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骨關節炎(OA)的治療,運用中醫方藥綜合治療有明顯延緩病情進展,防止骨關節功能障礙出現的優勢。本文通過探討筋在骨關節炎發病中的作用,結合“肝主筋”經典理論,重視筋骨并治,以筋為主,對基于“肝主筋”理論治療骨關節炎的理論和方藥進行闡述與思考,以期為根治早期骨關節炎提供更加實用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對中醫藥治療膝骨關節炎有推動性的作用。
關鍵詞:肝主筋;骨關節炎;膝關節;理論;方藥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軟骨完整性受到破壞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膝關節作為全身負重最大的關節,是骨關節炎最常見的發病部位。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多發病[1]。常導致膝關節疼痛、腫脹、積液、功能受限等關節炎癥,是一種退行性骨關節病[2]。對于KOA的治療,治療目標主要是減少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西藥主要以非甾體類抗炎藥和軟骨保護劑等為主。而大多數非甾體類抗炎藥在發揮抗炎鎮痛作用的同時,也具有消化道或心血管副作用。軟骨保護劑主要有氨基葡萄糖、軟骨素,但此類藥物價格較昂貴,且對于癥狀的改善作用也不確定[3]。早期骨關節炎也多采用中醫綜合治療的方法以延緩病情的發展,而到中晚期,臨床多采用截骨與關節置換術[4]。現代醫學這種以鎮痛藥和非甾體類抗炎藥為主的治療方案雖然對緩解骨關節炎的疼痛有較快的療效,但對延緩骨關節炎的病程進展,以及防止出現嚴重骨關節尤其是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而導致的功能殘疾并無特效的方法。對于骨關節炎尤其是在病程早期的治療,運用中醫方藥綜合治療有明顯延緩病情進展的優勢。目前對于本病的中醫治療多從腎論治[5],而“肝主筋”作為與“腎主骨”并行的中醫經典理論,也對骨關節炎的中醫方藥治療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進一步思考與探討基于“肝主筋”理論治療骨關節炎的相關理論基礎和方藥治療效果,并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不同證型,適時積極地運用于骨關節炎尤其是膝骨關節炎的臨床治療,這將對膝骨關節炎的中醫藥治療有推進性的作用。
1 “肝主筋”理論的歷史淵源及文獻研究概況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對“肝主筋”理論的詳細論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肝生筋”,《素問·痿論》:“肝主身之筋膜”,中醫學認為肝藏血,司血海。筋體以柔和為貴,稟肝血充養為本。肝血充盈則筋氣得養以連絡百節、主司運動,使之活動強健有力,均說明了肝與筋的密切聯系?!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謂:肝之合筋也, 其榮爪也。《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則說明了肝與運動的密切關系。
從古至今對這一理論的闡述見諸經典,《張氏醫通》謂:“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 虛則風寒濕氣襲之?!碧岢鱿榻钪?,可以看出肝與膝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秦景明于《幼科全針》謂之:“痹者,內因肝血不足,外被寒濕所中,蓋肝主筋通一身之血脈也”。張錫純對“肝虛可令人腿疼”亦有精辟闡述,即“所謂傷肝者,乃傷肝經之氣血,非必郁肝經之氣血也,氣血傷,則虛弱隨之。因肝主疏泄中藏相火,肝虛不能疏,相火即不能逍遙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經絡之間,與氣血凝滯而作熱作痛”(《醫學衷中參西錄》)。并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創立了以山茱萸為君藥補肝經氣血,并輔佐以化瘀通絡之品的治肝虛身痛的曲直湯。這些都說明了“肝主筋”理論在中醫治療膝骨關節炎中的重要的指導作用。有學者就此提出了“肝腎- 經筋”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骨為支架以支持人體;筋則約束骨骼,構成關節,產生運動,筋骨靠氣血和肝腎的精氣得以充養。筋、骨、肝、腎之間的關系,構成了“肝腎—經筋”理論的主要內容[6]。
