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沉積巖石學、巖相古地理學和古生物學為理論指導,按照分析煤盆地的思路和程序,運用大量的鉆孔資料分析了南屯煤礦太原組沉積環境。鑒別了沉積相,繪制了沉積相劃分圖并探討了聚煤規律。研究表明:南屯煤礦太原組沉積相以三角洲相及瀉湖相為主,三角洲時期是聚煤的最佳時期,三角洲平原是聚煤的最佳場所。
關鍵詞:太原組;沉積環境;沉積相;聚煤規律
引言
南屯煤礦在2000年至2015年期間內積累了大量礦井開拓開采的地質資料,包括各類科研成果報告、地震勘探資料、礦井采掘工程揭露的地質資料,以及這期間生產鉆探資料等。但以往的地質研究對全區的地質構造、沉積特征及含煤特征等有待進一步的深化。文章以山東科技大學與兗州煤田南屯煤礦合作編寫的生產礦井地質報告項目為基礎,對南屯煤礦的沉積環境聚煤規律進行了深刻研究,對其以后的礦區的詳查及煤炭開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太原組沉積環境分析
1.1 礦井區域地質概況
南屯井田位于兗州向斜南翼,總體呈單斜構造,但井田東北部、東部存在多個褶曲,井田西部發育著次一級褶皺及小斷層,東部斷裂構造發育,并伴有較大幅度的褶曲,井田構造復雜程度屬于中等類型。在區域上,除東北部有太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和奧陶系出露外,其余均被第四系覆蓋。礦區最主要的含煤巖系為石炭系太原組,厚155.06~186.02m,平均厚170.60m,厚度變化規律不明顯。由深灰~灰黑色泥質巖、粉砂巖、砂巖、灰巖和煤層組成,為較典型的海陸交替型含煤沉積。
1.2 太原組沉積相分析
1.2.1 沉積相標志。(1)巖石結構特征。巖石的結構特征直接反應巖石沉積時期的介質條件,不同的介質條件下所形成的沉積物一般都具有不同的結構特征,即便是在同種介質條件下,比如隨著水動力條件的由強變弱,沉積物顆粒也會出現由粗到細的變化。南屯煤礦太原組第一段特點自下而上巖石顆粒粒度逐漸變粗,表明水動力條件由弱變強。(2)原生沉積構造標志。太原組發育的主要層理有:水平層理、砂泥互層層理、雙向交錯層理、潮汐層理等,根據巖相古地理學知識,潮道和障壁砂壩沉積中發育板狀交錯層理,水平層理發生在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波狀層理是在水動力交替的情況下形成的,主要發生于潮汐環境中。通過觀察發現太原組十下灰巖的上部為粉砂巖、砂巖互層或者是由砂巖、煤層和鋁質泥巖組成的互層。其中含有薄層的14、15上、15下煤和九、十上灰巖;砂巖層具波狀層理、透鏡狀層理,和交錯層理,判斷的潮汐三角洲相沉積。太原組泥巖、粉砂巖和砂質泥巖中常見有菱鐵礦結核、黃鐵礦結核。黃鐵礦結核與菱鐵礦結核共生,經常發現在瀉湖泥巖中。由此可以發現瀉湖沉積也是太原組主要的沉積期。(3)生物標志。在南屯煤礦太原組采集到蜓類化石7屬18種,腕足類達13屬17種,還有頭足類、腹足類、瓣腮類等屬種。腕足類在濱海、淺海和深海水域都有分布,但主要生活在海水動蕩、懸浮食料豐富的淺海環境,多營海底固著生活;海百合營海底固著生活。
