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伴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礦產資源尋找深部找礦已成為重要研究方向,針對金屬硫化物礦床的開采以向深部轉型,針對金屬硫化物深部礦較為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物理方法,現階段主要采用技術手段為激電中梯和激電測深相結合方法。文章介紹了頻率域三極激電測深在金屬礦勘查應用效果、工作原理、與常規三極測深對比優點。
關鍵詞:頻率域三極激電測;激電中梯;金礦勘探
1 區域地質背景
勘查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某地,出露的地層有:古生界石炭系綠條山組(Cl);古生界石炭系白山組(Cb)和第四系(Q4)地層。勘查區所處的構造位置在六駝山東西向構造帶(Ⅲ級)的西段,構造發育而且形態復雜。穿過勘查區測線的斷裂主要有:F1、F2、F3。區域內巖漿巖發育巖石類型為石英閃長巖、斜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花崗巖等查區出露的巖漿巖比較單一,主要是區域上的石英閃長巖體在勘查區相變為花崗閃長巖,中部見少量的閃長巖。
2 工作手段
激電測深是快速評價成礦靶區內是否存在金屬硫化物礦體空間賦存狀態的有效手段。實際工作中采用頻率域三極激電測方法在礦區測量,該方法具有效率高、信號強、勘探深度大的優點。頻率域三極測深野外選取觀測頻率為1HZ和0.0625HZ,MN為40m,通過逐次移動供電A極的位置,測量同一點,不同供電極距的是電阻率、視頻散率值,從而達到研究這個測深點下不同深度的地質斷面情況的目的。最大AO可達到1000m。本次工作使用儀器為加拿大鳳凰公司的V8電法工作站。
3 應用效果
頻率域三極激電測深完成剖面3條,測線編號分別為L1、L2、L3。每條測線長度為1.75km,總公里數為5.25km。共發現高頻散率異常區5處,各個剖面顯示的異常產狀都不盡相同。整體上來看3條剖面南端受F2斷裂影響較大,形成異常規模相對較大,但異常區未閉合,有向南端深部延伸的趨勢。整體上來看在勘查區西邊異常相對較強,而越往東邊,異常區呈減小的趨勢;規模較大的異常基本位于淺、中部,深度大致在250m左右。從淺部和深部發現的高頻散率異常來看,頻散率最高超過了20%,結合地質資料、化探資料和地表實際觀察,勘查區出露地層中未見含有炭質成分。因此頻散率高值可排除是炭質干擾引起,高值是可能是由于金屬硫化物的含量較高引起。L1測線在測線南端1000-1400號點中淺部存在一高頻散率異常區,編號為YC1-1,該區域受F2斷層影響,可能形成礦化破碎帶通道。顯示為中、低阻-高頻散率特性。該異常區南端邊緣未閉合,不排除有向南端深部延伸的可能。北端2250-2550號點中深部有一范圍較大的高頻散率異常區域,編號為YC1-2。其主要受到F3斷層影響,綠條山組地層向上隆起擠壓白山組,地層之間可能產生礦化蝕變帶,該異常深部深度較大未閉合,顯示為高阻-高頻散率特性,高阻可能是板巖的高阻特性引起。結合反演斷面圖和地質、化探資料可以看出,L1測線上顯示的Au-4、Au-5、Au-6、Au-7化探異常區域及兩高頻散率電法異常區域均在斷層構造附近,說明礦化體受構造影響比較明顯。(圖1)
4 結束語
本次物探方法本次物探工作方法選擇得當,參考資料比較豐富,勘查區內各種地層間的電性差異明顯,電法成果可靠、準確,是勘查區內有效的工作手段。在礦區開展電法采用頻率域三極激電測深基本確定了礦區激電異常的空間分布范圍及形態,取得良好的找礦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延鐘,帳桂青.頻率域激電法原理[M].地質出版社,1988.
[2]魏華平,胥珍.三極測深的研究與應用[J].價值工程,2013(34):302-304.
[3]李春成,朱春生,鄭曉惠,等.激發激化法在大架金礦床中的應用效果[J].黃金,2006,27(1):10-13.
作者簡介:張暉(1984-),男,祖籍甘肅,工作單位:寧夏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職稱: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