2 “筋”在骨關節炎治療中的重要性
2.1筋的概述 中醫學所談的筋,包括現代醫學所稱的肌腱、韌帶和筋膜等。全身的筋按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而劃分為十二個系統,稱為十二經筋。《黃帝內經》中認為筋與脈、肉、皮、骨一起,構成人的“五體”?!额惤洝氛J為經筋具有“聯綴百骸”“維絡周身”的作用。《易筋經·總論》云:“筋乃人身之經絡,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處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筋喜柔不喜剛,在人體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筋”的字面意思,《說文》曰:“肉之力也。從肉從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這指肌肉的活動能力在于筋。筋附著于骨而聚于關節,在骨與骨的連接處,由筋加以包裹約束而形成關節, 故《內經》云:“諸筋者,皆屬于節”;“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人體的關節之所以能屈伸運動,主要依賴筋的收縮和弛張[7]。關于“筋”的中醫學認識,正如《雜病源流犀燭·筋骨皮毛發病源流》指出:“筋也者,所以束節絡骨絆肉繃皮,為一身之關紐,利全體之運動者也?!苯钍锹摻j人體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筋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維持以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和肝血濡養為前提。其次筋與脾、胃的關系也很密切[8]。
2.2筋與骨的關系 骨關節炎在中醫學中多歸屬骨痹范疇,膝關節炎中醫學定義為膝痹[9]。膝痹是以病變部位命名的疾病,屬于五體痹中的筋(骨)痹之一。在人體中, 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通過筋作用于骨, 不同部位的筋通過骨將力進行有效整合, 最終作用于關節,從而產生協調統一的運動形式。因此筋與骨生理上密不可分,功能上相互協調[10]。詹紅生[11]等認為,筋是指緊密連接于骨關節的一部分組織,和關節囊、滑膜、肌腱、韌帶、肌筋膜、軟骨和椎間盤等組織相關。陳朝暉[8]認為,筋相當于骨骼肌。郝軍[12]等提出“筋為骨用”觀點,筋、骨、肉維系膝關節的穩定。筋與骨在生理上有著密切的聯系,筋的生理功能具有連接和約束關節的作用,即“束骨”作用;還具有主持運動的功能,即“利關節”之功能。
2.3筋在OA發病中的作用 以膝骨關節炎為例,有研究表明在膝骨關節炎的發展過程中,有皮—肉—筋—骨的病機演變,骨痹是膝骨關節炎的最終表現,筋痹是膝骨關節炎發展中的必經階段,骨痹是筋痹發展的延伸[12]。筋痹始見于《黃帝內經》,在《素問·長刺節論》中記載:“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筋痹病證表現中筋攣的特點是筋蜷曲不能伸開,“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是痹證的外因,而從經絡學說來看,手足六經循行均過四肢,風寒濕邪最易侵襲四肢筋脈[13]?!端貑枴け宰C》篇中提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而在《素問·長刺節論》論及:“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夺t宗必讀·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可見,痹者病機多為經脈痹阻,病因可為風寒濕等邪氣,在骨則重痛,在筋則屈伸不利。結合膝關節炎病程中不同時期尤其是早期的臨床表現,發現在膝痹病程中的有些階段與筋痹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可以劃分至筋痹的范疇。
