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經不調是婦科臨床上的頑疾,是困擾女性患者的主要婦科疾病之一,近年來有關于月經不調的臨床中醫治療實踐很多,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本文研究了中醫治療婦科月經不調的臨床效果,詳情如下。
關鍵詞:婦科臨床;月經不調;中西治療
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月經不調患者病歷資料,關于中醫與西醫的月經不調臨床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0月的2年間共收治月經不調患者78例,根據分組對照治療思想將患者隨機分成以中醫療法為主的治療組和以西醫療法為主的對照組。治療組年齡集中在24~41周歲,平均年齡27.8歲,平均病程為4.2年,治療組中存在崩漏癥狀的患者為4例,月經先期的患者為12例,月經無定期的患者為14例,月經錯亂的患者為9例;對照組患者年齡集中在23~40周歲,平均年齡26.6歲,平均病程4.1年,其中崩漏癥狀患者為5例,月經先期患者為13例,月經無定期患者為13例,月經錯亂患者為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以及癥狀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西藥治療方法,以雌性激素、孕激素為主要治療藥物。對照組采用中醫治療方法,基礎方劑采用熟地黃10g、大棗20gg、川穹2g、生姜4g、茯苓6g、當歸8g、香附6g、甘草6g、桂枝8g、赤芍8。根據不同癥狀的患者在基礎方劑的基礎之上有針對性的施以不同的方劑。針對于崩漏癥狀的患者酌量加入海螵鞘,參考劑量為8g;針對于月經先期的患者加入白術6g、白芍4g和阿膠4g;針對于腰痛患者加入吳茉萸8g和益母草6g;針對于乳房脹痛患者加入柴胡8g和路路通4g;針對于月經錯后患者加入三棱6g、桃仁8g、紅花6g以及莪術4g;針對于氣虛患者加入黨參8g和黃芪8g;針對于腎虛患者加入桑寄生8g和杜仲15g。上述方劑均采用湯藥法服用,每劑藥物分早晚2次/d服用,每劑藥物用600ml水文火煎煮40min,取汁450ml,4w為1個療程。
1.3療效判定 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按照中醫和西醫的方法治療3個月之后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重點了解患者在用藥3個月之后月經周期、乳房脹痛/崩漏等情況。研究對于療效設定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標準。痊愈判定標準為患者月經周期恢復正常,月經出血量恢復正常,治療之前的相應癥狀消失。顯效的判定標準為治療之前的癥狀明顯改善,月經周期保持穩定,經期出血量無異常。有效的判定標準為患者治療之前的各種癥狀有所改善,月經周期基本固定,波動范圍控制在5d之內。無效判定標準為患者癥狀較比治療之前無明顯改善,月經周期依然紊亂狀態。
1.4治療結果 治療組痊愈的患者12例,得到顯著治療效果的10例,有效的為7例,總治愈率為74.35%。對照組治愈的患者為7例,效果顯著的為8例,有效的為5例,總治愈率為51.28%。并且治療組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為3例,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為15例。
2 討論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對照組和治療組的患者均為后天氣血失調原因引起的月經不調。正所謂腎乃人體先天之本,腎氣虛虧必然會導致沖任失調。由此而引起的氣血運行受阻是導致女性月經不調的根本原因。除了腎氣虧虛的原因之外,女性患者的情緒以及其他原因也是導致月經不調的重要因素,如患者外感六淫、情志不暢、臟腑功能運化失調以及體虛贏弱等都會導致女性患者月經失調。除了腎方面的原因,脾胃失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脾為后天之本,統血,主運化,脾胃之間運化失調則無法生宗氣,也就會引起患者氣血運化失調,從而引起月經不調。而肝主藏血,主疏泄,肝氣失調同樣也會導致患者氣血失調,沖任受損。所以在中醫臨床治療月經不調之時應該以平衡陰陽為主,調理氣血,恢復運化,固本保正。
傳統中醫治療月經不調一般以芍藥、當歸、地黃以及川穹四味重要為主,其中芍藥分為赤芍和白芍,根據患者癥狀的不同加以區分施用,對于經期出血量較少且常伴有暗紅血塊的患者應選用赤芍。而對于經期出血量較大且伴有腹痛的患者則施以白芍,主要利用白芍抑制腹痛的功效。另外地黃在方劑施用的過程中也有熟地黃和生地黃之分,對于由于肝腎虧虛而引起的月經不調,要施以性甘溫、滋補性較強的熟地黃,利用其填精益髓的作用來補足患者的肝腎虛虧。而生地黃則較適用于由于陰虛內熱而導致的月經先期和出血量大的患者,生地黃性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患者的陰虛內熱。臨床應用此四味重要治療月經不調時也可以根據患者的癥狀和實際情況酌量加減,如果患者陽生于陰,經期出血量較少,或者是有閉經癥狀時,則要適當增加川穹和當歸的用量;而如果是崩漏的患者則要適當的提高地黃和芍藥的用量。
本次臨床研究以此四味重要為基礎方劑,根據患者癥狀的不同酌量加減并且酌情加入桂枝、香附、大棗、生姜、海螵鞘、甘草、杜仲、白術、阿膠、黨參、路路通、柴胡、茯苓、三棱、黃芪、桃仁、紅花等中藥,其中當歸具有較強的養血和活血的功效,同時也能夠起到一定的補血作用;桂枝能夠起到助陽化氣、溫通經脈的作用;炒制之后的赤芍不僅能夠散瘀止痛、清熱涼血,而且還保持了藥性的溫和,不至于損傷患者的正氣。香附則有效的起到了痛經止痛、解郁理氣的作用,能夠有效的且有針對性的治療由于肝氣郁結而引起的月經不調。生姜佐以大棗更是使患者脾胃健暖,氣血補益。茯苓能夠有效的健脾利水,提升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熟地黃能夠補足患者腎陰,養肝補血且填髓益精。川穹最能起到活血祛瘀、宣滯通氣的作用,是行氣之要藥。而甘草則能夠補中益氣、調和諸藥之治療功效,促進患者氣血和暢。對于月經不調的治療,臨床中使用的中藥周期療法,其依據是傳統的中醫學辨證論治療,它主要的方法是活血通經、補氣血、養肝腎,從而對出現紊亂的月經周期能夠進行及時有效的糾正,使月經周期能夠恢復正常。在臨床對患者使用的溫腎補血湯具有溫腎補血的功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患者的機體能量代謝,患者服用后,就會感覺到精神振奮,全身溫暖。
3 結語
結果表明臨床采用中醫方劑治療月經不調,比西醫傳統的雌性激素和孕激素等治療方法,效果十分明顯,且中醫療法所選用的各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很低,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用藥風險。
參考文獻:
[1]劉春香.中醫治療婦科月經不調的臨床探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29(2):23-24.
[2]胥京生.胥受天老中醫治療月經不調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4,11(2):20-21.
[3]劉葉.中西醫結合治療月經不調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4,20:73-74.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