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X線對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診斷價值與影像表現。方法 回顧分析77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及X線表現。結果 本組37例(48.05%)雙足患病,40例(51.95%)為單足患病,共累及141個關節;37例(48.05%)早期病變,13例(16.88%)中期病變,27例(35.06%)晚期病變;77例(100.00%)軟組織腫脹,40例(51.95%)骨關節改變伴關節面致密樣硬化,40例(51.95%)骨質稀疏。結論 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具有特殊X線表現,對于臨床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X線;痛風性關節炎;診斷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所致關節疾病,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性關節炎以及高尿酸血癥[1]。本病具有起病急驟、容易反復及病程較長等特點,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早期診斷和干預治療非常必要。本研究回顧分析了77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X線表現,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77例,其中,男48例,女29例,年齡40~86歲,平均(63.12±2.19)歲;病程0.5~12年,平均(5.19±2.03)年。臨床癥狀:34例關節周圍軟組織內存在痛風性結節,17例痛風結節破潰后形成竇道同時有尿酸鹽結晶形成,18例關節畸形,53例關節積液內存在尿酸鹽結晶。血尿酸水平350~730 μmol/L,平均為(568.72±18.65)μmol/L。
1.2方法 患者均接受X線片檢查(日立800 mA型X線片機),膠片距離均設置為110 cm,根據掃描關節設置曝光條件,其中,手部、足部及腕關節為5~8 mAs、40~46 kV,踝關節、肘關節以及膝關節為12~16 mAs、50~60 kV,髖關節及腰椎為25~50 mAs、63~70 kV。其中,腕關節和膝關節常規拍攝正側位片,手部及足部拍攝正斜位片。
2 結果
2.1發病部位 本組77例患者中,37例雙足患病,40例為單足患病,共累及141個關節,其中,4個腰椎小關節,1個髖關節,2個肘關節,7個膝關節,10個踝關節,15個腕關節,28個指間關節,48個第1跖趾關節,30個第2~5跖趾關節。
2.2病變分期及表現 根據臨床表現、X線表現以及病理進程,參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分期標準[2]進行分期,77例患者中,37例(48.05%)早期病變,13例(16.88%)中期病變,27例(35.06%)晚期病變。
2.3 X線表現
2.3.1軟組織變化 全組77例患者均表現為軟組織明顯腫脹,且局限于受累關節局部。37例早期病例的腫脹組織內部呈現密度增高影,無鈣化影以及骨質異常變化。40例中晚期病變的腫脹軟組織均呈現均勻密度增高影,其中,有20例腫脹軟組織中存在條狀或片狀鈣化影,13例存在邊緣清晰的高密度鈣化影,呈現小圓點狀或小片狀。
2.3.2骨質變化
2.3.2.1骨關節改變 全組77例患者中,有40例(51.95%)存在骨關節改變。其中,19例(47.50%)患者的關節端有1~5 mm大小的穿鑿樣骨質缺損,且其邊緣致密、銳利;12例(30.00%)表現為單發或者多發性3~5 mm大小的骨質小囊狀缺損,有8例患者的缺損邊緣明顯硬化,另4例缺損的骨質區域內存在斑片狀鈣化影;6例(15.00%)表現為膨脹性骨質受損,受損區域呈現球樣變,且邊緣表現為明顯硬化;3例(7.50%)呈現溶骨性骨皮質損害。
2.3.2.2骨質稀疏 全組77例患者中,40例(51.95%)表現為骨質稀疏,均呈現骨密度明顯降低以及骨小梁稀疏程度增大,稀疏的骨質內表現為小囊狀或者網格狀的透光區域。其中,18例(45.00%)表現為廣泛性稀疏,22例(55.00%)表現為局限性稀疏。
2.3.3關節間隙以及關節面變化 40例存在關節改變患者均表現為關節面致密樣硬化,其中,15例(37.50%)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7例(17.50%)關節面形成骨贅,18例(45.00%)可見關節間隙淡化甚至消失、關節面明顯塌陷且關節明顯脫位,12例伴有關節強直畸形現象。
3 討論
痛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骨關節炎之一,占全身關節炎總數的4%~6%左右[1]。發病部位多以第1跖趾關節最為常見,可能是由于該部位容易受到鞋面擠壓,導致局部血運不良、血流速度減緩以及尿酸容易沉積所致[3]。
由于大量尿酸聚集并沉積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中,可引起過敏性炎癥反應,從而誘發局部組織腫脹以及關節囊中積液等,進而導致囊外脂肪層受到推擠、擠壓作用而發生移位以及損傷,可誘發滑膜炎,故可表現為滑膜增厚以及結節狀肉芽組織形成。而增生組織可侵襲關節面骨質,且隨著病程進展,尿酸鹽沉積增多,可逐漸形成痛風結節,進一步侵蝕相鄰骨皮質,從而形成骨質缺損[3]。本研究結果顯示,77例患者均表現為軟組織腫脹,有40例(51.95%)骨關節改變伴關節面致密樣硬化,40例(51.95%)骨質稀疏。不同時期的痛風性關節炎X線表現也不同,早期主要呈現關節軟組織腫脹,多可經治療獲得逆轉;中期則常伴有關節間隙狹窄、骨質疏松及小灶性骨皮質穿鑿樣變等;進入晚期后可出現大面積骨質破壞,且關節間隙狹窄明顯甚至完全消失,在關節邊緣還可觀察到波浪狀或者蜂窩狀改變,部分患者可出現關節半脫位或者完全脫位[4]。
總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具有特征性X線片表現,結合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特征及相關實驗室檢查有利于提高本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
參考文獻:
[1]江惠忠,羅鳳榮.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X線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9):160-161.
[2]雷斯尼克.骨及關節疾病診斷學(英文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19.
[3]王旭,劉斌.痛風性關節炎的影像學診斷及進展[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2,35(3):251-254.
[4]杜天會,張富軍,鄭雷,等.痛風性關節炎的X線診斷[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5):740-742.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