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索品管圈活動對提高無陪護科室護理質量的作用。方法 成立雙品管圈小組,通過確定質量主題任務、分析護理質量缺陷、設定目標值、提出改進對策和改進對策的實施、監督及評價等各項品管圈活動,不斷提高科室護理質量。結果 實施前后比較,基礎護理合格率、危重與一級患者護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護理文件書寫合格率和專科護理合格率呈上升趨勢。結論 品管圈活動能有效提高無陪護科室護理質量及護理人員綜合素質。
關鍵詞:品管圈;護理質量;無陪護;護理管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of QCC activities on nursing quality towards wards without family or paid caregiver. Methods The establishment of double QCC group, by determining the theme task ,the defects of nursing quality, target value,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QCC,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Results Carry out before or after,the basic nursing eligible rate, the critically-ill patient nursing eligible rate, the health education eligible rate, the nursing document writing eligible rate and the specific nursing rate were on the rise. Conclusion The QCC activit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quality of nursing, as well as nurses diathesis in the wards without family or paid caregiver.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quality; Without family or paid caregiver; Nursing Administration
無陪護護理是患者從入院到出院期間一切護理服務均由院內護理人員實施開展。該模式采取分級配備護理人員,改善科室硬件設施,使用新收費政策,落實分級護理及生活護理等措施,實現患者住院期間無傳統的護工和家屬陪護[1]。品管圈活動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創立,由相同、相近或互補工作場所的人們自發組成的多人團體。通過團體成員的全體合作,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或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2]。從上世紀60年代起,品管圈活動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的管理體系中,被證實是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3]。近年來,品管圈活動被逐漸引入醫院護理管理,我科室于2013年全年在無陪護護理中應用品管圈活動提高護理質量,現匯報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康復外科現有病床50張,護理人員20人,包括護士長1人,護士長助理1人。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4人,護師5人,護士10人;在編護理人員9人,招聘護理人員11人。科室依據無陪護護理人員用工性質、學歷和從業資格,將護理人員劃分為治療護士和輔助護士兩級配備。治療護士從事臨床治療、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輔助護士開展各項生活護理和基礎護理。上述護理人員統一由護士長管理,配備護士長助理一名,重點協助護士長開展輔助護士的管理。
1.2方法
1.2.1成立雙品管圈小組 依據科室治療護士和輔助護士兩級護理團隊,組成兩個品管圈小組,治療護士9人組成品管圈名稱為能量圈,寓意給患者以正能量,早日戰勝疾病,擺脫病痛;輔助護士11人組成品管圈名稱為關愛圈,寓意給予更多愛心和關懷,給患者帶來更優質的護理服務。各圈推選圈長一名,護士長和護士長助理擔任雙圈的輔導員。
1.2.2分解品管圈護理質量主題任務 護理質量指標主要由基礎護理、危重與一級護理、健康教育、護理文件書寫和專科護理等5項合格率指標組成。科室基礎護理由輔助護士實施,輔助護士組成的關愛圈以基礎護理為品管圈活動主題;科室治療護士開展除基礎護理外其它4項護理工作,由治療護士組成的能量圈以這4項護理工作為品管圈活動主題,每季度輪換1項。
1.2.3分析護理質量缺陷 雙品管圈各自組織圈會,圍繞當期主題分析存在的護理質量缺陷,方法主要采用魚骨圖法等進行歸因分析。圈員使用頭腦風暴法、民主投票或討論決議等方法選定1項護理質量缺陷為限定時間段(一般3個月)能完成的改進目標。圈長和輔導員組織圈員進一步對目標進行可行性分析和修正,確保要與當期主題一致。
1.2.4品管圈目標值設定 在確定當期改進目標基礎上,依據現狀的合格率指標,結合圈能力和改進能力,由圈會民主決議設定本次品管圈活動的目標值,即完成此項改進目標后能達到的新的合格率指標。經圈員群策群力,此次目標值定為基礎護理合格率、危重與一級患者護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護理文件書寫合格率和專科護理合格率等質量指標,各提高兩個百分率。將此項目標值報護理部備案。
