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探討人血生化檢測中的干擾因素與干擾機制的基礎上,對消除重度脂血、溶血、黃疸對血清生化檢測干擾的研究新進展進行了綜述,借以為提高血清生化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血清生化檢測;重度脂血;溶血;黃疸
脂血、溶血與黃疸是血清生化檢測中的常見干擾因素,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因此消除脂血、溶血與黃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消除重度脂血、溶血、黃疸對血清生化檢測干擾的研究新進展進行了綜述。
1 血清生化檢測干擾因素與干擾機制
脂血的發生是因為乳糜微粒增多造成的,由于乳糜微粒具有散射光,影響化學反應的吸光度與產物顏色變化,因此在采用比濁法、比色法測定的過程中往往受到嚴重的干擾。并且這種干擾造成的誤差會因乳糜微粒的增加變大,呈現出正相關關系[1]。
在臨床生化檢測中,血液標本溶血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干擾因素,主要可分為體內與體外溶血,體內溶血通常由疾病、手術、藥物等因素所致;而體外溶血則是因抽血操作負壓大、血液標本冷凍、強烈震蕩、接觸表面活性劑等物理或化學因素所致,其干擾機制在于:首先,紅細胞高濃度的LDH、AST與鉀等物質經溶血進入到血清,進而增加了血清中相應物質的濃度,造成檢測結果偏高。其次,本身血紅蛋白干擾,并且血紅蛋白的干擾在不同的分析方法中干擾程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另外,一些細胞成分也會干擾化學反應[2]。
黃疸對血清生化檢測的干擾機制可歸納為兩點:一方面是因為膽紅素本身是一種還原劑,能夠對試劑中具有氧化性的中間反應產物、成分進行中和,消耗中間產物、影響試劑量,對基于重氮反應原理或者NAD(P)H脫氫原理的生化反應造成負干擾。另一方面,水溶液中的膽紅素的穩定性極差,易自行氧化成膽褐素或者膽綠素,同時也容易發生烯醇化,導致本底吸光度升高[1]。
2 消除重度脂血、溶血、黃疸對血清生化檢測干擾的研究探討
2.1標本正確處理與保存消除干擾 由于脂血、溶血、黃疸對血清生化檢測干擾主要是通過對血液標本本底的增加來干擾檢測結果的,因此通過對標本的正確處理可消除這種干擾。例如,對血清樣本、試劑空白通過稀釋來消除干擾物光吸收本底和吸收曲線漂移影響。如朱征等[3]在輕度與中度脂血樣本的處理中提出了一點終點與兩點終點法,即設置樣本空白與固定時間法,前者可扣除樣本本底吸光度,后者目的在于消除樣本與實際樣色、濁度等干擾物質的影響。
當樣本為重度脂血樣本可采用高速離心、超濾、PEG或者磷鎢酸-鎂等措施消除干擾。但相關研究也指出,在消除脂血對TC與TG的干擾中,并不適合采用高速離心法,這是因為乳糜微粒中含有部分TC(4%)與TG(86%),因此消除重度脂血的干擾,可通過對原血清稀釋進行再測定。有研究指出,可將聚苯乙烯與血紅蛋白抗體結合后加入到溶血血清中,然后經離心獲得上清液,消除血紅蛋白干擾。國外相關報道指出,脂質清除劑Lipoclear○R能夠有效的消除脂血對生化檢測的干擾,而隆維東等[4]對正常與脂血樣本的檢測中,通過Lipoclear○R實際的處理,對18項生化指標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干擾消除效果良好,各項常規生化指標檢測結果改善較好。
2.2干化學分析儀消除干擾 干化學分析儀是根據Kubelka-Munk理論為基礎的多層薄膜的固相試劑技術,能夠實現將液相反應物中的反應轉移到固相載體上,利用基于離子選擇電極(ISE)的差示電位法與反射光度法進行檢測,第1層能夠有效的對大分子進行過濾,使標本均勻分布,將脂血、溶血與黃疸的干擾降到最低,同時提高分析特異性;第2層對反應的序列進行控制;第3層則為指示劑層,產生顯色復合物。與是化學法相比,更適合除去脂血、溶血與黃疸對血清生化檢測的干擾。在探討干化學法對脂血標本的抗干擾能力的相關研究中發現,采用Vitros-250干化學分析儀能夠有效的消除不同程度脂血(輕、中與重度)對血清生化檢測的干擾,有效測定了AST、GGT、AKP、ALT、TP、Urea、ALB、肌醉、Glu、LDH、CK、K+、Na+、C1-檢測項目。
2.3副波長消除干擾 脂血、溶血與黃疸血清樣本在較寬的波長范圍內吸光譜普遍較強,其中脂血樣本中,脂質吸收光譜在300~600nm均有吸收;在溶血樣本中血紅蛋白在540nm與580nm有較強的吸收峰;而膽紅素則在400~500nm具有較強的吸收峰。由于干擾物質波長與檢測波長部分重疊,因此為消除干擾可在充分考慮檢測物質與干擾物質的特性基礎上,選擇適當的副波長進行檢測,若副波長選擇不當,則可能導致某些檢測指標無法測定。相關研究發現,測定無機磷時采用540nm作為副波長能夠有效消除黃疸干擾。在檢測待測物時,同時采用兩個波長來進行檢測,將主波長吸光度減去副波長吸光度,進而計算檢測物的濃度。
2.4實驗指數設置消除干擾 石玲玉等[5]研究發下按,血紅蛋白的濃度變化值,即H指數與溶血后的AP、AST、CK、LDH、Na+與CK-MB等指標目有關,因此將測得的H指數與檢測結果建立回歸方程,然后對輕度與中度溶血標本結果進行校正,但該方法在重度溶血標本中結果并不理想,需要進行樣本的重新采集。
3 結語
脂血、溶血與黃疸是血清生化檢測中的常見干擾因素,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真實、可靠與準確性,因此消除脂血、溶血與黃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對脂血、溶血與黃疸的正確處理,有效消除其干擾是獲得較為準確檢測結果的關鍵,進而為臨床提供準確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陳明坤,李聞捷,張建榮.溶血、脂血、黃疸樣本對生化項目檢測的干擾機制及消除[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16):2272-2275.
[2]孟凡超,趙宗玲,張梅,等.三酰甘油對臨床生化檢查的干擾劑量效應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8):2526-2528.
[3]朱征,丁顯平,楊敏,等.消除高脂血對臨床生化測定影響的方法研究[J].西南軍醫,2013,(2):147-148.
[4]隆維東,黃冬悅,李堅,等.脂質清除劑Lipoclear○R消除脂血對常規生化項目檢測干擾的效果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1):72-74. [5]石玉玲,陳建蕓,張亞松.應用溶血指數探討溶血對多個生化項目的干擾情況[J].生物技術通訊,2012.23(5): 722-726.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