1.2.2 沉積相劃分及特征。通過分析太原組巖層的特征得出太原組的沉積體系有:濱海 湖潮坪-三角洲沉積體系。據太原組沉積特征、古生物群,太原組可劃分出下列沉積相:泥坪、砂坪、潮渠或潮溝、潮道、瀉湖及瀉湖環潮坪帶、三角洲平原沼澤及潮坪泥炭沼澤(如圖1)。主要沉積相如下:(1)瀉湖相。太原組第一段以及第四段中巖層和煤層(16上)沉積即為瀉湖環境。巖性為灰色-灰黑色泥巖,水平層理發育,含少量動植物化石。見有動藻跡、蠕蟲跡等生物擾動構造,該相常與潮坪相共存。(2)潮坪相。根據潮坪沉積的特征,又可分為泥坪相、混合坪相和沙坪相等。泥坪相發育于潮間坪上部至高潮線附近,巖性以泥質巖、砂質泥巖為主,發育透鏡狀、波狀層理。混合坪發育于潮間坪中部,以細砂巖、粉砂巖和泥巖互層為特征,發育典型的潮汐層理、砂泥互層層理。砂坪相主要發育于潮間帶下部至低潮線附近,主要為砂質沉積,巖性以細-中粒石英砂巖為主,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發育潮汐層理。(3)沼澤相。太原組下段巖層和煤層中含大量的黃鐵礦結核,指示該段沉積為濱海瀉湖和沼澤相的強還原環境。該段的巖性特征為:巖性以黑色泥巖、粉砂巖為主,層理不發育,含大量植物根莖化石碎片,雜亂排列。這個時期是三角洲平原上的聚煤環境,聚煤條件較好,煤層分布較連續,但厚度變化較大,常因河道沖刷、改造使得煤層變薄泥炭沼澤常與封閉沼澤以及覆水沼澤共生。
2 聚煤規律分析
南屯煤礦太原組煤層的形成主要發生在陸表海環境時期,晚石炭世太原組經歷了陸表海盆地變為陸相盆地的海退過程,泥炭沼澤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時期,一是在早期的潮坪環境和瀉湖環境;二是在海退后的辮狀河三角洲平原地區,而后者是泥炭沼澤最發育的時期。瀉湖沼澤是太原組下段最主要的聚煤環境,潮坪演化來的泥炭沼澤分布范圍廣且穩定性強,形成了17煤層和18層煤層。瀉湖淤淺沼澤化所演化形成的煤層,因為其長軸平行于沉積走向,所以導致這一時期的煤層分布較為廣泛;與此同時此區域生長了大量的植被和微生物,加快了泥炭的發育速度,今兒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動態聚煤模式。但是這一時期形成的煤層硫份高、厚度小,并且含有大量的黃鐵礦結核,不利于開發利用。三角洲平原沼澤相沉積和三角洲前緣相沉積是太原組上段的主要沉積方式,三角洲平原廣闊平坦,并且生長著大量的動植物,再加上廢棄階段形成的穩定的構造環境為泥炭沼澤的發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形成了16層煤層,煤層厚度大,為穩定可采煤層。三角洲后期廢棄階段,聚煤沼澤面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形成的煤層層數多、累計厚度大。而在三角洲平原時期,形成的煤層層數少、單層厚度大。
3 結束語
(1)海陸交互相沉積是南屯煤礦太原組的主要沉積環境,濱海瀉湖潮坪-三角洲沉積體系是其主要發育的沉積體系。根據太原組的巖層沉積特征、富含的古生物群化石等標志,得知太原組沉積相以瀉湖相、三角洲相為主。(2)南屯煤礦含煤巖系較為穩定、分布范圍廣,瀉湖沼澤為太原組下段主要聚煤環境,三角洲平原時期形成的泥潭沼澤是太原組上段的主要聚煤環境。經研究發現三角洲邊緣成煤煤層層數多、累計厚度大;而在廢棄的三角洲平原區煤層層數少、單層厚度大。
參考文獻
[1]劉小瓊.藤北礦區太原組沉積特征與聚煤規律研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07.
[2]巨綺金.榆次地區太原組沉積環境與聚煤規律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3]楊文斌.勃利含煤盆地白堊紀沉積環境分析[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1.
[4]臧金旺,張廣君.南屯井田煤系地層的成因及含煤特征[J].煤炭開采,2007,12(1):27-28.
[5]竇貫銘.大同煤田石炭二疊系煤層賦存特征及控煤作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