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出血是口腔頜面外科最常見拔牙術后的并發癥之一,既是癥狀又是體征。多數患者拔牙后牙槽窩經壓迫止血形成血凝塊后痊愈,但仍有少數患者經多次處理仍不能控制。2009年1月~2014年10月。本科收治60例拔牙后出血患者。采用碘仿紗條配合可吸收止血紗布治療拔牙術后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0例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齡28~78歲,平均45.5歲。60例中,其中有高血壓病史者15例,有糖尿病史者10例。均以拔牙后出血就診,經常規壓迫止血后仍然再次出血。60例患者隨機分為臨床觀察組和臨床治療組各3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坐于綜合治療牙椅上,用吸引器吸凈口腔內分泌物及積血,清除凝血塊,用2%地卡因(含1∶1000腎上腺素)紗條收縮麻醉口腔粘膜3~5 min后,取出紗條,患者如精神高度緊張、不能耐受疼痛,可給予局部神經阻滯麻醉后檢查局部牙槽窩情況,盡量找到出血部位。
1.2.1臨床觀察組 將5×20 cm長的碘仿沙條剪成合適大小,并將可吸收止血紗布包裹其內,放入出血的牙槽窩。30~45 min后取出填塞物。
1.2.2 臨床對照組 將5×20 cm的消毒紗條折疊。剪成6~8 cm長條狀,將消毒紗條置放于拔牙窩處,囑患者上下頜咬緊,起到壓迫止血作用,30~45 min后取出。
1.3拔牙術后出血止血效果及愈合時長的評價標準:
1.3.1止血效果 ①填塞壓迫術后無出血。②填塞壓迫術后有少量滲血。③取出紗條后再次出血。
1.3.2愈合時長 Ⅰ期:隔日復診時牙槽窩局部無腫脹疼痛,血凝塊形成良好,無腐臭味,體溫正常。Ⅱ期:隔日復診時牙槽窩局部腫脹疼痛較輕,血凝塊形成欠佳,輕微腐臭味,體溫不超過38℃,給予沖洗換藥后再行上述處理,第二次復診時癥狀消失。Ⅲ期:隔日復診時牙槽窩局部腫脹疼痛較重,吞咽困難,牙槽窩空虛,有腐臭味,體溫超過38℃,配合全身抗感染及局部多次換藥治療2 w后愈合。
1.4統計學分析 治療方法的結果采取χ2檢驗,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對兩種治療方法的差異進行比較。
2 結果
觀察組口腔拔牙窩局部處理術后無出血24例,有少量滲血4例,反復滲血1例,抽出紗條后再次出血1例,經再次消毒紗條+止血紗布填塞后治愈,治愈率93.3%;對照組經口腔壓迫填塞術后無出血14例,少量滲血5例,反復滲血者2例,取出填塞物后再次出血7例,治愈率63.3%。觀察組口腔疼痛及Ⅰ期愈合者6例,Ⅱ期及Ⅲ期愈合者0例;對照組Ⅰ期愈合5例、Ⅱ期8例、Ⅲ期9例。兩組治療效果比較χ2=8.4,P<0.05由此可以看出臨床觀察組和臨床對照組均能治療拔牙后出血,但臨床觀察組的療效及療程,明顯優于臨床對照組,且存在顯著差異。
3 討論
拔牙后出血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病之一,屬于急診,多數拔牙后出血并不嚴重,可局部壓迫止血,但少數拔牙后出血可能非常嚴重,一次大量出血可致休克。拔牙創經壓迫30 min后仍出血不止或患者回家后又因出血而復診即可診斷拔牙后出血[1]。其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絕大多數為局部因素,局部因素主要有炎癥、軟組織撕裂、骨組織損傷、牙槽突骨折、牙槽窩內殘留肉芽組織、牙槽窩內小血管破裂、血凝塊保護不佳脫落等。局部預防措施有:①規范操作程序,術中盡可能減輕創傷。②縫合撕裂的牙齦黏膜等軟組織(可選擇褥式縫合)。③拔牙窩刮治,將根尖肉芽組織及破碎的牙片、骨片、牙結石清理沖洗干凈。④牙槽骨復位。⑤拔牙創局部可應用抗感染、止血藥物。對全身因素引起的出血,應該以預防為主。