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運用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骨外科住院治療的老年高齡髖部骨折患者7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措施,觀察組在護理風險管理模式下采取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風險事件。結果 觀察組患者住院期問出現的護理風險事件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體上優于對照組。結論 在骨外科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應積極推行護理風險干預,可顯著減少老年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骨科;高齡老年患者;護理風險管理
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可能會導致患者受到傷害的一切不安全因素[1]。 護理風險管理則是指對患者及陪護等人員均可能產生傷害的潛在因素進行識別,并加以干預的過程[2]。 隨著人們法律及維權意識的不但提高,在法律層面上對臨床護理行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老年患者生理機能退化,記憶力、理解能力下降,行動遲緩,并且多數伴有其他基礎性疾病,均增加了老年住院患者臨床護理風險。因而,護理風險管理在臨床護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彰顯,本研究在風險管理模式下對骨外科高齡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采取護理風險管理,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男32例,女44例,年齡73~97歲。股骨頸骨折患者 52例,股骨轉子間骨折 24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8例,對照組3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構成、病程、病情及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即落實常規護理工作;告知患者預防壓瘡跌倒、墜床、管道脫落、自殘事件發生。觀察組實施多種護理風險干預對策。
1.2.2風險因素分析
1.2.2.1護理人員的因素
1.2.2.1.1風險意識欠缺:只考慮到骨折后疼痛、畸形,沒有想到患者為老年患者,合并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骨折會誘發內科及其他疾病癥狀,骨折本身也會引起潛在的并發癥。
1.2.2.1.2責任心不強:未能遵守規章制度,如一級護理患者未及時巡視。假如患者是糖尿病患者,很有可能發生夜間低血糖昏迷而未被護士及時發現造成糾紛。
1.2.2.1.3專業知識缺乏護士的搶救水平和應急能力不夠,主要由于護士臨床觀察能力差和搶救意識淡漠和搶救技能掌握不扎實。
1.2.2.1.4法律意識欠缺:護理記錄不及時,措辭不準確,不依據病情記錄,失實,時間不確切等,主要用藥、貴重藥品不記錄。
1.2.2.1.5溝通能力較差:缺乏對老年人心理特點把握,語言直、生冷、態度欠溫和,和老年人溝通不到,存在患者及家屬不滿意,一旦有一小問題也可能被揪住不放。
1.2.2.2 患者的因素
1.2.2.2.1生理性因素 老年患者感知能力、視覺、聽力、記憶力均下降,反應遲鈍,智力減退,易發生跌倒、誤吸、嗆咳。隨著因髖、膝部疾病而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越來越多,故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發生相對增高[3]。
1.2.2.2.2 心理性因素:當今社會常見的空巢現象、離退休綜合征、喪偶、家庭糾紛、經濟窘迫使得老年人缺少社會支持,孤獨感增加,加上久治不愈帶來的病痛折磨,會讓患者感到悲觀、絕望、急躁、易怒,可能出現自殺、自傷等意外情況。
1.2.2.2.3病理性因素:常見的腦血管病患者,平衡能力差,行動遲緩,肢體感覺障礙,導致身體應急能力差,易發生意外損傷。
1.2.2.3環境因素:由于老年人身體素質差,各器官功能減退,常有反應遲鈍、視力模糊、安全意識差,對新環境的適應性差,病區環境因素往往是老年人發生跌倒、墜床、損傷的重要因素。
1,2.2.4 藥物性因素: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的退行性改變,排泄及吸收能力均下降,易造成藥物蓄積過量或不足。
1.2.2.5 陪護家屬因素:陪護家屬重視骨折忽略疾病本身潛在的致命危險,一味催促醫生手術,增加不安全因素。
1.2.3風險管理對策
1.2.3.1風險評估 科室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責任組長骨干護士組成,責任護士全面進行評估患者,病區護士長,白班責任組長及夜班責任組長負責患者全面評估監控跟蹤,及時做好患者家屬健康指導,檢查護士措施落實,識別風險及時防范。