在膝痹發展的不同階段,除影像學檢查可見骨質硬化增生改變外,體查可發現的壓痛部位除關節間隙“骨縫”外,常見于滑囊、韌帶、肌肉的止點等筋的部位,患者常伴有滑膜炎、半月板損傷等骨外病變。MR技術普及,可觀察到膝痹患者諸多軟組織與軟骨的改變[14]。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骨關節炎累及軟骨、軟骨下骨、骨骼肌等可動關節的全部組織,其并非單純的“骨”病。從解剖角度看,現代醫學的“骨”基本與中醫的“骨”相對應,而現代醫學中的軟骨、骨骼肌、肌腱、韌帶、筋膜等組織基本屬于中醫學“筋”的范疇[15]。由于中醫學的術語體系無“骨關節炎”這一詞匯,有學者認為“骨關節炎”與中醫學中的“痹”和“痿”具有較大交集[16]。對骨關節炎的認識不能僅局限于骨的范疇,筋亦是重要病變部位。在骨關節炎發病之前,關節周圍肌肉的萎縮與肌力減退已開始發生,關節軟骨與軟骨下骨的退變也遠早于疼痛等臨床癥狀的出現,包括軟骨基質的代謝失衡與軟骨細胞功能數量的異常[10]?!跋榻钪?,乃筋之大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均走行于膝。筋與關節尤其是膝關節的生理病理實有莫大干系。現代病理解剖學研究,膝關節炎以關節軟骨退變為主要病理特點, 同時病變累及關節全部組織,包括關節軟骨、肌肉、滑膜、關節囊、半月板及軟骨下骨,其中,除軟骨下骨其他組織外都歸屬于中醫學“筋”的范疇[14]。而現代基礎研究表明,在膝骨關節炎發病之前,關節周圍骨骼肌的肌力減退,肌肉萎縮業已開始發生[17];關節軟骨與軟骨下骨的退變也遠早于疼痛等臨床癥狀的出現,包括軟骨細胞功能數量的異常與軟骨基質的代謝失衡;而在關節退變早期,軟骨下骨發生高骨代謝性的骨質疏松樣改變[18]。有學者認為,人在中年以后,正氣漸衰,腎元虧虛,肝血不足,既不能充養骨髓,又不能約束諸骨,防止脫位[19]。
2.4通過調治“筋”治療OA的重要性與優勢 研究認為KOA的影像學變化雖然是以關節軟骨退病變和骨贅增生為主要特征,但是膝關節X片并不能確切反映關節內其它非骨性結構的改變,結合其多年臨床經驗提出筋痹伴隨骨痹的形成而發生發展,筋痹是骨痹發展過程中的早期階段,中晚期則表現為筋骨痹[16]。骨關節炎筋—骨病機轉歸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至全身的漸進性過程,早期表現以關節的疼痛、腫脹、僵硬為主,是筋病之后的表現,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則筋骨同病,表現為關節周圍筋骨系統的穩態失衡,甚至出現關節變形、肢體失用。本痿標痹是骨關節炎的核心病機,增齡衰老、肝腎虧虛、筋骨衰憊為骨關節炎的發病基礎,外邪侵犯筋骨為骨關節炎的發病誘因[20]。研究認為在堅持“筋骨并重”原則的同時,又認識到兩者之間的不同:皮肉筋脈骨是本病的傳變次序,由筋至骨,病變經由筋是必然發展過程,因而膝骨關節炎必然先病于筋,然后及骨,最終存留在筋骨之間,從中醫“治未病”的角度,當膝骨關節炎“病在筋”時及時“治筋”可以制止病情進一步發展[21]。因此認識到筋在骨關節炎發病中的重要性,對骨關節炎病情的進展進行正確的判斷與辯證分析,通過對“筋”的調治來延緩和預防膝骨關節炎功能障礙的發生。由于骨關節炎的患者群體大多以中老年人群為主,這種不通過創傷性治療,而借助中醫整體治療來提高生活質量,減輕關節功能障礙發生的治療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重視筋骨并重,注重“筋”的調治在膝骨關節炎的中醫治療中所具有的獨特優勢。
3 基于“肝主筋”論治骨關節炎的方藥研究概況
3.1歷代醫家基于“肝主筋“理論治療膝痹的方藥概述 歷代醫家以“肝主筋”論治膝痹的方藥也屢見不鮮,現列舉如下:黃元御《四圣心源》中的“歷節根原”一節,其對桂枝芍藥知母湯的解釋,原文如下:凡腿上諸病,雖或木郁而生下熱,然熱在經絡,不在骨髓。法宜術、甘培土,麻、桂通經,知母、芍藥,瀉熱而清風。濕寒內消,濕熱外除,腫痛自平[22]。