全身因素所致術后出血,多數為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血液病等,故處理時也應同時從局部和全身兩方面著手[2]。目前,隨著口腔醫療事業的發展及進步,更多的止血方法被用于拔牙后出血的治療,如雙極電凝、微波治療、口腔填塞等。嚴重拔牙后出血因出血洶猛,用吸引器吸血檢查仍不能明確出血部位,口腔內窺鏡仍然難于觀察,而口腔填塞是公認的治療拔牙后出血的“金標準”。傳統的口腔填塞方法是采用消毒紗條填塞整個牙槽窩進行止血,此方法的目的是借助外力的作用壓迫止血。
傳統的消毒紗條口腔填塞,存在一定的優缺點:其優點是消毒紗條不易粘連,纖維空隙較大,價格低廉,且消毒紗條填塞方式比較靈活,能對不同出血情況實施適度或重點填塞,壓力均勻,減少滲血,經濟實惠,效果可靠。但消毒紗條也存在許多不足:消毒紗條沒有彈性,無吸濕性,不能有效的控制滲血及長期填塞;消毒紗條刺激性較大,緊緊填滿口腔,時間如果延長患者會出現局部腫脹疼痛、頭痛等極度不適癥狀;消毒紗條填塞時,患者因疼痛不合作,紗條很難填塞到位,留有空隙,達不到止血的目的,另外,消毒紗條填塞不能時間太長,否則對牙槽窩粘膜的損傷較為明顯。
止血紗+碘仿紗布與傳統的消毒紗條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碘仿是一種比較活躍的化學物質。分子結構為不穩定的三碘甲烷(CH3),遇到創面的血液、滲出液以及細菌的產物時,可緩慢分解為二碘、單碘化合物,釋放出游離碘。碘離子和多種酶作用,氧化細菌原漿蛋白的活性基因,與蛋白質的氨基結合使其變性,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不僅對需氧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對厭氧菌也有較好的抗菌作用[3],可以有效地殺滅拔牙創內的各種細菌。碘仿還具有吸收創面滲出液,保持創面干燥,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的功能。其殺菌、收斂、防腐及促進組織生長等作用,對拔牙創的愈合有良好促進作用。止血紗布主要成分為含藥氧化纖維素,是一種可吸收局部止血材料,其止血機制:①與血紅蛋白中鐵離子結合,形成膠體顆粒,封閉毛細血管末端而止血。②所含水溶性全吸收中性纖維素溶解后形成一定黏度的水性膠體,膨脹填補創面空隙或壓迫血管達到止血目的。③溶解后的纖維素可活化多種凝血因子、凝集血小板,起到凝血作用。④溶解后的纖維素呈半固體膠凍狀,可保護創面,防止血凝塊脫落[4]。由于止血紗布遇血液后立即溶解、膨脹,變成粘稠的半流體狀,止血迅速、減少拔牙創出血。止血紗+碘仿紗布結合,既克服了消毒紗的缺點,又吸取了止血紗+碘仿紗布的優點,操作方便,療效確切,既省時又省力,既達到了止血的目的,又有利于拔牙創的生長及保護。
我們根據兩者的特點,將兩者聯合起來治療拔牙后出血,將止血紗布用碘仿紗條包裹起來再用,明顯減少拔牙后再出血及感染,可促進拔牙創愈合,防止干槽癥的發生,在治療拔牙術后出血中具有較好的療效,便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田衛東.實用拔牙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317.
[2]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1-84.
[3]趙子粼,鄢莉,高毅.碘仿的抗菌應用[J].熱帶醫學雜志,2002,2(3):255-258.
[4]黃曉斌,蔣澤光.碘仿海綿用于預防拔牙后并發癥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學,2004,5(4):118-119.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