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熱咳嗽主要由于邪熱毒犯肺,肺失于宣降清肅,痰熱內部導致肺內郁熱、肺氣失宣。對于治療肺熱咳嗽,并非必須要用抗生素。本主要介紹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藥方治療肺熱咳嗽的臨床觀察。
關鍵詞:肺熱咳嗽;中醫理論;藥方;臨床觀察
肺熱咳嗽是由于肺內郁熱、肺氣失宣出現以咳嗽為主的一種癥候,從中醫學范疇上講,肺熱咳嗽屬于溫病學。由于西藥抗生素的爛用,不但得不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且還可能加重病情。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古藥方在臨床應用中表現出優異的療效,并且醫學的進步,對古方的優化,使其應用更加得心應手。
1 肺熱咳嗽的概述
肺熱咳嗽或由外邪襲肺,蘊郁化熱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蘊積化熱,火熱上乘或情志抑郁,肝經蘊熱,木火刑金導致肺內郁熱,煉液為痰,痰盛生熱,肺失宣肅,故而咳嗽頻作,痰難咯出。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咳嗽、咳黃痰,伴有口干、咽痛、便秘、尿赤、身熱或伴有喘息等癥狀,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少津、脈滑數或細數。
肺熱咳嗽常因六淫之邪襲肺,肺臟失于清肅所致,其中又以風、熱、濕邪所致居多。①若風熱上感或寒邪化熱,痰濕內積,蘊結于肺,引起咳嗽、咽喉癢痛;②肺熱內郁,則見痰質黃稠;③正氣內虛,痰熱素盛,或兒童飲食不節,過食辛熱厚味,致使炎熱內蘊,復感風熱邪毒。肺熱咳嗽可通過以下鑒別診斷,如反復咳嗽,常伴有惡寒發熱,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黃,脈浮滑而數。部分還伴有胸脅隱痛、氣短乏力、自汗盜汗,低熱或潮熱,面色少華,形體消瘦等癥狀。
2 肺熱咳嗽治療原理
2.1關于咳嗽的治療原則在古代醫書上分的很明確,并且記載詳實。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咳嗽》云:\"于二者(外感內傷)之外當辨陰陽,當分虛實而。\"清·吳澄《不居集·咳嗽總論》云:\"外感分寒熱兩證,內傷分金水兩臟;虛中夾邪,分輕重,查虛實。\"結合到當代醫學可以總結為:治療咳嗽應當分清邪正虛實和標本緩急,采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意標本兼治。
2.2對于四時咳嗽的辨證也應分清新感、伏氣,特別是春冬季咳嗽,此時治療咳嗽應該遵循因時治宜。清·林佩琴《類證治裁》云:\"春季咳,木氣升也,治宜兼降;夏季咳,火氣炎也,治宜兼涼;秋季咳,燥氣乘金也,治宜清潤;冬季咳,風寒侵肺也,治宜溫散。
2.3清·林現琴《類證治裁》\"夫五臟久咳,乃移六腑,然終不離乎肺脾腎也。\"上述古文道出治療咳嗽還需遵循辯臟腑陰陽這一重要的原則。唐步棋醫學思想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詳辨陰陽,但更重視陽氣的作用,尤其是腎中元陽。
3 肺熱咳嗽方臨床觀察
肺熱咳嗽的治療主要以中藥為主,宜選用清瀉肺火、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的藥物。其他一些療法包括:針灸、食療、外治療法等。本節將主要介紹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的方劑。
清熱止咳法治療肺熱咳嗽在臨床上表現出良好的療效,肺熱咳嗽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用清熱止咳法組方治療(藥物組成:柴胡10g、炒黃芩15g、虎杖15g、馬鞭草15g、敗醬草15g、鹽知母15g、炙紫苑10g、炙冬花10g、杏仁10g、前胡10g、連翹15g、炙百部15g、麥冬15g、聲根20g、薄荷10g)、炎甘草6g;服用方法:1劑/d,常規水煎,200ml/次,2次/d,溫服。對照組使用美敏偽麻溶液,主要成分為每毫升含主要成分氫溴酸右美沙芬2mg,鹽酸偽麻黃堿6mg,馬來酸氯苯那敏0.4mg。服用方法:口服,10ml/次,3次/d。治療組、對照組療程均為1w,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評價兩組咳嗷、咳痰、咳痰不爽、等臨床中醫癥狀積分的變化。經治療后,治療組40例咳嗷患者,總有效率92.5%;對照組40例咳嗷患者,總有效率80.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組在改善黃痰、痰稠、咳痰不爽、咽喉腫痛、口干等癥狀方面優于對照組。治療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清熱止咳法組方藥味中,黃芩、連翹共為君藥。黃芩苦寒,入肺胃膽大腸經,善清肺熱以治肺熱咳嗽,還能瀉火解毒、清熱消腫治療咽喉腫痛;連翹苦微寒,入肺、心、膽經,既能消癰散結、清熱解毒,又善透熱宣散,為清疏兼能、表里氣血兩清之品;柴胡、杏仁、前胡、百部共為臣藥。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可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柴胡、黃芩共用,取小柴胡湯和解之意,疏肝理氣,調暢氣機;杏仁味苦降泄,止咳平喘,前胡辛散苦降,性寒清熱,宣肺止咳,二者相須為用,可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功。百部,味苦,性溫,入肺經,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咳之功效,此藥溫潤不燥,,尤能降氣化痰止咳,無論新久咳嗽,皆可適用。紫菀、冬花等共為佐藥。方中紫菀、冬花,味苦,性溫,皆入肺經,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咳之功效,合百部,此三味藥溫潤不燥,尤能降氣化痰止咳,無論新久咳嗽,皆可適用,取\"止嗽散\"之意;知母、麥冬,均有滋陰清熱之功用,知母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腎經,上能清肺潤肺,下能滋腎降火,既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又能助腎納氣;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質地滋潤,入心、肺、胃經,既能生津潤燥,又能清心除煩;虎杖既能苦降泄熱,又能化痰止咳,治療肺熱咳嗽了;馬鞭草味苦性涼,歸肝、脾經,具有活血祛瘀,利水,截瘧之功,現代藥理研究,馬鞭草具有抗炎止痛鎮咳的作用。敗醬草、蘆根、薄荷為佐藥。敗醬草味辛、苦,性微寒,歸胃、大腸、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肺與大腸相表里,本方加入敗醬草,表里共治;蘆根味甘性寒,歸肺、胃經,潤燥而不滋膩,生津而不戀邪,善清肺胃之熱而止咳、止嘔,又能清肺而祛痰排膿。甘草為佐使藥,調和諸藥。
參考文獻:
[1]鄭凱兒.定喘湯治療肺熱咳嗽82例[J].新中醫,1996(S1):90.
[2]邱宏.加味瀉白散治療小兒肺熱咳嗽100例[J].四川中醫,2003(04):65.
[3]劉文,張永麗.清肺湯治療小兒肺熱咳嗽152例[J].中醫兒科雜志,2013(05):24-25.
[4]肖勇.清肺止嗽湯劑治療肺熱咳嗽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12):73.
[5]朱茗.清肺止嗽湯治療肺熱咳嗽284例[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08):3795.
[6]劉歡,常克.瀉白散類方治療小兒肺熱咳嗽經驗擷集[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04):34.
[7]成佳黛.清熱止咳法治療肺熱咳嗽的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