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生物多糖可由微生物進行大規模發酵生產,因此可以降低多糖的生產成本,并有可能獲得具備特殊性能的多糖。本研究從海水和海藻取樣,獲得6株可能具備產多糖能力的菌種,然后進行搖瓶復篩,B1號菌的多糖產量最大,因此選擇B1號菌進行進一步的發酵條件優化研究。當發酵溫度為25℃時,多糖產量達到最高。發酵接種量對發酵的影響較小,接種量為5%時,多糖產率最高,接種量繼續增加,多糖的產量有所下降,且最終確定發酵36小時為最佳的發酵時間。
關鍵詞:微生物多糖;產多糖菌株;發酵條件優化
1 概述
多糖是一類天然大分子物質,由于具備優良的生物活性,大量的活性基團,因此在眾多研究領域有廣泛的應用[1][2][3]。微生物多糖是由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具備各種不同的生物活性,已經在抗腫瘤,抗感染以及石油化工等領域有了諸多的應用,并可以作為各種化學品,如絮凝劑,保鮮劑等在食品、醫藥、化工領域等發揮作用[4][5]。從海洋中篩選獲得產多糖微生物,目前也是產多糖微生物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在本課題中,以海水和秦皇島海域野生海藻進行取樣,篩選出產多糖的海洋微生物,并對該產多糖微生物的多糖發酵條件進行研究,獲得最佳的發酵條件,為多糖微生物的篩選及發酵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 材料與方法
2.1 培養基
篩選固體培養基:酵母粉5g/L,蛋白胨10g/L,NaCl 10g/L,瓊脂20g/L。
搖瓶液體培養基:蛋白胨5g/L,葡萄糖5g/L,K2HPO3 2g/L。
2.2 試驗方法
2.2.1 產多糖菌的篩選
從海水及海藻取樣。各自稱量約10g海水和海藻塊,溶解于無菌水中,磁力攪拌作用得到菌懸液。分別標記為A和B。吸取稀釋液均勻涂布到已經滅菌的篩選固體培養基上,進行培養。觀察菌落形態,選擇粘稠菌落進行劃線分離純化保藏。將活化后的菌種接種到液體搖瓶培養基中,轉速為150r/min,震蕩培養48小時,選擇胞外多糖含量最大的菌種為后續研究菌種。
2.2.2 產多糖菌的發酵實驗
設定不同的發酵溫度,接種量,培養時間,確定最佳發酵條件。
2.2.3 胞外多糖含量的測定:
苯酚硫酸法[6]
2.2.4 菌株生理特征分析:
方法對照手冊。
3 結果與討論
3.1 產多糖菌的篩選
經過前期的培養實驗,挑選不同菌落并進行劃線分離培養后,本次試驗分離純化出6株菌落粘稠且不同形態的菌種。他們的培養基編號分別是A1號、B1號、B2號、A3號、B3號、B4號。并通過搖瓶發酵,取出發酵液進行觀察。經苯酚硫酸法測定后,B1的多糖產率最高,為后續研究菌種。
3.2 菌種生理特征
分析顯示B1為革蘭氏陽性菌,淀粉水解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檸檬酸鹽實驗陰性,油脂水解實驗陰性。
3.3 發酵條件優化
對產多糖菌B1的發酵條件進行優化,以期達到最佳的發酵效果和最大的多糖產量。
本課題中采用的是恒溫發酵過程,選擇不同的發酵溫度,并判斷其對產多糖效果的影響,20℃多糖產量為0.77g/L,25℃多糖產量為0.94g/L,30℃多糖產量為0.82g/L,35℃多糖產量為0.71g/L,40℃多糖產量為0.52g/L,多糖產量隨著發酵溫度的升高,先增加后減少,且當發酵溫度為25℃時,多糖產量達到最高,溫度高于30℃后,多糖產量明顯下降。在最佳的發酵溫度條件下,選擇不同的接種量,判斷海洋產多糖微生物發酵產量隨接種量的變化規律,2%接種量時,多糖產量為0.88g/L;5%接種量時,多糖產量為0.94g/L;8%接種量多糖產量為0.76g/L;10%接種量時,多糖產量為0.75g/L;15%接種量時,多糖產量為0.7g/L。接種量為5%時,多糖產率最高,接種量繼續增加,多糖的產量有所下降。在確定發酵溫度和發酵接種量的基礎之上,對發酵時間進行研究。24小時,產物濃度為0.47g/L,發酵產物的濃度隨在48小時達到最高為1.04g/L,而發酵36小時的產物濃度為0.94g/L,基本接近最高值,考慮到發酵時間的優化,最終確定發酵36小時為最佳的發酵時間。
4 結束語
本課題篩選一株能產生多糖的海洋微生物B1,對B1菌進行了生理生化特征分析,且對其發酵條件進行了研究,為進一步的應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梅秀明,潘道東.乳酸乳球菌胞外多糖的分離及其體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9,30(1):232-235.
[2]袁建鋒,蔡恒,單咸 ,等.一株芽孢桿菌胞外多糖的分離純化及其抗氧化性測定[J].微生物學通報,2009,36(10):1466-1470.
[3]吳東儒.糖類的生物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郭守東.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結構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
[5]李靜.一株多糖高產菌株的研究與應用[D].貴州大學,2006.
[6]馬波.產多糖海洋菌的篩選與發酵動力學研究[D].廣西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