唐宋元時期是骨痹治療方法由外治法向內治法過渡的階段,這一階段對于骨痹的認識和治療經驗更加豐富,唐宋元醫家在繼承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對“肝腎兩虛”導致骨痹的說明更加詳細。如《衛生寶鑒》載:“老年腰膝久痛,牽引少腹兩足,不堪步履,奇經之脈,隸于肝腎為多?!泵鞔_提出老年人久患腰膝疼痛,是肝腎兩虛的表現,治療上應遵循溫補肝腎,填精益髓,大壯筋骨等治療原則。以宋代幾部官修方書為代表,如《圣濟總錄·卷二十》:“諸痹門”所載的20首治療骨痹的方劑,從其方藥組成上看,每首方劑的組成中除運用了大量的補肝腎藥外,還增加了養血柔陰的藥物聯合配伍。最常用熟干地黃、杜仲、牛膝、川斷、胡桃肉、肉蓯蓉、石斛、山茱萸等[23]??梢钥闯鎏扑卧獣r期的醫家已經注意到在治療骨痹時,在補肝腎的同時需要兼補肝血肝陰,這體現了對“肝主筋”理論的重視和運用?!短绞セ莘健饭彩蛰d了61首骨關節疼痛方劑,其中就記載了因肝臟虛損而導致“轉筋不止”的癥狀應根據所感外邪辨證論治[24]。明清時期,“腎實則骨有生氣”理論的形成極大地鞏固了“補腎填精”治則的地位。如葉天士治療久痹正虛者,認為“肝腎下病,必連及奇經八脈”,以通補奇經獨辟治徑,從奇經論治,喜用龜板、枸杞、寄生、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以通補任督,使肝腎受蔭, 經脈舒緩[25]。
明清時期對于“肝主筋”理論有進一步發展,《景岳全書·血證》稱四肢之用、筋骨之和柔“無非血之用也”,“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對肝血在骨痹治療中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逍遙散是治療肝郁氣痹的代表方劑,見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方主治中即有“肢體疼痛”的內容。逍遙飲(《圣濟總錄》)系逍遙散赤芍易白芍,去生姜、薄 荷[26]。在主治的癥狀中就有“百節疼痛”這類病癥,亦屬于骨關節炎的癥狀之一,在膝痹治療中也可以加減運用。
3.2現代醫家基于“肝主筋”論治骨關節炎的方藥概述 基于“肝主筋”論治膝骨關節炎有其獨特的優勢,結合國家級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五臟相關理論”[27], 靈活運用“肝主筋”理論,同時兼顧“脾主肌肉”“腎主骨”等中醫經典理論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顯著?,F代醫家基于“肝主筋”指導治療骨關節炎主要是集中于補肝血,疏肝氣,調補肝陰等幾個方面調治。以此來間接達到柔筋止痛的作用。有學者認為肝血不足,不能及時充養四肢筋脈,不榮則痛,臨床可出現肢體關節疼痛、僵硬、屈伸不利。若肝氣郁結,日久必致津液輸布代謝障礙,可形成血瘀、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痹阻經絡,不通則痛。痰阻經絡而成痰核,濕停肢節而成腫脹,痰留關節而見畸形。痰瘀膠結,致膝痹患者疼痛反復發作,纏綿難愈[28]。朱少廷教授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根據朱教授的經驗,習用疏肝祛瘀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確立了疏肝郁、去膝瘀的治療原則,每每取得良好療 效[29]?;凇案沃鹘睢钡娜岣勿B筋法,從病機的角度可以看作對“痿證”的治療,治“痿”的方法多以補肝腎、祛濕熱為主,但對膝骨關節炎這一類特殊的本痿標痹證以養血軟堅、養筋柔肝的治法也多能取效。柔肝法古醫家雖未從理論上提出,但也的確是骨關節炎的有效治法[30]。
3.2.1內服方藥 基于“肝主筋”治療膝痹的內服方藥已有許多取得了明顯療效,現列舉如下:施杞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肝腎虧虛是KOA發病的根本,主要是由于中年以后,肝腎虧虛,筋骨失養。這一觀點符合石氏傷科“內合肝腎,筋骨并重,調治兼邪,獨重痰濁”的治療原則[31]。治療上多以補益肝腎為主,并配合理氣祛痰濕之法,臨床常以益腎通痹方為基本方辨證加減,對兼瘀血較重者,加桃仁,紅花,炮穿山甲以化瘀通絡[32]。王玉明以自擬養血補肝榮筋湯,藥物組成:當歸,川芎,白芍,雞血藤,續斷,杜仲,牛膝,柴胡,郁金,生龍骨,生牡蠣。對肝血虧虛型加熟地、阿膠、首烏等;肝陰不足型加生地、枸杞子、石斛、女貞子、旱蓮草等;治療女性膝骨關節炎總有效率達88.45%,療程以2~3個月為宜[33]。朱老用以疏肝祛瘀為治療基本法,從疏肝立論,從逍遙散化裁用藥,柴胡、當歸、白芍取其疏肝解郁之功;茯苓、丹皮取其利水消腫之力;羌活、防風經祛風而利水消腫;桃仁、紅花經牛膝、木瓜引經入絡而去膝部瘀血;蜈蚣入肝經,擅于去深部瘀滯所致之頑痛;梔子可解濕熱,諸藥合用, 共達疏肝郁、去膝瘀,消腫止痛之功[29]。其中疏肝解郁類藥物的應用使得膝部的瘀血更易散去,以達到更好的消腫止痛的療效。
