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從中醫辨證論治的角度,探討女子不孕的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和治法方藥,以補腎調經的胡氏調經種子方治療女子不孕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
關鍵詞:不孕;補腎調經;胡氏調經種子方
不孕是指女子婚后夫婦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的一種病癥[1]。女子不孕不育是現在婦科的常見疾病,且近年來發病率持續增高,其發病因素復雜,現代醫學將女子兩不孕分為輸卵管性不孕、外陰/陰道性不孕、宮頸性不孕、子宮性不孕、卵巢性不孕、免疫性不孕、內分泌性不孕、性交因素不孕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不孕[2]。近年來由于環境因素、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育年齡的延遲等因素,我國不孕不育患者出現持續增長狀態,成為婦科的常見疾患,因此對于不孕不育的治療引起了業界的關注。
1 病機認識的理論基礎
中醫藥學對于不孕早有認識 ,古人亦稱之為\"無子\" ,歷代醫家對此病均有所認識和論述 , 中醫認為臨床上分為腎陽不足型、腎精虧虛型、痰濕內阻型、肝氣郁滯型等。其中腎陽不足為其根本,概因腎藏精為元陽之根,胞絡系于腎,腎陽虛則生發無能,胞宮寒冷,以致無子[3]。腎藏精,《靈樞·天年》曰:\"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榍?\"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梔\"。說明胚胎的形成有賴于父母精血,陰陽結合而成。陰血為基礎,陽氣為外衛,陰陽互用,從而促成了胚胎的生長發育。《素問·金匱真言論》云:\"夫精者,生之本也。\"《靈樞·決氣》云:\"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說明腎精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起源就是父母生殖之精的結合。《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予。\"天癸是腎中精氣充足產生的促生殖機能成熟的物質,屬于元陰、元精。腎氣充盛,天癸充足,腎陽溫煦,則能保證卵子的正常發育和排出。腎與經脈關系密切[4]。《圣濟總錄》所說:\"婦人所以無子,由于沖任不足,腎氣虛寒故也…\"這些古代醫家的論述都進一步闡明了腎主生殖,為先天之本,是生育的基礎。腎氣充盛對天癸的成熟及沖任脈的昌盛起著主導作用,是維持腎.沖任.天癸.胞宮軸的生理平衡的基礎。若先天稟賦不足,或早婚房勞傷腎,致腎陽虛衰,脾陽根于腎陽,命門火衰,陽氣不達,陽虛生寒,虛寒滯血,可出現月經延后或閉經。腎陽虛衰,不能溫暖胞宮而致宮寒不孕[5]。若腎氣不足,天癸不盛,不能滋養受精卵,受精卵發育欠成熟,則形成排卵功能異常而致不孕。
2 辨證論治上補腎調經為主
根據古典文獻記載及現代醫學對于不孕癥的認識 ,結合臨床實踐中對不孕癥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舌苔、脈象的觀察,我們認為不孕癥主要由于濕熱、寒凝、痰阻、瘀血等病理因素導致瘀阻胞絡,脾腎陽虛,肝氣郁滯,沖任失調等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所致。腎陽不足是不孕癥的主要病理基礎。腎陽虛則生發無能,胞宮寒冷,以致無子,脾陽根于腎陽,腎陽虛以至脾陽不足,運化失常,則痰濕瘀滯,經事失調,故以無子是其發病原因。因此 ,我們采用具有溫腎調經功用的胡氏婦科驗方調經種子方進行治療。方中紫石英、蛇床子、巴戟天、菟絲子為君藥溫腎助陽;熟地、山茱萸、當歸為臣藥補腎養血,調經,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杜仲、川斷為佐藥補肝腎,強腰膝;炒白術、白茯苓為使藥健脾利濕,脾氣健運則痰濕得化。全方共奏溫腎助陽,健脾利濕,調補沖任之功。
3 臨床典型病例
莊某某,女,37歲,公司職員,已婚未育,地址:東靖路某弄。初診時間:2014年6月16日,主訴:已婚7年未孕。現病史:患者結婚7年,夫婦同居性生活常,迄今未孕。平時月經周期滯后,且經量較前減少,色暗紅,夾血塊,5~6d干凈,經前雙乳作脹。平素帶下較多,色白質稀伴夜寐多夢,腰酸,畏寒肢冷。舌淡紅苔薄白,舌體偏胖,脈沉細,尺脈較弱。末次月經:2014年6月6日; 外院檢查:陰超:子宮42×32×40mm,內膜8mm;性激素檢測雌激素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值;基礎體溫單相;患者丈夫精液檢查正常;診斷其為不孕癥,辨證腎陽不足,肝郁氣滯。
治則:溫補腎陽,疏肝解郁。處方:紫石英15g、蛇床子9g、熟地12g、山茱萸10g、巴戟天10g、杜仲10g、川斷10g、菟絲子15g、當歸10g、白茯苓10g、炒白術10g,柴胡10g、玫瑰花5g、合歡花15g。共10劑,水煎服。二診帶下量減,腰酸夜寐好轉,但基礎體溫仍偏低;經事將行,雙乳略有脹感,少腹墜脹。舌胖苔薄白,脈細弦。再予前方祛山茱萸、菟絲子、川斷;加川芎12g、預知子15g、凌霄花10g、共10劑,水煎服。三診月經已于2014年7月5日來潮,量仍不多,色偏暗,伴少腹隱隱作痛,4d凈。再予溫補腎陽,養血調經。宗初診之方酌加血肉有情之品紫河車研粉吞服。此后3個月,以此方為基礎,經前酌加行氣活血之藥,經后重用補腎健脾之藥。2014年10月13日復診,患者月經逾期未行,尿妊娠試驗陽性。
按語:不孕的原因除去男方因素,排除女性先天性生理缺陷之外,多為女性本身的病變,如肝腎不足、腎陽虛衰、痰濕壅滯、肝郁氣滯等為常見病因,而腎陽是先天之本,脾陽根于腎陽,腎陽虛衰,命門火衰,陽氣不達,陽虛生寒,虛寒滯血,且脾陽不振,可致痰濕壅滯,亦可形成月經延后或閉經。腎陽虛衰,不能溫暖胞宮而致宮寒不孕。但據臨床觀察,癥多虛實夾雜,陰陽相兼。本案患者證屬腎陽不足、肝郁氣滯,實乃虛實交雜之癥,故治其之重在于溫補腎陽,佐以行氣通絡之品如柴胡、預知子等藥,此乃治本不忘其標,沖任氣血充足,胞脈暢通,故合而受孕。
參考文獻:
[1]鄭懷美.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39-244.
[2]陳如鈞,汪魚.不孕不育癥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社,1997:341-347.
[3]周安方,陳剛,黃瓊霞腎主生殖的理論與腎性不育不孕的機理探討.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10):9:4-5.
[4]楊麗蕓,杜惠蘭. 補腎疏肝法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思路探析[J].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婦科專業委員會第四屆中醫婦科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2011:51-53.
[5]羅頌平,張玉珍.羅元愷婦科經驗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14.
[6]李明霞.《內經》有關孕育問題初探[J].河南中醫藥學刊,2000,15(5):1-2.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