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手術后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循證護理方法。方法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手術的患者,隨機分為:50例研究組和50例對照組。兩組均接受規范常規的外科護理,研究組加用循證護理。對比①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后排便時間、排氣時間。②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腸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③研究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結果 ①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后排便時間、排氣時間分別為(3.5±1.4)d、(2.7±1.1)d、(4.6±2.8)d、(3.5±1.7)d,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②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腸道不良反應(腸粘連、胃癱、腹脹、嘔吐)發生率,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③研究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分別為(13.5±2.8)d、(1.2±0.4)萬元、(16.2±3.9)d、(1.5±0.5)萬元,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 本次研究認為積極有效的循證護理手段能夠明顯縮短手術后患者排便、排氣時間,對減少術后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手術;排便;排氣;循證護理
手術后患者胃腸道收到手術擾動,常會出現腸蠕動消失,排便排氣延遲等問題。如何有效、安全促進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成為護士研究的重點。因此我們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擬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手術的患者,探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循證護理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手術的患者,患者手術類型為胃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癌、直腸癌等。隨機分為:50例研究組和50例對照組。兩組均接受規范常規的外科護理,研究組加用循證護理。研究組平均年齡(58.4±12.8)歲,男性28例,女性22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1.4±11.7)歲,男性25例,女性25例;兩組人員性別,年齡,手術類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入選標準 ①年齡>18周歲。②自愿參加試驗。
1.3排除標準 ①納入研究時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神經肌肉疾病者。②精神病患者。
1.4對照組護理方法 ①記錄患者生命體征,術前完善血常規、凝血功能、胸片及心電圖等必要檢查。②手術前禁食禁飲,進行備皮。③術后行心電監護,禁食,胃腸減壓等常規護理活動。④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逐步開始下床活動。
1.5研究組
1.5.1查閱資料 利用PUBMED、中國知網作為檢索數據庫,查閱腹部手術后患者發生胃腸功能障礙的原因,檢索關鍵詞為“手術”、“腹部”、“胃腸功能”、“障礙”等,找出相關研究報道,分析每篇報道的可靠性,確定下一步護理方案。
1.5.2護理措施 ①按醫囑合理給予患者應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以減少腹腔液性滲出量;采用紅外線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腸粘連程度。②進行胃腸減壓,緩解患者腹脹癥狀,利于腸蠕動恢復。③術后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腸管內的血液循環。④早期指導患者咀嚼口香糖,以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量,利于胃腸動力恢復。⑤指導患者進行分階段的功能訓練,如呼吸運動、上肢運動、下肢運動等,可使腸管間輕度粘連得以自行分離,減少或避免腸粘連的發生。
1.6評價方法 對比①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后排便時間、排氣時間。②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腸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③研究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
腸道不良反應:主要觀察項目有腸粘連、胃癱、腹脹、嘔吐。
1.7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錄入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使用t檢驗。兩樣本率的比較用χ2檢驗法,當P<0.05,判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后排便時間、排氣時間對比 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后排便時間、排氣時間分別為(3.5±1.4)d、2.7±1.1)d、(4.6±2.8)d、(3.5±1.7)d,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1。
2.2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腸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腸道不良反應(腸粘連、胃癱、腹脹、嘔吐)發生率,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2。
2.3研究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對比 研究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分別為(13.5±2.8)d、(1.2±0.4)萬元、(16.2±3.9)d、(1.5±0.5)萬元,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3。
3 討論
循證護理是護理研究和護理實踐的有機結合,利用科學的證據開展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的完整的護理方案。眾多研究表明循證護理不僅能提高護理效率,還能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1]。
目前引起手術患者發生胃腸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腹膜損傷可導致腹膜表層磷酸脂含量降低,增加了腸管間、腹膜間摩擦力,另外,炎性滲出,可導致腹腔內纖維粘連[2]。②腸蠕動功能減弱,可延緩排氣、排便時間[3]。(3)活動受限可使機體各器官活動功能減弱,降低消化液分泌量,延遲胃腸功能恢復時間[4-5]。
因此本次研究中,我們查閱文獻總結以往學者的研究經驗,得出相對應的護理方法。短期內制定科學性的護理措施,使護理實踐更有針對性,動態觀察患者潛在的危險因素,提前防止各并發癥的出現,最大限度地照顧患者[4]。
參考文獻:
[1]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415-423.
[2]張宏,朱光君.循證護理實踐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38(1):42-44.
[3]毛雅芬,沈蓉蓉.科研小組在實施循證護理中的作用[J].實用護理雜志,2012,18(7):68.
[4]馮先瓊,成翼娟,李繼平,等.循證護理:護理發展新動向[J].實用護理雜志,2011,17(6):1-3.
[5]孫君軍,戚世芳,劉偉峰.促進老年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06,27(1):58.
[6]胡雁,楊英華.關于以實證為基礎的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7.
[7]陳巍,于良.腹部術后咀嚼無糖口香糖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10):1381.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