對于肝腎不足、筋脈瘀滯證,主癥為關節疼痛,脛軟膝酸者治法宜補益肝腎、通絡止痛。常用方為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加減。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芍、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30]。這些組方均體現了對補肝血,養肝陰類中藥的重視。宋獻文等在石氏傷科理論指導下,采用石氏方藥內服、外敷的方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顯著。內服藥: 石氏痹痛3號方(白芍10 g,秦艽10 g,牡蠣15 g,全蝎粉(沖)1 g,蜈蚣粉(沖)1 g,生甘草6 g),1劑/d,水煎服。在觀察所用的石氏痹痛3號方中,白芍和血斂陰、柔肝緩急,體現了柔肝潤筋的重要作用[34]。而對白芍的應用正是基于“肝主筋”的理論,與祛風濕藥類藥物合用,起到補血和血,柔肝緩急的作用,可見“肝主筋”理論在膝痹治法中占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 膝骨關節炎發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由于關節軟骨的退變所致。膝關節軟骨并無血運, 其營養可能來源于軟骨下骨或關節液[36],這與中醫理論不謀而合。齊立卿等[36]認為在治療上應筋骨并重,肝腎同治。治腎應以培元固本,生津榮骨為法;治肝應以養血柔肝為法。自擬養元柔肝湯方中以補骨脂、肉蓯蓉、骨碎補溫補腎陽;熟地黃、何首烏益髓填精,陰中求陽,滋水涵木,重用黃芪、人參大補元氣,當歸、白芍藥、石斛、甘草養血柔肝, 取其益氣行血之功;懷牛膝兼有補肝腎及引血下行之效,柴胡條達肝氣,共為使藥。全方配伍,以益髓填精、培元固本為主,兼有養血柔肝、益氣行血之功,故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有學者對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特殊內服中藥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活血化瘀類藥的使用頻率位居所統計藥物的第二位,活血化瘀藥可促進血行,消散瘀血,本類藥物亦有水蛭、穿山甲等蟲類藥物,增加了破血逐瘀,散積消癥之力,故也是治療痹癥之主藥[37]。而活血化瘀的治法中也有疏肝之義,疏肝行血以祛瘀,活血化瘀以止痛,從而使膝痹的疼痛癥狀得到緩解。中醫內服方藥治療膝痹有良好的療效,其中基于“肝主筋”理論的治療原則和用藥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與探討,這對治療膝痹尤其是膝痹早期,具有很大意義。
3.2.2外用方藥 中醫外用方藥配合內服方藥治療膝骨關節炎也已取得了較明顯的療效,而外用方藥則除了祛風通絡,活血化瘀之外,也較多注重對筋的調理。如石氏四肢洗方的臨床療效已得到認可,石氏四肢洗方組成:伸筋草,五加皮,威靈仙,香白芷,牛膝,全當歸,海桐皮,川斷,紅花,落得打,透骨草,生川草烏各,纖纖活。伸筋草為石氏傷科常用藥物,其性味苦、辛、溫,善于舒筋活血、祛風止痛。加用五加皮堅強筋骨,川草烏逐邪鎮痛,合以透骨草疏通經絡,另運用牛膝引血下行,共同達到治療目的[38]。中藥熏洗可以改善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癥狀,其治療效果與非甾體類消炎藥相當,且無胃腸道反應,更容易為患者所接受。中藥熏洗所選藥物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以達扶正之用,牛膝又可作為引經藥,可引藥下行;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肝腎,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效[39]。
黃海濱等[40]以自擬經驗方五方散外敷,方用桃仁、紅花、續斷、當歸、乳香、沒藥、骨碎補、土鱉蟲破血行瘀,消腫止痛,佐以自然銅入血行血,治血瘀而止痛。諸藥合用,達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對改善膝關節微循環有較好的效果。該方也體現了外治方主要以活血、通絡、舒筋、止痛為主,這樣可內外兼治, 標本兼顧。骨傷科常用的外治法,如藥膏,外敷藥物,熏洗等都是以活血通絡,舒筋止痛的治則為指導,以達到更好的療效。這些都體現了中醫外用方藥對筋骨并治的重視,通過對筋的內外調治從而達到緩解骨關節炎癥狀的療效。
