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增多,住房需求增長,使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為了滿足日漸增長的住房需求,眾多高層建筑開始屹立在城市之中,因此,高層建筑基坑施工越來越普遍,現階段基坑開挖工程越來越多。而基坑施工的質量與整個建筑的質量息息相關,為了保證基坑施工質量,必須對基坑的變形進行準確監測。文章對基坑變形監測的監測項目、監測點的布置及監測方法進行分析,以期提高基坑施工質量。
關鍵詞:基坑變形;監測項目;布置;方法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高層建筑以及地下建筑也開始大規模興起。基坑也因此逐漸成為建筑施工中的關鍵環節之一。針對基坑施工問題,確保其施工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關鍵。而現階段城市建筑的基坑施工通常在建筑密集區域采用支護樁開挖基坑,這種方式或多或少會給周圍的建筑造成影響,為了保證基坑施工的安全性,避免破壞周圍建筑物的穩定性,我們通常會對基坑的水平位移進行監測,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同時確保建筑施工順利進行。
1 監測項目的布置
在進行變形監測之前,要對基坑本體及其周圍的環境進行詳細勘察。在對基坑本體進行監測時,要對基坑本身的狀況進行了解,檢查基坑所在的地表是否發生開裂的情況,基坑周圍有沒有發生變形。如果發現基坑底部有隆起的土體,或是外側土體在豎向上發生位移,相關負責人員必須及時制定解決方案。有關基坑周圍的環境,對地下水位以及其與相鄰建筑物的距離都要進行測量,再根據測量結果決定地下水位以及相鄰建筑物的監測方案。
2 監測點的布置
在布置監測點時,要先在不受基坑影響的區域內設置好監測水準基點、后視點以及監測基準點,這樣設置點的目的是為了使這些點不受基坑的影響。在設置這些基準點時,要結合基坑的深度以及土體的破裂角等來充分考慮監測點的設置問題。監測點通常設置在基坑滑坡部位的前沿區,或者設置在邊坡上口滑坡周界附近,但監測點的設置位置最好的選擇是在邊坡中部以及重要拐角附近,除了監測點的設置位置要合理之外,監測點之間的距離控制問題也十分重要,因此在設置監測點時,就要考慮到監測的位置問題。對地表的開裂問題的監測方法一般采用標記法,對沒有產生開裂的部分保持持續監測,防止以后產生開裂,對于已經開裂的地段,必須不斷進行觀測,及時記錄開裂的寬度,整理好監測結果,分析地表開裂的發展趨勢。
3 監測的實施條件
3.1 制定監測方法
第一,監視裝置的監測基準點以及監測點必須布置在合理的位置上,若要準確觀察基坑的位移情況,必須應用精度較高的全站儀;基槽開挖后才可以觀察基坑的沉降問題。在實踐時,可以用精密水準儀及測斜儀測深層土體水平位移、軸力計測支撐軸力等其他參數,在設置監視裝置的過程中,要由專業的技術人員,嚴格按照規定的方法和步驟,采用先進的設備,設置好監測裝置的安裝路線,一切按標準準備就緒以后,工作人員應該及時記錄好監測信息。
3.2 監測頻率
基坑監測的頻率要根據基坑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狀況來確定,在基坑剛剛開挖時,環境相對穩定,可以每天監測一次;時間越長,基坑慢慢開始位移,位移程度會慢慢接近預警值,這時監督頻率則可以開始增加;等到基坑的基礎底板施工完成之后,可以開始減少監測頻率,把監測次數慢慢減少到一天一次,直到土方回填,就不需要再進行監測。
3.3 監測精度
根據基坑等級來設置監測點,對于相鄰的變形點的高差中誤差以及變形的高程中誤差以及點位中誤差進行重點監測。
3.4 確定監測報警值
基坑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坡頂的豎向位移、水平位移以及邊坡墻體的水平位移。在進行基坑監測時,應在設定基坑變形值之前,確定側壁以及基坑的安全等級,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來確定監測報警值。坡頂的水平位移速率如果連續三天內都在每天3毫米以上,則必須停止施工,發布預警,并繼續對基坑的變形量進行監測。如果建筑物的周圍或者底部出現剪切破壞的痕跡或者其他的危險征兆,如陷落、隆起、涌土等,必須發出警報,施工人員應及時處理,防止發生意外。
4 監測管理
4.1 監測過程的管理以及記錄制度