1.2.3.2心理護理 針對老年患者的特殊性,護士們親切稱患者某某爺爺奶奶,極大拉近護患距離,增進融洽護患關系;護士做到耐心、細心、真心與患者溝通,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權利,輕言細語、不厭其煩的與老年患者指導解釋溝通,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配合各種護理措施。避免給患者帶來心理傷害,防止自殘,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1.2.3.3針對性護理 要求護理人員針對每一位住院患者進行準確、及時、全面、詳細的評估;針對性護理對策:床邊建立翻身卡,護士長參與,嚴格床頭交接班、每班對全身皮膚進行評估,隨時調整護理措施。規范健康教育、鼓勵患者自我主動預防,積極參與護理措施落實,增進營養等;床頭置各種警示標示;病房物品放置規范,設施功能完好,保持地面清潔、干燥,夜間保證照明;對管道脫落風險患者,加強患者及家屬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各種操作配合,對癡呆、意識不清、術后煩躁患者必要時采取約束帶固定;下肢術后回病房抬高患肢,立即開始下肢按摩,麻醉蘇醒后指導鼓勵患者盡早開始足趾主動活動,逐漸增加肢體各關節的活動,禁止下肢靜脈輸液,盡量減少股靜脈穿刺;病區對風險評估高危患者在護士站一覽表及床尾均醒目標識,責任護士每日重點評估落實措施,護士長責任組長檢查措施執行情況,及時糾正,每班護士及時巡視病區,防止發生意外。
1.2.3.4 提高護士老年病知識學習,學習老年病的疾病特點,多做疾病宣教,老年人記憶力、理解力下降,要反復多次講解,根據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為習慣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如圖片、卡片、比擬等使其盡快接受現狀,溫馨服務加強護患溝通,將人文關懷理念貫穿護理全護理過程,科室評選出工作能力溝通能力強任責任組長,責任組長上長白班,每天由各組組長進行本組患者質量控制教學培訓健康教育。
1.2.3.5加強風險意識,增強法律意識,定期召開護理安全分析會組織學習有關法律、法規,以及學習老年病的治療護理中存在潛在的風險,科室發生護理缺陷時,積極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降低缺陷對患者的損傷,并記錄缺陷發生的經過,進行分析,制定預防措施,及時上報護理部。護理部及時召開護理安全分析會,進行安全警示,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加強管理,逐步形成收集缺陷資料-缺陷分析-缺陷整改-效果監督全程閉合式的管理機制[4]。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意外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見表1,觀察組患者意外事件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
3 討論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多數國家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老年患者由于年齡的增加,自身的各項技能都出現退行性衰老的現象,所以老年患者在病發期時是最容易引起具有多發性、突然性以及復雜性等特點的安全風險事故,對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5]。高齡髖部骨折患者的護理工作的風險性就更高,臨床護理難度, 護理的要求隨之相應更高,因此老年患者風險管理尤為重要。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可提高護理人員對風險識別與應對能力,避免和降低了護理風險,確保安全[6]。
本研究通過臨床效果觀察證實,在護理風險管理模式下對骨科高齡髖部骨折患者采取風險管理模式,可顯著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與傳統臨床護理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骨科高齡髖部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采取完善風險管理制度,提高護理人員對于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的防范意識, 從而有效提高護理質量, 降低臨床護理風險發生率,縮短患者住院的時間, 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辛紅艷. 骨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對策[J].大家健康(下版 ),2013,7(4):179-180.
[2]諶艷.風險管理在骨科病房中的應用探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9):111-112.
[3]柳椰,潘梁.人工關節置換后的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22):4105-4108.
[4]馮蓉. 衛生部將考評醫院控制醫藥費用情況[J].當代護士 (上旬刊), 2011,2:32.
[5]瑪義莎·買買提.艾莎 ·阿合木拉.護理風險管理在老年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386-387.
[6]向嵐,楊紅寧,買掌舵 .護理風險層級安全干預機制的建立與實施[J]. 護理學雜志,2012,27(21):24-25.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