4 結語與展望
“肝主筋”作為中醫的經典理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由于歷代醫家受“腎主骨”以及后期“腎實則骨有生氣”理論的影響較多,“肝主筋”并未成為骨痹治療的主要理論依據。本文通過對“肝主筋”的理論淵源,筋的概念以及筋在骨關節炎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及獨特優勢的進一步探討,認為筋骨在骨關節炎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膝痹的病程發展過程中,包含有一個“筋痹”的過程,筋痹有可能貫穿骨關節炎的整個發病過程,也有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然后形成骨痹。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該根據臨床表現判斷骨關節炎處于“痹”的哪一個階段,有側重點的去治療,而不僅僅是只關注骨痹的治療和骨的變化。這種筋骨并重,尤重治筋的理論對骨關節炎的治療有指導意義。從中醫學整體觀念角度出發,筋與五臟中的肝聯系最為密切,所以中醫綜合治療中的方藥治療,包括內服方藥與外用方藥均應兼顧“肝主筋”理論,重視對肝的調治,肝腎并重,以提升中醫藥治療骨關節炎的療效。
通過對基于“肝主筋”論治骨關節炎的理論及方藥的探討,進一步證實了筋在骨關節炎發病中的的重要作用,以及筋骨并治,尤重治筋在骨關節炎治療中的獨特優勢。“肝主筋”和“膝為筋之府”的理論將膝骨關節,筋和肝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肝血充盛,肝氣疏泄暢通,肝臟陰陽調和則筋柔痛止,這使得補肝血,疏肝氣,調補肝陰的治則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從整體論治的內服方藥還是以局部消腫止痛為主的外用藥多會加入一些補肝血,疏肝養陰,柔肝養筋的藥物,根據辨證論治判斷骨關節炎患者屬于肝血不足,肝氣郁結或肝失疏泄的某一類型,有側重的加減用藥多取得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梢娊罟遣⒅乩碚摰闹匾?,以及“肝主筋”理論在骨關節炎中醫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骨關節炎的現代治療方式很多,作為有獨特優勢的中醫內治與外治療法,在臨床中積極靈活運用“肝主筋”理論,并將對筋骨并重的認識及對筋的調治放到一個重要層面尤為關鍵。這也為我們運用中醫藥治療骨關節炎,根治早期膝骨關節炎提供了更加實用與新穎的的臨床思路和治療方案,值得進一步思考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百成,張靜.骨關節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
[2]Sun B H,Wu C W,Kalunian K C. New developments in osteoarthritis[J].Rheum Dis Clin N Am,2007,33(1):135-148.
[3]曹月龍,高寧陽,龐堅,等.國際骨關節炎學會髖與膝骨關節炎治療指南[J].國際骨科雜志,2009,30(4):208-217.
[4]胡文林,馮日.中醫西醫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認識與治療的探討[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2):265-266.
[5]韓清民,黃旭東,王躍輝.從腎肝脾相關理論論治膝骨關節炎探討[J].四川中醫,2010,28(5):35-36.
[6]黃木全.從“肝腎-經筋”理論探討骨關節炎的綜合治療[J].中醫學報,2011(4):430.
[7]李志安.肝與筋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探析[J].2001,7(3):10-11.
[8]陳朝暉.《黃帝內經》關于筋的理論及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09.
