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對鼻咽癌圍手術期患者自護能力及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選取84例鼻咽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將8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2例,干預前后應用自護量表及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對兩組患者自護能力及生存質量進行評價。結果 觀察組干預后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護技能、健康知識水平及自護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能有效改善鼻咽癌圍手術期患者自護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鼻咽癌;自護能力;生存質量
鼻咽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是鼻咽癌患者治療主要手段之一,手術創傷可導致患者術后存在焦慮、抑郁的情緒,影響患者預后[1]。有效的護理方法可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促進患者康復。多學科合作團隊干預模式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疾病康復期有效的干預措施,它以多專業小組為基礎,通過各學科護理人員相互協作而為患者提供全面、規范、系統的康復護理干預,旨在促進患者病情預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2,3]。本研究為促進鼻咽癌患者康復,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對鼻咽癌患者應用多學科合作團隊干預,效果理想,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選取本院收治的鼻咽腫瘤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病理組織學確診;②患者FIGO分期為IIa期以下;③卡氏評分>70分;④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⑤入選患者及護理人員均為雙盲隨機選取。同時排除如下患者:①肝腎功能異常;②癌細胞發生轉移者;③存在手術禁忌癥;④精神疾病史、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共有84例患者符合入組要求,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觀測組及對照各42例,對照組:男 22例,女 20例,患者年齡38~78歲,平均年齡(48.96±3.78)歲,臨床分期:I期 22例,II期20 例;文化程度:小學5例,初中 15例,高中 10例,大專或以上12例。觀察組:男 20例,女 22例,患者年齡38~80歲,平均年齡(49.02±5.36)歲,臨床分期:I期 20例,II期22 例;文化程度:小學5例,初中 14例,高中 10例,大專或以上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分期及文化程度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性護理,對照組出院后定期進行門診隨訪,隨訪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多學科合作團隊實施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組間團隊,并進行成員分工及培訓:團隊由腫瘤科醫生、責任護士、康復醫生、營養師、團隊協調人員及心理咨詢師組成。通過集體、院內外結合等方式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針對每個成員專科知識向患者發放鼻咽癌術后康復培訓手冊。各成員職責主要如下:①腫瘤科醫生:由主治醫師擔任,負責對患者進行專科診斷、治療及病情評估。②護士:由主管護師以上的護士擔任,主要負責對患者入院情況、住院期間康復護理(包括定期為患者舉辦健康講座、指導患者術后飲食、做好吸痰、排痰工作,以防止切口感染,定期向患者發放健康宣教手冊)及社區隨訪服務(包括家庭訪視、電話隨訪、社區健康講座)。③康復師:由熟悉腫瘤康復知識的康復治療師擔任,負責指導及協助患者完成康復訓練(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④營養師:由獲得國家公共營養師資格證的專業人員擔任,負責為患者制定營養套餐及進行營養評估。⑤心理咨詢師:由具備國家心理咨詢資格證書的專人人員擔任,主要負責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及咨詢。⑥團隊協調人員:由腫瘤科護士長擔任,負責對團隊中各成員進行協調及聯絡工作。兩組患者隨訪時間為1年。
1.3觀察指標 ①自護能力測定量表(ESCA)[5]:該問卷是在Orenm自護理論的基礎上制定的,量表共包含健康知識水平、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等4個維度共43個條目,總分為172分,分值越高患者自護能力越好。兩組患者分別于入院時及干預后發放量表填寫。②生存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定,量表內容包括生活狀態、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等4個維度,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理想。
1.4評估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于出院當天及干預結束后應用ESCA量表、GQOLI-74量表進行評估,當場向患者發放問卷并于填寫前告訴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共發放問卷84份,有效回收84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5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7.0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組間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對比 觀察組干預后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護技能、健康知識水平及自護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量對比 觀察組干預后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多學科合作團隊是指由各學科專業人員組成的康復隊伍,通過將不同學科專業人員有機結合從而對慢性疾病患者實施全面的康復護理[4]。多學科合作團隊建立目的在于提高社區慢性疾病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及康復治療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5]。相關研究表明[6],對慢性疾病患者或者疾病康復期患者應用多學科、多專業結合制定的綜合護理康復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自護能力是指患者促進及維護身心健康所獲得一種能力,是個體形成自我護理行為的基礎[8]。研究表明[9],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其對疾病認知程度越高,治療疾病的信心越強,預后效果越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自護能力總評分及各維度評分顯著提高(P<0.05),從而表明多學科合作團隊能有效提高鼻咽癌患者術后自護能力。這可能與多學科合作團隊擁有獨特的組織結構與開展模式,通過多學科共同參與,使得患者獲得規范化個體診斷及治療方案,提高患者護理效果及疾病認知水平,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使得患者將被動的康復治療變為主動地參與康復,從而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10]。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環境領域及總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表明多學科團隊護理模式可提高鼻咽癌患者術后康復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分析其可能原因多學科合作團隊能為喉癌患者提供專業化的心理咨詢,使得患者能盡快適應角色轉換,提高患者對喉癌認知水平,使得患者從被動的康復治療轉化為積極主動的治療,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復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多學科團隊管理能有效提高鼻咽癌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及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詠梅,杜新香.責任制優質護理全程追蹤模式對鼻咽癌放療患者的臨床護理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6):1333-1335.
[2]唐華英,郭真,趙巧云,等.心理干預在鼻咽癌調強放療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6):510-512.
[3]楊萌萌,薛桂芬,蘇蘭,等.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會診模式在全喉切除術后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5):574-575.
[4]陳俊娥,王志學,陳俊榮,等.MDT協作護理模式在白內障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9):1027-1029,1030.
[5]陳家琴,趙小燕,嚴愛芳,等.多學科團隊協作模式下綜合治療胃癌25例護理配合[J].交通醫學,2014,(5):544-545.
[6]張西菊,李遵清.多學科團隊服務模式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干預[J].護理學雜志,2012,27(21):77-80.
[7]呂召霞,賈榮娟,李惠云,等.多學科團隊強化干預對糖尿病高危人群代謝指標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10):1409-1413.
[8]馮惠霞,蔣紅花,李桂容等,.晚期鼻咽癌局部同期放化療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的護理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0):898-899.
[9]朱彩梅.優質護理在鼻咽癌放射治療病人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13):83-85.
[10]汪雪梅,陳艷芳,匡蕾蕾,等.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期間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900-902.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