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梁河縣農業機械的發展,農業機械使用率大幅度提升,一些問題和矛盾也逐漸呈現,文章對梁河縣目前農機推廣工作實際進行分析,提出了農業機械推廣面臨的問題,并就應對措施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機推廣;面臨問題;主要措施
梁河縣是德宏州境內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貧困縣,田塊單位面積較小,山地、丘陵田塊較多,可機械耕作面積10000hm2,占總耕地面積75%。2014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49427萬瓦特,拖拉機擁有大中型1779臺,小型號的2398臺,配套農具9240部,插秧機84臺,農田排灌機械13500臺,農副產品加工機械2126臺,微型耕整機3711臺,稻麥聯合收割機77臺,運輸型農業機械698臺,全年完成機耕機耙面積7133.33hm2,機耕面積占農作物種植面積50%,機械排灌面積2666.67hm2,機械理墑起壟2666.67hm2,機械加工糧食89780000t,水稻機械化加工水平97%,農機運輸農用物資9350萬t/km。
1 農機推廣工作面臨的問題
十年來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實施,調動了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全縣農業機械化得到快速發展,科技含量高的農業機械廣泛運用于農業生產,農機裝備總量大幅增加,有力地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又快又好的發展,全縣農業機械化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農業機械的推廣工作呈現一些問題和弊病。
1.1 機構設置不穩定
縣編辦設置縣級機構兩個,而實際獨立辦公的縣級機構有三個(即農機推廣站、農機監理站、農機學校)。從縣級機構設置上來看,農機學校雖然與農機推廣站合并,但從屬關系不明確,機構復雜,人員設置布局不合理,農機推廣、監理部門人員結構性短缺,全縣農機化工作呈現被動應付的工作局面,在職人員結構老齡化現象嚴重,業務上面臨新老交替斷代的嚴重局面。各鄉鎮設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機管理服務站折并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集中辦公,鄉(鎮)農機管理員不固定、不專職,屬雙重領導,工作內容較多,既要服從當地政府的中心工作,還要從事農機管理、培訓、推廣等工作。機構設置的不合理性,致使職能部門對農機戶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不到位,無形中制約和影響了農機行業的快速推進和發展。
1.2 農機推廣工作方向不明確
回顧多年來的農機推廣工作,一直存在著工作沒有方向,沒有軸心工作的情況。基本上沒有針對農機科技示范推廣的相關項目,農機推廣工作一直都是在沒有項目支撐的情況下艱難推進,而且面多、點散。對于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聯合經銷商舉辦一些小型的示范現場會,也沒有很大的作用,基本形成這種機型用幾天,那種機型用幾天,一轟而上,過后就冷的局面。
1.3 投入機制不健全
梁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貧困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業,農民收入低,自我積累能力弱,縣級財政又十分困難,農機行業投入嚴重不足,農機化發展重大支撐項目少,農機作業補貼力度低,農民對有償農機作業適應度低,承受力弱,缺乏有效的農機作業補貼政策。農機推廣工作,由于經費缺乏,工作人員無創新意識和從事農機推廣工作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農機化學校的農機培訓工作自身管理體制也不完善,發展能力弱,教學設備不足,給培訓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造成對農業機械使用技術知識的培訓內容單一,難于擴大和規范培訓規模。
1.4 農機使用者的整體素質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
農機維修網點從業資質認定工作不建全,從事維修工作的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農機帶病作業日益突出。農民文化素質低,對農業機械的維護管理技術差,全縣缺少正式的農機修理網點,再加上配件難購,造成大部分農機帶病作業,事故隱患突出,使得農機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1.5 農機整體水平不高,農業機械裝備結構矛盾突出
運輸型農業機械多,田間作業機械少,是本縣農業機械的主要特點。大中型運輸機械和動力機械增長幅度較快,配套田間作業機具和適用當地使用的小型機械發展速度較慢,而且低檔次機具多,高性能機具少。農機具綜合配套效率低,作業項目單一,整體水平不高。農機裝備總量仍然不足。地區發展不平衡,山區發展慢,壩區發展快,大田耕作機械化程度高,其它作業環節低,導致農機發展比例失調。
