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初產婦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預防和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從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足月經陰道分娩的初產婦共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納入產婦60例,對照組產婦給予常規產后護理,觀察組產婦在常規產后護理的基礎上,加以針對性的綜合性護理,比較兩組產婦產程長短、出血量及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結果 ①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為(192.4±45.7)ml,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的(231.6±51.6)ml,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總產程為(12.1±2.7)h,明顯短于對照組產婦的(13.9±3.8)h,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為1.67%,而對照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為6.7%,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性護理干預能夠明顯縮短初產婦經陰道分娩的總產程,且能夠減少產婦的產后出血量,臨床值得推廣。
關鍵詞:初產婦;陰道分娩;產后出血;護理
產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h內失血量超過500ml的情況[1]。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在我國產婦死亡原因中居首位,其主要發生原因為胎盤因素、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等,誘發因素主要為初產婦、妊娠期有嚴重并發癥、無配合經驗等[2]。如何減速產程進程,減少產婦的出血量,一直是產后護理的熱點[3],本研究旨在觀察綜合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經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預防及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足月經陰道分娩的初產婦共120例,利用隨機數字法將產婦平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兩組各納入初產婦60例,觀察組年齡:24~35歲,平均為(30.4±2.1)歲;孕周:36~42w,平均(38.9±1.5)w;對照組:23~34歲,平均年齡(30.2±2.3)歲,孕周:35~43w,平均(39.1±1.3)w。兩組產婦在平均年齡、平均孕周、妊娠期并發癥、體重指數、胎兒大小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產后護理,包括嚴密觀察產婦生命體征,對產婦的產程進展、胎盤、陰道出血等情況進行護理,記錄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總產程時間、產婦和新生兒轉歸情況及產后出血的人數,并進行子宮按摩。
觀察組:①心理護理: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無分娩經驗,且由于分娩時疼痛的影響,較容易出現恐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可能會影響產婦的正常生活質量,導致產婦食欲不振、失眠等,也容易引起宮縮乏力、產程延長等情況,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與產婦的溝通,對產婦進行產前知識培訓,讓初產婦能夠了解注意事項,緩解緊張情緒,擁有充沛的精力和力氣,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②產程護理:在第一產程時候,囑產婦排空膀胱,避免充盈的膀胱壓迫子宮,影響子宮的收縮。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在宮縮的間期,可鼓勵產婦適當進食高熱量的流質食物和水,促進產婦恢復體力。在第二產程時,注意保護產婦的會陰,避免軟產道損傷,降低產后出血的幾率,如果產婦出現宮縮乏力,可適當靜脈滴入縮宮素輔助。由于胎盤殘留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第三產程時,應該詳細查看胎盤是否完整排除,對于在分娩過程中,出現軟產道損傷的產婦,可以進行縫合;③疼痛護理:產婦出現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它能夠影響產婦的大腦皮層,從而導致宮縮乏力,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疼痛護理,進行健康教育,增進產婦對疼痛的正確認識;④產后護理:產后出血大多發生在產后2h內,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在這一時期加強護理干預,行子宮按摩,促進子宮收縮,盡早讓產婦和新生兒接觸,實施母乳喂養,刺激子宮收縮。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總產程及出血量比較 由表1可見,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為(192.4±45.7)ml,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的(231.6±51.6)ml,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總產程為(12.1±2.7)h,明顯短于對照組產婦的(13.9±3.8)h,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比較 由表2可見,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為1.67%,而對照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為6.7%,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于護理質量的要求也逐漸上升[4],產后出血是分娩過程中較嚴重的并發癥,其可能威脅到產婦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有報道稱對于經陰道分娩產婦進行高質量的綜合護理能夠顯著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5]。
本研究結果顯示:①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為(192.4±45.7)ml,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的(231.6±51.6)ml,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總產程為(12.1±2.7)h,明顯短于對照組產婦的(13.9±3.8)h,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為1.67%,而對照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為6.7%,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綜合性護理干預能夠明顯縮短初產婦經陰道分娩的總產程,且能夠減少產婦的產后出血量,臨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馬麗娜. 已自然分娩產婦與臨產婦互動臨床效果觀察[J]. 齊魯護理雜志,2010,16(6):101.
[2]邱英.產后出血的臨床預防與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7):197-198.
[3]左海英.護理干預預防初產婦產后出血的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2):110 -111.
[4]張艷,賀曉萍,孫成榮,等.探討護理干預對產后出血的預防及護理[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3,06:589-590.
[5]姜桂英,顧梅雷,翟艷立. 產后出血患者的心理護理與社會支持[J].全科護理,2013 ,11(2A) :295-297 .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