2.7 外引招商之路
恩施州硒產業發展雖然較早,但發展不快,主要原因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必須通過引資引智,借助外力推動發展。要招大引強,引進有資金、有渠道、有標準、有質量管控、抗風險能力強的大企業,直接帶來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引進成熟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著力提升本土企業的科學管理和生產技術水平。在別人的基礎上再創新、再發展,既可避免走彎路,又能夠實現再提升。
2.8 標準化之路
標準就是話語權、定價權。要深入開展有機硒檢測方法標準和硒產品標準研究,積極推動企業標準、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建設。同時,加大對上爭取力度,推動制定硒產品強制性國家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恩施州推動和參與制定標準,強化質量管理,對自身的產品是一種提升,而對別人的產品就是一種限制條件。著力推進基地規范化建設,盡快研究制定馬鈴署、水稻、茶葉、玉米、獼猴桃、大豆等主要作物富硒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全面提升硒產業發展軟實力。
3 突出省級戰略,實現恩施州硒產業發展新作為
2015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將富硒產業納入省級發展戰略,發布了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以恩施“世界硒都”為核心打造全省千億富硒產業的戰略目標。恩施州將圍繞全省硒產業發展規劃,以“硒+X”理念為指導,按照以上發展路徑,扎實推進“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建設,力爭在全國全省硒產業發展上走在前列、做好示范。
3.1 在目標定位上搶占高地
2015年8月,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在推進湖北硒產業整體崛起研究報告上批示“我省硒產業發展的重點在恩施,恩施州要乘勢而上”。同年5月,省長王國生在恩施州檢查指導工作時指出“恩施州要充分發揮兩大國家級平臺的戰略支撐作用,用標準制訂贏得話語權,搶占硒產業發展戰略制高點”。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重視下和省級戰略的指引下,恩施州委、州政府將以補硒強體、健康養生等為核心價值支撐的大健康產業納入全州七大重點產業鏈,提出了把恩施州建設成為輻射中部、聯動全國、面向世界的富硒產業要素聚集地、富硒產業創新策源地、富硒產品標準制定地、富硒健康養生旅游目的地、富硒特色文化傳承地的總目標。到2020年,全州硒產業總產值過700億元,成為全省硒產業發展的排頭兵;2025年,全州硒產業總產值達到1 500億元,形成與“世界硒都”地位相適應的產業競爭力、輻射帶動力和創新驅動力。
3.2 在產業發展上當好主力
立足打基礎、管長遠,切實當好全省硒產業發展主力軍,推動硒產業成為全省經濟新的增長點。一是加快資源普查工程。深入開展硒礦、土壤、礦泉水、特色作物硒含量普查,明確全州硒資源分布情況。在完成1∶50萬地球化學資源戰略調查基礎上,開展富硒土壤區硒含量1∶5萬普查和1∶1萬精查,制作詳實的硒資源分布圖,圈定可發展富硒產業的基地范圍,實現全州硒資源普查全覆蓋。二是加快建設基地。合理開發利用富硒土地資源,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大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和土壤酸化治理工程,積極開展富硒農業基地認證工作,力爭5年內建設標準化富硒食品生產基地20萬hm2。強化恩施硒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探索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可追溯系統。三是加快培育企業。大力培植市場主體,圍繞產業鏈招商引資,力爭5年內發展規模以上富硒認證企業200家。實施“企業成長工程”和“市場主體增量行動”,設立硒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建設企業孵化器,開展企業家培訓,支持有潛力的小微企業做大做強,扶持有實力的大中企業上市融資,充分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
3.3 在平臺打造上走在前列
以平臺建設為著力點,承載硒產業發展。一是檢驗平臺。進一步整合資源,把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成硒檢測的國家權威機構、標準制定單位或牽頭單位、富硒標識認證指定機構。二是科研平臺。以州硒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研究院、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州硒與人體健康研究所為依托,建設省級或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提升硒產業核心競爭力。三是交易平臺。突出信息資源共享,打造硒產業云平臺,建設以處理硒產品實物批發和電商交易、硒科技成果專利資源交易、硒與人體健康大數據交易、眾籌金融為核心的恩施硒產品和技術國際交易中心。四是園區平臺。圍繞產業鏈建設硒產業園區,引導硒企業向園區集聚,發揮產業集約效應。五是咨詢平臺。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則,選聘100名國內外從事硒研究的知名專家,建成恩施州硒資源開發利用高端智庫。六是展會平臺。爭取國家和省級支持,提升硒博會影響力,努力把恩施硒博會打造成為與武漢農博會相媲美的全國性展會。
3.4 在市場營銷上打好頭陣
酒好也怕巷子深,硒的重要生理功能和恩施州“世界硒都”的地位雖然被學術界普遍認可,但廣大人民群眾知曉率并不高,恩施硒產品的品牌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當好全國全省硒產業發展龍頭的影響力還不夠,必須從市場營銷上狠下功夫。一是宣傳好地域品牌。進一步加強世界硒都、中國硒谷、恩施硒茶、恩施硒馬鈴薯、恩施富硒黃牛肉等地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和保護,要讓全國全世界人們一提到硒就想起恩施和恩施的硒產品。二是講好恩施硒故事。編輯《硒與恩施》系列科普文化叢書,評選恩施最美“硒姑娘”,打造恩施旅游“硒游記”,尋找“硒與健康”恩施實例,在電視、報刊雜志、網站開設“硒與人體健康”、“互聯網硒學院”、“硒博論壇”等專題專欄,組織開展科學補硒公益宣傳暨恩施硒產品州外推介活動。三是鼓勵企業創建精品名牌,狠抓富硒農產品“三品一標”建設和“硒博匯”等硒產品專營店網絡體系建設,使恩施州更多的硒產品走向全國、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大市場。
參考文獻:
[1] 韓長賦.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求是,2016(5):4-7.
[2] 王傳普.富硒:恩施農副產品走向世界的身份證[N].恩施日報,2008-10-14(004).
[3] 楊偉民.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宏觀經濟管理,2016(1):4-6.
[4] 饒新華.膳食中硒的生物利用率[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1997, 4(11):68-69.
[5] 白 公.世界硒都[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