1.6 農機與農藝融合力度不夠,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配套率低
缺少農藝技術的有力支撐,農藝知識又是農機技術人員的短處,致使農機推廣行業工作單一,先進農機具的使用效果沒有發揮最大作用,示范推廣進度緩慢;缺少農機先進技術的輔助,農戶難于擺脫生產率低下、勞動強度大和較高維持成本投入的桎梏,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所以農業產業中農機與農藝技術緊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
2 對策措施
2.1 加強組織領導
縣委政府要重視農機化的發展,把農機事業的發展放到議事日程來抓,制定梁河縣農機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逐漸充實年輕化的農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年輕隊伍要與老職工做好經驗、技術的有效銜接,加強現有隊伍綜合能力建設,統一思想,端正工作思路,樹立立足農機推廣本職工作的信心。理順農機推廣機構和工作職能,合理布局農機監理、推廣、培訓人員結構。設置鄉鎮農機推廣專職工作崗位,穩定農機人員隊伍,積極穩妥發展農機事業,充分發揮農機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2 以點帶面,重點扶持,整村推進
創新農機推廣工作思路,制定近期農機推廣工作重點。本著“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則,選擇和確定農機發展的重點村寨,引導農戶購買適合本地區域實際的機具發展農業生產。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發展本縣農業機械,提高農機具的配套率,增強農機作業的綜合效率。加快農機科技創新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引導農民購買科技含量高、先進適用的新型農業機械,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為農業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加快農業機械使用薄弱環節的推廣和山區耕作機械的發展。逐漸改變設施農業、機械化旱作農業、節水灌溉、農產品加工、桔桿還田等技術滯后的現狀。搭建農機示范推廣平臺,采取與農機生產廠家、經銷商橫向聯合的方式,對適合當地自然環境,適合農作物種植模式的農機新技術、新裝備進行示范和推廣。
2.3 增加投入力度,繼續加大農機優惠政策扶持
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提高機具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增加補貼資金總量。同時,還要加大對農機事業的扶持力度,增加農機工作經費,完善管理措施,重點支持農機科技示范推廣,技術服務及培訓體系建設。農機技術培訓工作,不但要培訓主機的道路場地駕駛內容,還要加強農機田間作業、如何使用配套機具、作業機具強制維護、新型農機具的操作保養等培訓內容。加大技術培訓投入,增加教學設備,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規范和擴大培訓規模。扶持構建新形式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選擇經濟條件好的村莊,組建村級農機服務組織,統一為農民提供機械服務,解決關鍵農時用機難的問題。
2.4 規范農機維修網點管理體制
加強農機從業人員對機械的維修技術培訓,理順維修人員從業資質認定工作,提高修理質量,提高農機使用的完好率和合格率,加強管理措施,規范農機維修網點建設,建立健全修理服務網絡,采取有償服務方式,抓住時節,完善服務,提高農機作業效率。
2.5 加強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融合
加強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融合,對加快農機科技成果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具有重要意義。農機裝備水平要提高,離不開農藝生物技術的支撐,農業生產要得到長遠快速發展,也要依靠農機技術的支持,兩者密不可分。
2.6 加強農機安全監督管理,保障農機化事業健康發展
農機安全是農機化發展的基本保障,要積極開展農機新產品的試驗選型和推廣應用,加強農機產品質量監查,打擊假冒偽劣農機產品,切實維護農機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農機產品質量投訴體系,加快推進農機標準化建設,完善農機作業、維修、管理、服務等標準要求。強化農機安全生產源頭管理,積極推進“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加大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力度,全面落實農機安全責任制和管理目標。加強農機監理隊伍和裝備建設,提升農機安全管理水平,確保農業機械的優質、高效、安全,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