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總結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優質護理經驗。方法 回顧性分析并總結2014年2月~2015年8月我科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3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術后住院時間5~10d,平均(5.67±0.78)d。對患者腰疼及下肢疼痛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分,術前(7.58±1.65),術后(1.53±1.2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改良MacNab評定標準,優21例,良13例,可4例,差0例,優良率91%。舒適度調查,舒適36例,基本舒適12例,不舒適0例。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非常滿意38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0例。結論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優質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功能恢復。
關鍵詞:經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突出;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占腰腿疼痛門診患者的20%左右[1]。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由于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在外力作用下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或刺激髓神經根,引發腰部疼痛,下肢出現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2]。我科于2014年2月~2015年8月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8例患者,并通過良好的優質護理,有效的避免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保證了手術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4年2月~2015年8月收治3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保守治療無效后采取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齡(21~75歲),平均(46.22±4.56)歲;均表現為患側腰痛及下肢麻痛。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7.58±1.65),術后(1.53±1.25)分。
1.2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C型臂X線機正側位透視下定位目標椎間盤,標記皮膚進針點及穿刺方向,局部麻醉后切開皮膚約8mm,使用穿刺針在C型臂X線透視下由切口穿入至突出的椎間盤處,予碘氟醇與亞甲藍混合液2ml(體積比為9:1)行椎間盤造影,X線透視下觀察造影劑在椎間盤內的分布情況。并進行疼痛復制試驗再次誘發患者腰腿痛及患肢放射性疼痛,以驗證診斷,置入導絲,沿導絲按由細到粗的順序逐級插入套管擴張,使用椎間孔鏡摘除突出的藍染髓核,并用射頻電極止血并修整破裂的纖維環,探查神經根和硬膜囊搏動良好,術野無活動性出血,術中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手術結束,退出椎間孔鏡,切口縫合1針,無菌敷料包扎。
1.3觀察指標 ①VAS評分:分別于手術前、術后1d、術后3d、術后7d、術后1個月和3個月對患者進行評分;②舒適度:采用我科自制舒適度調查表,包括疼痛、心理狀態、便秘、臥床舒適、環境等10個方面,總分為100分,≥90分為舒適,60~89分為基本舒適,<60分為不舒適,舒適26例,基本舒適12例,不舒適0例。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我院的滿意度調查表,包括服務態度、操作水平、主動幫助、康復指導、安全教育等10個方面進行調查,總分為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其中非常滿意28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0例。
1.4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效果的評估按照改良的MacNab標準[4] 評定:優:癥狀完全消失,恢復原來的工作和生活;良:癥狀明顯緩解,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減輕,活動基本恢復正常,有時仍感不適;可:癥狀減輕后不久又恢復原有疼痛,體征大部分如前,活動受限;差:癥狀體征如治療前或加重,生活不能自理。
1.5結果 38例患者均獲得隨訪,疼痛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分,術前(7.58±1.65),術后(1.53±1.2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按照改良MacNab評估標準,優21例,良13例,可4例,差0例,優良率91%。舒適度調查,舒適36例,基本舒適12例,不舒適0例。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非常滿意38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0例。見表1、表2。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疏導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長期受腰腿痛的困擾,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導致生活能力下降,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易產生抑郁情緒。患者初次入院,對環境的陌生、疾病知識的不了解,多會有焦慮恐懼的心理。根據患者的這些心理問題,責任護士及責任組長用足夠的愛心、耐心與患者反復傾聽和交談,反復溝通,對患者多鼓勵,安慰,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和護理。
