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刮痧對頸型頸椎病疼痛和頸部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本次研究的96例頸型頸椎病患者均為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48例,觀察組實施刮痧治療,對照組患者只進行常規(guī)推拿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頸部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MPQ量表評分為(7.04±0.43)分,NDI量表評分為(14.74±2.71)分;對照組患者MPQ量表評分為(15.67±3.37)分,NDI量表評分為(22.37±4.19)分。兩組MPQ量表評分和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型頸椎病患者采取刮痧療法,可有效緩解輕頸椎疼痛,并改善患者頸部功能。
關鍵詞:頸型頸椎病;疼痛程度;頸部功能障礙;推拿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癥”,其以頸椎周圍軟組織損傷變形、頸椎增生和頸椎間盤退變?yōu)橹饕R床表現(xiàn),屬于慢性推行性疾病。頸椎病在臨床上可分為多種類型,而頸型頸椎病是其發(fā)病率最高的類型,并在近幾年來呈現(xiàn)出低齡化趨勢。刮痧是中醫(yī)療法,在患者的頸部皮膚上刮動,可促使其臟腑濁氣排泄于外,從而干預頸椎病的進展。本文探究了痧對頸型頸椎病疼痛和頸部功能恢復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所收集的96例頸型頸椎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存在典型的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xiàn),且與頸椎病診斷標準[1]相符合。其中,男49例,女47例,年齡為19~58歲,平均年齡為(49.31±4.37)歲;病程為1~4年,平均病程為(2.01±0.79)年;96例患者均表示對本組研究知情同意。根據(jù)不同治療方法將9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各4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1.2.1觀察組 患者采取刮痧治療,刮痧具體方法:以及穴位等不同,采取點刮法、角刮法和面刮法等。同時根據(jù)證型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其中實證主要采用瀉法,使用刮痧板薄邊,速度快,力度輕,力求出痧。虛證主要采用補法,使用刮痧板厚邊,速度慢,力度重,不強求患者出痧。刮痧過程為:患者取舒適體位,完全暴露其刮痧部位,術者將刮痧板蘸好潤滑劑后在患者刮痧部位進行刮拭,用力均勻,取單一方向,力度以及患者耐受性調整。刮痧后對其所刮部位進行清潔處理。
1.2.2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推拿療法,其推拿治療具體措施為:患者取端坐位,保持頸部放松,使用揉、按、滾等手法放松患者頸部軟組織,使患者頭部呈水平旋轉到到極限角度,操作成功時可聽到一聲或者多聲的彈響。
1.3觀察指標[2] 使用McGill疼痛問卷(MPQ)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其內容包括視覺模擬分數(shù)(VAS)、疼痛指數(shù)(PRI)和現(xiàn)有疼痛強度(PPI),MPQ量表的總積分是VAS評分、PRI評分和PPI評分的總和,其總分為2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嚴重;同時應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評估患者頸部功能,其NDI量表內容包括患者疼痛程度、睡眠、提起重物、工作、駕駛等方面,總分為100分,其中正常為0~20分,輕度功能障礙為21~40分,中度功能障礙為41~60分,重度功能障礙為61~80分,完全功能障礙為81~100分。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的MPQ量表評分基本相同,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MPQ量表評分為(7.04±0.43)分,明顯較對照組的(15.67±3.37)分低,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觀察組疼痛程度較輕,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DI量表評分 兩組患者的NDI量表評分基本相等,其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DI量表評分為(14.74±2.7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22.37±4.19)分,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觀察組頸部功能恢復情況更佳,見表2。
3 討論
刮痧具有簡單、廉價、方便等優(yōu)點,其主要作用機制為改善疼痛。中醫(yī)學認為,疼痛的病理機制體現(xiàn)于氣血不暢所致氣滯血瘀,即為“不通則痛”。而刮痧療法可活血祛瘀、調節(jié)陰陽和舒筋通絡,實現(xiàn)“通則不痛”的臨床療效[3]。
本組研究中,推拿與刮痧均可減輕患者疼痛,但刮痧的在緩解疼痛方面的效果更佳,行刮痧治療的觀察組患者MPQ量表評分為(7.04±0.43)分,明顯低于行推拿治療對照組的(15.67±3.37)分。可見刮痧在緩解頸型頸椎病疼痛方面有突出作用。刮痧治療比較注重穴位的選擇,頸型頸椎病主要癥狀為頸肩部疼痛合并頸椎功能障礙,因而在頸型頸椎病的刮痧治療中的具體選穴原則為:依據(jù)督脈調節(jié)周身陽經(jīng)經(jīng)氣、手足太陽經(jīng)主要治療背腰病及肩胛病、足少陽經(jīng)主要治療脅肋病的特點,并結合腧穴作用特點,遵照循經(jīng)原則選取刮痧穴位。選取相應穴位進行刮拭治療,可有效實現(xiàn)活血止痛、舒筋通絡、散寒祛瘀的目的。同時,刮痧還依據(jù)患者證型選取相應手法,且在操作過程中依據(jù)患者耐受程度而行,并不一定要強求出痧。另外,推拿與刮痧均可改善患者頸部功能,但采取刮痧治療的觀察組患者NDI量表評分為(14.74±2.71)分,遠低于對照組的(22.37±4.19)分。由此可知,刮痧在改善患者頸部功能方面的療效優(yōu)于推拿。
綜上所述,相較于推拿療法,在頸型頸椎病治療中刮痧的臨床療效更佳,不僅可顯著緩解患者疼痛,還可促使其頸部功能得到快速恢復,是頸型頸椎病患者的首選療法。
參考文獻:
[1]劉榮花,馬亞妮,熊正英.經(jīng)絡刮痧對耐力訓練大鼠肝組織抗氧化能力及運動能力的影響[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38(5):105-108.
[2]肖麗梅,孟憲璞,韓明林,等.分段刮痧與針刺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對照觀察[J].中國針灸,2014,34(8):751-754.
[3]熊國平,董元鳳,黃欽,等.刮痧結合艾灸治療頸型頸椎病60例[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下旬刊),2010,1(11):100.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