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分期、早期影像學表現及其臨床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從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60例,均行X線、CT及MRI檢查,對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分析三種影像學檢查手段的表現、診斷結果,以及其分期表現。結果 ①X線平片檢查及結果:0期29個,I期38個,II期16個,III期7個;②CT掃描檢查及結果:0期9個,I期43個,II期19例,III期9個;③MRI掃描檢查及結果:0期0個,I期25個,II期32個,III期13個;④X線平片檢查陽性率為67.8%,CT掃描為90%,MRI為100%,三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分期及早期診斷上,MRI具有更高的準確率,臨床值得推薦。
關鍵詞:股骨頭缺血壞死;分期;影像學診斷
股骨頭缺血壞死(簡稱ANFH)是臨床上常見的骨關節病,其發病率較高,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病率有著上升的趨勢[1],發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臨床上如果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有效的防治該病的進展[2],當前研究的重點在于如何早期發現病變,本研究旨在對于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的X線、CT及MRI三種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三種檢查手段的早期表現及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60例90個髖關節,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從16~60歲,平均年齡為(34.1±3.6)歲,所有患者均行X線、CT、MRI三種影像學檢查。臨床表現主要為:患側的髖部、腹股溝或大腿前疼痛,伴或不伴內收、外展、屈曲及內旋功能受限,部分患者甚至出現跛行,少數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存在不一致。
1.2方法 X線檢查使用數字化X線片,帶濾線器,距離為1m,參數為:68-72KV,20mA,檢查時患者仰臥,足尖內旋,充分顯示雙側股骨頭及股骨頸,雙側髖關節正側位平片。CT檢查使用螺旋CT掃描儀,層厚5mm,層間距5mm,窗寬定為2000HU,窗位為300HU,矩陣為320×320,進行股骨頭橫斷面掃描。MRI掃描時選用SE序列T1加權像,FSE序列T2加權像,取軸位和冠狀位,TR450/300ms,層厚5mm,層間距1mm,共采集信息3次。
1.3分期標準
1.3.1 X線分期 0期:正常;I 期:骨小梁模糊或者出現輕度骨質疏松;II期:斑片狀骨硬化及不規則透亮區;III期:骨硬化及透亮區附近呈現\"新月征\";IV期:大塊骨碎裂、塌陷及股骨頭不完整;V期:合并退行性骨關節病及關節間隙狹窄。
1.3.2 CT分期 0期:正常;I期:骨小梁星芒狀增粗,扭曲及斑片狀高密度影;II期:斑片狀骨硬化及囊狀透亮區,骨小梁的星芒狀結構消失;III期:\"新月征\"出現,輕度骨碎裂及關節面略下陷;IV期:骨碎裂明顯,關節面塌陷,股骨頭失去完整性;V期:存在股骨頭肥大畸形,髖臼增生及關節間隙狹窄。
1.3.3 MRI分期 0期:正常;I期:T1WI表現為局限性小囊狀、線條狀或斑點狀低信號,部分可存在高信號,在GRL序列中病灶顯示更加清楚;II期:T1WI及GRL序列上位斑片狀、楔形或不規則狀,信號可為低、等、高混雜;III期:T1WI及GRL序列片狀低信號,周圍圍繞高信號;IV期:T1WI及GRL序列中表現為大片狀不規則低信號,冠狀面上可見股骨頭明顯塌陷;V期:大片狀低信號區域,合并關節肥大畸形。
2 結果
2.1 X線平片檢查及結果 60例患者均行X線平片檢查,其中:0期29個,I期38個,其表現為骨質疏松和骨小梁模糊;II期16個,10個表現為囊狀透亮區及斑片狀骨硬化,6個表現為單純的囊狀透亮區;III期7個,骨硬化及透亮區附近呈現\"新月征\",X線檢查的陽性率為67.8%。
2.2 CT掃描檢查及結果 0期9個,表現正常;I期43個,主要表現為股骨頭出現星芒樣增粗、變形及斑片狀骨質硬化或疏松;II期19例,主要表現為星芒結構的消失,骨硬化、囊狀透亮區的出現;III期9個,主要表現為\"新月征\"的出現,輕度骨碎裂及關節面略下陷,CT掃描檢查的陽性率為90%。
2.3 MRI掃描檢查及結果 0期0個,I期25個,表現為T1WI加權像上條狀、小囊狀、斑點狀低信號,而T2WI加權像上高低混雜信號;II期32個,其表現為T1WI、T2WI加權像上廣泛不均勻條狀、斑片狀混雜信號;III期13個,主要表現為大片狀低信號區域,其周圍環繞高信號部位,MRI的檢查陽性率為100%。
2.4 三種檢查方法陽性率比較 由表1可見,X線平片檢查陽性率為67.8%,CT掃描為90%,MRI為100%,三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股骨頭缺血壞死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有文獻報道主要為以下幾點:①原發血管疾病;②脂肪細胞肥大堆積;③血管內凝血;④髂外動脈阻塞;⑤脂肪栓塞;⑥靜脈回流障礙等。臨床上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酗酒、外傷史以及激素使用史[3]。該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尤為重要,因此如何能夠及早的發現早期病變對臨床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4]。
本研究顯示:90個髖關節檢查后:①X線平片檢查及結果:0期29個,I期38個,II期16個,III期7個;②CT掃描檢查及結果:0期9個,I期43個,II期19例,III期9個;③MRI掃描檢查及結果:0期0個,I期25個,II期32個,III期13個;④X線平片檢查陽性率為67.8%,CT掃描為90%,MRI為100%,三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在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分期及早期診斷上,MRI具有更高的準確率,臨床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王開宴.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X線、CT、MRI影像學診斷價值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04):850-851.
[2]胡偉,胡莉莉.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影像學診斷[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04):387.
[3]羅勁松,姜蓬.股骨頭缺血壞死CT與X線片影像學對比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06):1274.
[4]施穎.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影像學診斷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07):3162-3163.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