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探討三聯療法治療運用于幽門螺桿菌(Hp)陽性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將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兒300例,其中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患兒100例,應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克拉霉素、甲硝唑、奧美拉唑聯合口服進行治療,療程10 d,根除Hp,最后統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及HP根除情況。結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方面總有效率89.00%,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高達93.00%,與治療前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對于HP陽性的FD不良患兒使用三聯法進行臨床治療,①能及時有效緩解臨床癥狀,②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臨床療效理想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三聯療法;幽門螺桿菌;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生存于人體胃粘膜的一種革蘭氏陰性菌[1],常常感染于兒童時期并且會持續終身,而發病主要在成年時期,一般會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嚴重時甚至會誘發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2]。所以,針對Hp最佳根除方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主要探討運用三聯療法治療Hp陽性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臨床相關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兒300例,選擇其中幽門螺旋桿菌陽性10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100例患兒中,男童55例,女童45例,年齡3~13歲。入選標準:胃鏡下活檢快速尿素酶試驗以及14C尿素酶呼氣結果均為陽性;排除標準:近期內未接受過Hp根除治療且未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排除患有其他嚴重并會干擾研究結果的疾病。
1.2方法 所有幽門螺桿菌陽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均服用以下藥物,所有藥物均兩次空腹進行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30~50 mg/kg/d,克拉霉素、甲硝唑:15~20 mg/kg/d,奧美拉唑:0.8~1.0 mg/kg/d,均進行10 d為1個療程的治療。
1.3診斷標準 判定Hp感染與否依據《第四次全國Hp處理共識報告》相關的診斷標準[3]:出現以下三種可判定為Hp患者:①胃黏膜組織快速尿素酶試驗(RUT)、組織切片染色任一種顯示陽性;②13C或者14C尿素呼氣試驗表明陽性;③糞便HpSA檢測呈陽性。患者的血清Hp抗體檢測結果陽性則表明曾經有Hp感染,從未治療患者可認為現癥感染
1.4觀察指標及療效判斷標準 觀察治療后患兒的腹痛、早飽、食欲下降、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緩解情況,且在八周復查患兒血清Hp抗體或者14C尿素酶呼氣試驗來判斷Hp根除情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臨床癥狀消除、Hp陽性者轉陰則為治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臨床癥狀一定程度上改善,Hp陽性者轉陰則判定有效;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癥狀沒有較大改變甚至有加重現象,且Hp檢測陽性則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8.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實施卡方(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情況分析 治療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方面總有效率89.00%,其中治愈率21.00%,有效率68.00%,無效率11.00%,見表1。
2.2治療前后患者的Hp根除狀況統計 治療后,幽門螺桿菌陽性例數7例,根除率高達93.00%,與治療前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發病率高,占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的20%~40%,其具體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未研究清楚,誘發該病的因素可能有胃腸動力的紊亂、內臟感知過于靈敏、高胃酸的分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以及Hp等諸多原因。有關數據表明40%~70%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均同時伴隨Hp感染[4]。而Hp誘發FD主要是Hp穿過消化道黏膜屏障,破壞上皮細胞,使胃黏膜內T細胞、巨噬細胞等各種炎性細胞及炎性介質侵潤,使消化道黏膜防御功能減弱,促使的胃泌素分泌導致胃酸的分泌量的增長,出現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癥狀。具體有研究者根除Hp能夠有效防止功能性消化不良惡化成消化性潰瘍等胃部疾病甚至是胃癌[5]。
據統計,兒童早期甚至更早的嬰幼兒期是易感Hp時期,而Hp根除后再感染率國外報道高達為12.8%,因此針對于兒童幽門螺桿菌陽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療應該引起足夠重視。目前Hp根除方法主要原則是對癥治療,具體包括服用抑制胃酸的分泌、促進胃動力等等藥物,但療效不夠滿意,選擇質子泵抑制劑(PPI)+三聯抗生素治療,①PPI作用位點是胃內的壁細胞,通過降低鈉鉀-ATP酶的活性,減少基礎胃酸的分泌量,提高胃液堿性,降低對于胃十二指腸的刺激,②Hp在堿性較強的胃內環境中下生長繁殖能力降低,同時胃內堿性條件有助于增加抗生素的穩定性、敏感性,三聯抗生素聯合能夠達到更好消除Hp的作用。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方面總有效率89.00%,其中治愈率21.00%,有效率68.00%,無效率11.00%。治療后,幽門螺桿菌陽性例數7例,根除率高達93.00%,與治療前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總之,對于HP陽性的FD不良患兒使用三聯法進行臨床治療,①能及時有效緩解臨床癥狀,②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臨床療效理想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謝春紅,王可葭,陳道榮.益生菌增效治療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5,2:030.
[2]Kusters J G, van Vliet A H M, Kuipers E J. Pathogene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06,19(3):449-490.
[3]劉文忠,謝勇,成虹,等.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現代消化及介入治療,2012(17):358-363.
[4]郭凡,劉誠明,黃艷春,等.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對幽門螺桿菌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3,13(2):218-223.
[5]劉玉華.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根除適應證及治療[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16):1342-1343.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