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腦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與多發病,隨著人口老齡化,腦梗死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腦梗死的發病率高、病死率高,一直是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對于腦梗死的病因及影響其預后的相關研究已經成為熱點,現就主動脈弓潰瘍與急性腦梗死的研究進展予以綜述。
關鍵詞:腦梗死;主動脈弓潰瘍斑
我國衛生部公布的2008年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發現,腦血管病已超過惡性腫瘤成為我國第一致死病因。腦梗死占全部腦血管病的60%~80%,是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類型,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預后及再發率不同[1-2]。腦梗死發病主要是由于供應腦部的動脈管腔發生堵塞或狹窄,局部腦血流量突然減少或中斷,造成供血區腦組織缺血、缺氧[3],引起局灶神經功能缺失。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研究與發展,雖然腦血管病患者的致殘率與病死率明顯下降,但常會遺留明顯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生存質量[4]。
腦梗死不是單純的一種疾病,而是不同病因和臨床轉歸的多種疾病導致的綜合征,其具體發生機制較為復雜因此,對于每一位腦梗死患者,都應該盡可能找到致病的原因。腦梗死是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合并動脈痙攣或血管內凝血因子改變使血液自凝造成。在動脈硬化的發展中首先是血管中膜增厚,變為粗糙的內膜,逐漸形成斑塊,導致局部血管管腔狹窄和血栓形成[5]。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動脈到動脈的栓塞[6],特別是主動脈弓上的潰瘍斑塊是引起腦梗死的高危因素。
1 主動脈弓潰瘍斑是引起腦梗死的高危因素
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占缺血性腦血管病的20%~40%[7]。在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亞型(CISS)分型新標準中 ,與TOAST分型比較 ,LAA 型還包括了主動脈弓粥樣硬化、載體動脈有粥樣硬化斑塊或任何程度狹窄的穿支動脈孤立梗死灶類型 ,因而臨床發生的 LAA 概率應更高[8]。主動脈病變時間早于冠狀動脈及頸動脈,是受動脈粥樣硬化影響最嚴重的部位,主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高達63%[9]。研究表明 ,中重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斑塊潰瘍是腦血管病進展的重要原因[10]。而LAA 可以通過藥物 、介入或外科治療等進行干預,是干預手段最多 、臨床療效也最好的一類缺血性腦血管病[11]。
Amarenco P利用尸檢資料庫調查了500例腦血管病和其它神經疾病患者的主動脈弓潰瘍斑的發生情況,研究主動脈弓潰瘍斑在顱內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其中,261例其它神經病患者僅有5例(P<0.001),而239例腦血管病患者中26例有主動脈弓潰瘍斑。研究中,56例腦出血患者主動脈弓潰瘍斑塊發生率為20%,183例腦梗死患者發生率為28%,其中28例原因未明的腦梗死患者發生率為61%,而155例原因明確的腦梗死患者發生率為22%(P≤0.001)。主動脈弓潰瘍斑的存在與顱外ICA狹窄無關,提示它們是卒中的兩個獨立的危險因素。結果表明主動脈弓潰瘍斑可能導致腦梗死,特別是那些原因未查明的腦梗死。對形成粥樣斑塊高危因素的患者常規檢查主動脈弓是必要的[12]。
2 主動脈潰瘍斑的檢查方法
目前的檢查方法有經食道超聲、高分辨核磁共振、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其中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對血管壁斑塊的敏感性高。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夠對解剖細節、主動脈弓潰瘍斑進行全面顯示,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判斷預后方面有著顯著價值。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對血管壁斑塊的敏感性很高,頸動脈彩超對于狹窄達≥70%的血管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高,而對于<50%的狹窄血管,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明顯下降[13]。多層螺旋 CT血管造影是唯一可以顯示血管壁有無鈣化的檢查手段[14]。主動脈弓以上的頸部CTA檢查對于主動脈弓潰瘍斑的的診斷及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二級預防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主動脈潰瘍斑塊是腦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及早發現主動脈弓病變,及時介入支架植人手術或溶栓可顯著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致殘 率[15]。
目前腦梗死合并主動脈弓潰瘍斑的危險因素尚未完全解釋清楚,還有許多問題尚待研究。臨床上在腦梗死一般治療的同時應注意注意其特殊性,充分認識到腦梗死病因的復雜性。要對患者或高危人群全面檢査并積極地尋找病因,針對病因加強預防與治療,以減少腦梗死對人健康的危害。
參考文獻:
[1]Rosamond W’Flegal K,Furie K,et a1.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8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l Associt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J].Circulation,2008,117(4):e25-e146.
[2]Amarenco P,Bogousslavsky J,Caplan LR,et al,New Approach to Stroke Subtyping:The A?S C O(Phenotypic)Classification of Stroke [J].Cerebrovasc Dis,2009,27:502-508.
[3]粟秀初,孔繁元,范學文.現代腦血管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4] Roth C,K stner S,Salehi M.Comparison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ment in Germany between 1999 and 2009:results of a survey[J].Stroke,2012,43(12):3212-3217.
[5]潘瑞華.血漿Lp.PLA2,Hcy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3):13-14.
[6]Tunick PA,Kronzonl.Protruding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the aortica-rch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embolization: a new finding seen by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J].American Heart Journl,1990.
[7]Madden KP,Karanjia PN ,Adams HP Jr ,etal .Accuracy ofinitial stroke subtype diagnosis in the TOAST study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J].Neurology ,1995 ,45:1975-1979.
[8]GaoS ,Wang YJ ,XuAD,et al.Chineseischemicstroke subbclassification[J].Frontiers Neurology ,2011,2:1-5.
[9]郭毅,趙宏文,陳實,等.缺血性中風與主動脈弓及顱內外腦動脈弱樣硬化的關系[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2,28(6):427-430.
[10]劉亞杰,黎洪展,劉振華,等.進展性卒中與腦動脈狹窄的腦血管造影研究[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6,5:401-403.
[11]周志明,徐格林,劉新峰.腦動脈粥樣硬化的顱內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8,16:3-8.
[12]王文峰,程映雪,熊敏.主動脈弓血栓彩超檢查和 CTA在 CIS臨床應用上的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8.
[13]Nederkoom PL,Graafy V,Hunink MG.Dup lerx ultras ound and magneticres onance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is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 systematic review[J].Stroke,2003,34:1324.
[14]方文春,夏麗.多層螺旋CT頸部血管成像的臨床應用[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4,22:11-18.
[15]楊亞英,張龍江,宋光義,等.多層螺旋CT頸部血管成像放射經驗交流學實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0:764-766.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