2.1.2健康教育 經過與患者及家屬反復溝通交流,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手術的大致方法和優點、手術預計時間、預期效果、麻醉方式、術中如何配合及注意事項、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護理康復計劃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清楚,使其了解整個治療過程,同時鼓勵患者與病室內同樣疾病的患者多交流,介紹成功病例,了解正面的手術效果,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2.1.3術前準備 入院后引導患者配合完成術前影像學及相關化驗檢查。指導患者加強全身營養支持,術前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改善營養狀況,提高手術耐受性。術前指導患者正確的軸式翻身,翻身時應由醫護人員或家屬協助,每2h一次,不宜強行扭轉翻身,教會患者及家屬術后踝泵、直腿抬高鍛煉方法,呼吸功能訓練及床上大小便器的使用方法。術前1d,剔除手術切口周圍毛發,并用75%酒精擦拭,無菌治療巾包裹。
2.2術后護理
2.2.1觀察生命體征
術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及時向麻醉師及手術醫師了解術中患者情況,去枕平臥6h,常規予以心電監護及吸氧,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雙下肢感覺、運動情況,與患者溝通,認真傾聽患者主訴。
2.2.2切口護理 椎間孔鏡手術雖為微創手術,手術切口小,但也應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情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如切口滲血多時,應及時通知醫生予以更換。
2.2.3體位護理 術后患者臥硬板床24h,保持平臥位,以減輕切口疼痛和術后出血。注意軸線翻身,保持脊柱成一條直線,避免脊椎扭曲。
2.2.4飲食指導 術后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多食高蛋白、易消化粗纖維飲食,如瘦肉、蔬菜、新鮮水果等,特別注意保持二便通暢,少食難以消化的食物,避免引起腹脹,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2.5功能鍛煉 術后患者宜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包括直腿抬高運動、腰背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可鼓勵患者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可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復[5]。術后第1w控制術后疼痛,預防術后并發癥。術后第2w,控制腰部疼痛,開展四肢功能康復訓練。術后第1d指導患者行踝泵運動及直腿抬高訓練,①踝泵運動: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主動背伸維持10s與跖屈維持10s,3次/d,每次50個,預防深靜脈血栓;②直腿抬高訓練:雙下肢直腿抬高超過30°,避免術后神經管黏連。患者仰臥于硬板床上,雙上肢平放于身體兩側,雙腿伸直,足背盡量背伸,雙下肢交替伸直抬起,每次抬高超過30°,并保持5s左右,10~15次每組,每天6組;③腰背肌功能鍛煉,具體方法有:抱膝觸胸、五點支撐法、三點支撐法、飛燕法。其中五點支撐法:患者仰臥,屈肘伸肩、屈膝伸髖、收縮背伸肌,以雙肘雙腳、頭部為支點,使腰部離開床面,每日數10次,以患者不覺疲勞或疼痛為宜。
2.2.6下床指導 患者術后3個月內活動或坐立時,穿戴好腰圍,保持正確站立姿勢、挺胸收腹,避免扭轉軀體。下床活動時有人陪護,以免發生意外。下床活動時間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一般術后1d在床上行功能鍛煉,術后3d可帶腰圍下床活動10~20min,術后1w帶腰圍下床活動2~3h,術后2w活動時間可增加到4~6h。
2.2.7術后并發癥 雖然椎間孔鏡手術切口小,但也要警惕并發癥的發生。如:腦脊液漏、血管損傷、椎間隙感染、尿潴留、感染、神經根損傷等。本組病例術后有1例發生腦脊液漏,均為坐立時頭暈,頭痛,經醫生進一步處理好很快好轉。
2.2.8出院指導 術后佩帶腰圍3個月,堅持睡硬板床,1年內避免重體力勞動,繼續加強腰背部功能鍛煉,增強肌肉力量。不可久坐沙發、矮凳等,以防止腰部扭曲[6]。并定期到門診復查。
3 小結
椎間孔鏡技術是一種微創手術,手術切口較傳統手術小,無需切口拆線,術中出血量少,對患者的創傷小,有利于患者術后功能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7-9]。通過圍手術期的護理,使患者盡快消除對環境的陌生、恐懼,并通過責任護士及責任組長細致的護理,使患者減輕焦慮的情緒,消除不安的心理。通過對患者術前、術后疼痛VAS評分觀察,并與患者溝通交流,對慢性疼痛患者的焦慮具有明顯緩解,并且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術前心理疏導并教會患者功能鍛煉的方法,術后嚴密觀察病情,病情穩定后并指導患者康復鍛煉及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手術效果,也是術后患者正常生活和重返社會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翟群威,朱書秀,張軍.實用腰椎間盤微創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禮,2010:151,539,541.
[2]何升華,彭俊宇,趙祥.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骨傷,2011,24(1):72-74.
[3]安心茹.舒適護理對前列腺電切術患者舒適度和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6):1055-1056.
[4]Macnab I 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 An analysi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Am),1991,(53):891-894.
[5]古偉文,徐崢,蔡賢華,等.經皮椎間孔鏡靶向穿刺技術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脊柱外科雜志,2013,11(3):149-153.
[6]賀立新,吳少瓊,陳生英,等.后路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的護理[J].華夏醫學,2006,19(2);341.
[7]謝旭華,雷云坤,劉偉,等.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5):463-465.
[8]吳燾,楊杰山.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3):238-240.
[9]王洪偉,李長青,周躍.內窺鏡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1,21(3):248-251.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