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和分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于急性膽囊炎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用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8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開放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以及術后平均下床活動的時間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在治療中并發癥發生率為7.5%,低于對照組患者(17.5%),兩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結論 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急性膽囊炎患者的治療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其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等特點,值得醫學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急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療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acute cholecystitis. Methods 80 cases of acute cholecyst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2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8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open operation,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verage blood loss and postoperative mean blood los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7.5%,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7.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acute cholecystiti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with less trauma, less bleeding,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t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edicine.
Key words:Acute cholecystitis;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Clinical efficacy
急性膽囊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多發和常見疾病,其發病特點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病理復雜多變等[1]。通過膽囊切除術術手段來治療該病是目前醫學臨床上治療急性膽囊炎的主要治療方法[2]。腹腔鏡技術不斷獲得醫學界的認可。本文將腹腔鏡與開放開腹手術術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有效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用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進行研究分析[3],所有患者入院后經過B超影像學檢查后提示膽囊有明顯增大,膽囊壁厚度變大,膽囊界限模糊。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1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28歲~75歲,病程18 d~3個月。研究組,2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29歲~76歲,病程20 d~3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比較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選擇在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4]。
對照組采用開放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具體操作為:患者姿勢為仰臥,截取患者右肋邊緣的下行位置作為切入點,將膽囊完全剝離后要及時對腹腔進行沖洗,沖洗干凈后對其縫合,采用間斷式縫合的方式對患者的膽囊床縫合。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5]進行治療,具體操作為:患者姿勢為仰臥,截取患者的臍部位置作為切入點,進行穿刺并建立人工氣腹,在穿刺點注入CO2氣體,此時要充分控制好CO2的進氣量,將人工氣腹的壓力盡量控制在8~12mmHg,此時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的視野輔助下行四孔法手術。在該手術過程中,患者的姿勢應為頭部居于高位,腳部居于低位,兩者相差15°,左邊居于低位,右邊居于高位,兩者相差30°。經腹腔鏡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深入探查,將患者的膽囊病灶部位及其周邊的組織粘連性做好充分分析后,采取適當的方式將膽囊與周邊組織進行剝離,待膽囊的三角區和膽囊動脈充分顯露出來后,在最好的視野環境下將膽囊切除。
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均采用抗感染、止痛和靜脈補液處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以及詳細記錄下兩組患者在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以及術后平均下床活動的時間,接受3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其中,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用(x±s),計數資料的檢驗用χ2,當P<0.05時,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方面的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各指標情況比較 通過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臨床指標發現,研究組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以及術后平均下床活動的時間這幾個指標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比較 經過術后3個月的隨訪,對照組患者有3例出現膽漏,有2例出現術后大出血,有2例出現傷口愈合不良好,本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7.5%(7/40);研究組有2例出現膽漏,有1例出現術后大出血,本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5%(3/40),兩組從并發癥比較來看,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急性膽囊炎在早期的發病病癥表現并不明顯,但是當患者的膽囊部位受到其他感染或是化膿之后,膽囊的炎癥反應就會蔓延到周邊的組織細胞[6],使患者發生劇烈的反應。該病的后續發展中有可能會引發脫水、休克等不良病癥,因此,對該病進行及時診斷和治療非常關鍵。
往常的開腹切除膽囊手術雖然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其存在創傷大、并發癥多、術后風險高等不足,患者的預后欠佳。腹腔鏡技術的引進在很多方面補充了開腹手術的不足,其以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特點逐步發展成為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根治性手段[2]。
在上文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以及術后平均下床活動的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在治療中并發癥發生率為7.5%,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7.5%,兩組差異顯著(P<0.05)。
總的來說,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患者不僅是因為可以得到較為清晰的手術視野,具有視野的放大作用,還能夠更為清晰地觀察膽囊病變部位的變化情況,暴露效果好,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因此,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符合微創原則,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楊亮.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壞疽性膽囊炎治療中的應用體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12(20):114-115.
[2]祝浩宇,冷勇甫.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炎癥期膽囊炎中的應用價值探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20(33):156-157.
[3]田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基層醫院治療急性膽囊炎的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4,10:56-57.
[4]唐海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老年急性化膿性膽囊炎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04:66-67.
[5]馮建強.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壞疽性膽囊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18:55-56.
[6]李勇輝.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開腹膽囊切除術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22).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