1.2.5提出改進對策 全體圈員對照改進目標、目標值和現狀合格率等資料,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運用頭腦風暴法,集思廣益,挖掘改進措施。這一階段使用工作流程梳理法,在流程上優化改進措施。聘請專家參與圈內討論,共同設計改進方法。與患者有關的改進措施可現場征詢相關患者。在討論獲得對策方案后,由圈員分工整理形成詳細方案,與目標值一起報護理部審批備案。
1.2.6改進對策的實施及監督 對策方案審批通過后,由科室全體護理人員實施,出現重大困難及時反饋圈長,并及時分析修改對策方案。圈長和圈輔導員負責監督對策方案的執行,指定數據責任人,負責收集執行改進對策后的合格率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
1.2.7改進對策的效果分析 在改進對策實施3個月后,將實施前后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由圈會討論決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達到目標值的改進對策,可上報護理部審批后在科室實行標準化操作并長期執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但未達到目標值的,或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接近目標值的,均說明改進情況不夠理想,可進一步修改,運用PDCA循環持續改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無明顯促進作用,也未達到目標值的改進對策可決定取消。
1.2.8 PDCA循環和雙品管圈交互 遵循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原則,每3個月完成一次品管圈活動后,治療護士組成的能量圈更換主題,輔助護士組成的關愛圈仍舊以基礎護理為主題,雙品管圈繼續開展下一輪品管圈PDCA循環。新一輪開始前,雙圈圈長、輔導員開展交互,匯報前期成果,汲取經驗教訓,共同促進工作。
1.2.9評價方法 評價品管圈活動前(2012年)、活動后(2013年)的我科室護理質量(包括基礎護理合格率、危重與一級病人護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護理文件書寫合格率和專科護理合格率)。嚴格依據醫院護理部制定的質量標準來評定,以護理部每月護理質量檢查的全年數據計算合格率,以全年住院人次為總例數。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護理質量比較,見表1。
3 討論
3.1品管圈活動對科室護理工作的作用
3.1.1能有效提高科室護理質量 依據表1提供的各項數據表明,我科室實施品管圈活動一年來,入院患者(總例數)有所增加,但基礎護理、危重與一級護理、健康教育、護理文件書寫等4項護理質量指標,經合格例數χ2檢驗,前后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3項P<0.01,為極顯著差異。專科護理合格差異雖無統計學意義,但從合格率比較上仍有提高。品管圈活動使用的PDCA循環,遵循持續改進原則,對5項護理質量指標的改善,達到科室護理質量整體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管理措施,質量缺陷、目標值和改進對策均來源于基層一線護理人員,更貼近實際,更符合科室現行狀況,改進效果比較明顯;不同于以往上級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措施,品管圈自發組織、民主決策,調動圈員積極性,使護理人員對各項改進措施抵觸情緒較小,執行效果比較明顯;圈員的群策群力、頭腦風暴,結合系統的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依據數據修訂、終止或標準化改進措施,具備實證性與科學性,使質量改進措施的準確性比較明顯。
3.1.2能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 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使科室護理人員熟悉護理質量管理;參加品管圈活動的培訓,使參與者逐步掌握品管方法;頭腦風暴法使圈員鍛煉了創造力和觀察力,圈會的自由交流探討提升了圈員的溝通協調能力;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使圈員熟悉χ2檢驗等數據處理方法,獲得護理科研的基本能力[4]。
3.2注意事項及建議
3.2.1無陪護護理科室適宜成立雙品管圈 品管圈的組成人員要求工作性質相同或相近,無陪護護理科室分兩級配備護理人員,兩級人員工作性質有較大差異,經過探索實踐,各自建立品管圈較為合適。同時雙圈活動利于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3.2.2重視品管圈知識培訓和監督指導 醫院護理部要成立品管圈活動督導小組,組織開展對科室品管圈知識培訓,促進護理人員對品管方法、溝通技能和護理質量考核的熟悉;對科室品管圈活動加強指導,協調醫療、醫技和輔助人員對護理品管圈活動給予支持,以求獲得最大成效。
總之,經過我科室的研究與探索,開展品管圈活動能最有效的激發基層護理人員對護理質量和護理措施的關注度,形式活潑,效果明顯,直接或間接促進醫院各項護理工作。由于實行時間較短,后續工作將進一步建立對應的激勵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有利于品管圈活動的持續開展。
參考文獻:
[1]楊貴云,鄭超,等.科室無陪護護理模式及成效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4):1260.
[2]章飛雪,于燕燕,等.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7.
[3]王秀芳.品管圈活動對住院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4):1089.
[4]李滿華.護理科研流程管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53.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