土方開挖過后,就可以開始監測點觀測,然后可以采取護坡施工,在開展護坡施工后,要對整個施工程序進行科學的管理。實施護坡的過程中,要及時記錄好基坑的變形情況,按照設定的周期來進行監測,及時整理觀測的結果,將所得信息制成表格,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并向有關部門報告監測結果,對監測結果中所存在的問題整理分析,并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
4.2 構建信息反饋制度
對于基坑監測的結果必須構建健全的信息反饋制度,以便于對基坑變形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及時解決,避免阻礙施工進度。進行監測的工作人員要及時匯總和整理觀測結果,在規定的表格中進行填寫,對不同觀測點的變形情況進行匯報。同時,業主、項目經理以及監理工對于監測結果和工程問題具有知情權,工作人員也要將監測結果及時匯報給他們。當數據變化明顯,臨近預警值時,相關部門要立即引起重視,及時解決問題,使工程順利展開。
4.3 制定應急措施
在深基坑施工的過程中,必須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因為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旦在施工中出現危險情況,就會使施工陷入困境。在合理的急救措施的支持下,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險情給工程造成的損失。為了及時解決基坑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必須由專業人員組建成一個專門的監控小組,由項目經理作為整個監控小組的組長,帶領監控組成員負責整個施工的全過程。在基坑監測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護坡的結構變化,除此之外,對墻體位移以及墻體和管線的變化情況也必須進行監測。其次,在監測時,如果發現支護結構的位移程度較大,就需要立刻回填土方。在回填土方時,如果使用挖土機來進行回填土方就可以有效的達到控制位移的目的。同時,在位移較大的地方,可以應用超前支護保證基坑的穩定性,保證了穩定性之后,才能繼續開挖。在開挖前,如果出現了流沙層,就必須在開挖前采取一系列加固措施;同時,為了防止支護結構的位移超過了預警值,可以事先準備好沙袋,用沙袋來反壓,控制支護結構的位移程度。這些應急措施可以防止出現意外,破壞施工質量,一旦出現危險,即可有備無患。
4.4 監測技術措施和報告的提交
要使基坑監測的質量得到保證,監測技術的合格十分重要。在正式監測開始之前,必須制定相關監測技術措施,嚴格把關監測設備,規范監測方法,檢查的儀器要精確和嚴格,保證在使用時不會出現意外,確保監測項目的監測精度得到保證;盡量將符合路線的方法應用到水準測量中,在測量過程中,要保證監測儀器的質量,派遣專業的監測人員,精確記錄監測結果,對結果進行嚴格的分析與研究,不可毀壞監測報告或隨意涂改數據內容。監測報告是對監測結果的反映,一般包括監測過程和工程完結兩個階段。監測過程是指根據工程的進度,對工程階段性的狀況和數據變化進行記錄,把每一個階段的狀況整理好,做成監測報告遞交給相關部門,便于整體掌握整個工程,及時解決問題。工程完結監測報告是指在工程結束后,將整個工程的監測數據遞交上去。監測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工程概況、監測項目、所用設備、監測方法以及監測結果等內容,以便于了解整個工程施工過程。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的發展使得高層建筑的規模不斷擴大,基坑支護工程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建筑施工,基坑對于建筑結構的穩定性與建筑使用的功能性以及周邊施工環境都有很大的影響。基坑支護的方法有地下連續墻、土釘支護、樁錨支護等方式,雖然這些支護技術逐漸成熟,但每一種支護方式都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形,需要實時監測基坑的位移,一旦出現安全隱患便可及時進行調整。進行監測的工作人員要發揮自己的專業才能,對基坑工程的變形狀況進行實時監測,確保基坑開挖工程的順利進行,提升建筑的穩定性,使我國的建筑發展步入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林世斌.大型基坑變形和受力監測技術探析[J].福建建材,2013(5).
[2]李雷生.基坑變形監測[J].技術與市場,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