[9]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國醫刊,2007,42(12):30-32.
[10]韓清明,王躍輝,黃旭東.膝骨關節炎從筋論治思路探討[J].上海:新中醫,2009(1):5-6
[11]詹紅生,石印玉,張明才,等.基于“骨錯縫、筋出槽”病機認識的椎間盤病癥診治新觀點[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9):4-6.
[12]郝軍,高文香,鄒春雨.“筋為骨用”理論方法綜合治療膝骨性關節炎8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9,50(2):139.
[13]都亞楠,鞠寶兆.筋痹與《黃帝內經》[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8):24-25.
[14]龐堅,石印玉,曹月龍,等.膝骨關節炎中醫觀的再認識[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5(1):26-28.
[15]龐堅,曹月龍,詹紅生,等.骨關節炎的“筋”“骨”之辨[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6(1):29-30.
[16]王躍輝,韓清民.膝骨性關節炎影像學分析與經筋辨證關系研究[J].新中醫,2008,40(5):66-67.
[17] Slem enda C, Brand tKD, Heilm anDK, etal. Quadriceps weakness and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Ann Intern Med,1997, 127( 2) :97-104.
[18] Bettica P, Cline G, Hart DJ, etal. Evid ence for increased bone re-sorption i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knee osteoarthrit is: longitud in alresults from the Chingford study [J].Arthrit is Rheum,2002, 46(12) : 3178-3184.
[19]周凌云.中藥熏洗療法治療老年性骨關節炎[J].湖北中醫雜志,2006,28(1):38-39.
[20]李西海,劉獻祥.骨關節炎的核心病機—本痿標痹[J].中醫雜志,2014,55(14):1248-1249.
[21]葉楓.“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4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3,32(8):595-597.
[22]孫洽熙.黃元御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838.
[23]曲藝.《唐宋元醫家論治骨痹(骨關節炎)》用藥規律研究[D].福州:福建中醫學院,2004.
[24]肖林榕.《太平圣惠方》從肝論治骨關節疼痛的探討[J].中醫文獻雜志,2002(3):24-25.
[25]肖林榕,鄭紅.明清醫家論治骨痹(骨關節炎)臨床理論的發展[J].中醫文獻雜志,2003(2):10-12.
[26]馮興華.淺論痹證從肝論治[J].中醫雜志,2007,48(7):666.
[27]鄧鐵濤,鄭洪.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從五行到五臟相關[J].中國工程科學,2008,10(2):7-12
[28]劉愛峰,張鶴.膝痹從肝論治[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2):266-267.
[29]黃肖華,朱少廷.疏肝祛瘀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朱少廷經驗總結[J].中醫正骨,2006,8(3): 63.
[30]龐堅,詹紅生,指導:石印玉.石印玉中醫骨傷科學教案—膝骨關節炎的診治[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4(4):5-10.
[31]王擁軍,莫文.施杞終生教授學術成就擷英[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7,15(7):58-60.
[32]李寧,王擁軍,指導:施杞.施杞從肝腎論治膝骨性關節炎[J].中醫雜志,2013,54(3):197-198.
[33]王玉明,張勝昔.養血柔肝法治療女性膝骨關節炎130例[J].北京中醫,2006,25(11):666-667.
[34]宋獻文,龐堅,石印玉.石氏方藥內服外敷治療膝骨關節炎6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7(5):62-63.
[35]張梅,陳朝暉,李平.中藥治療骨關節炎機制的研究進展[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2):49-52.
[36]齊立卿, 王金榜,杜雙慶.養元柔肝湯對膝骨關節炎患者血漿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影響[J] .河北中醫,2009.31(10):1458-1459.
[37]李具寶,張磊,等.治療膝骨關節炎近十年文獻中特殊內服中藥分析[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3,21(3):36-38.
[38]李達,鄭慶虎,楊燕青,等.石氏四肢洗方治療膝骨關節炎98例顯效時間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5):597-598.
[39]魏凌峰,謝國平,魯海,等.中藥熏洗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03(01):85-87.
[40]黃海濱,黃肖華,劉明偉,等.外用內服中藥治療膝骨關節炎70例[J].四川中醫,2009,27(9):81-82.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