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合谷刺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符合納入標準的56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合谷刺法治療,對照組采用毫針常規針刺治療。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合谷刺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普通針刺,療效肯定,方便實用,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合谷刺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關節疾病,又稱為退行性關節病、骨質增生、骨關節病,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及其周圍疼痛、僵硬以及病情進展后出現的膝關節骨性肥大、畸形,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及影響其生活質量。
臨床上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雖然較多,但總的來說均不理想,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患者樂于接受的治療方法。本人采用合谷刺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在甘肅省中醫院治療的,已經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56例,多數患者來醫院就診前,已接受了中、西藥及其它物理療法的治療,但治療效果差。按照就診順序,將就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合谷刺法組)和對照組(普通針刺組)。收治的56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男25例,女31例;年齡在<45歲4例,45~60歲28例,>60歲24例,平均55歲;病程<6個月10例,6個月~1年13例,1~3年18例,>3年15例;單膝31例,雙膝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取相同的穴位及體位:①穴位:內、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及阿是穴(相關肌群陽性反應點即壓痛明顯處)。②體位:患者采取仰臥位,將膝部墊起,使膝關節屈曲90°左右,以便操作。
1.2.1治療組 穴位常規消毒后,針具選用華佗牌0.30 mm×40 mm毫針,內、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平補平瀉操作,阿是穴采用合谷刺,即:在陽性反應肌點上直刺入肌肉,緩緩提插,出現針感后,將針提到皮下,然后沿肌束向兩個方向斜刺,不施手法,以出現針感為度,最后一個方向斜刺后,留針30 min,1次/2 d,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2.2對照組 穴位常規消毒后,針具選用華佗牌0.30 mm×40 mm毫針,內、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及阿是穴均采用平補平瀉操作,留針30 min,1次/2 d,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療效標準 治愈:患者疼痛等癥狀消失,查體無異常,膝關節活動自如;顯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明顯好轉,查體無明顯異常,偶爾活動的時候疼痛,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好轉:患者疼痛、腫脹癥狀改善,行走時仍有疼痛,但較治療前輕,上下樓稍感不便,關節活動仍受限,膝關節活動范圍10°~100°;無效:患者疼痛等癥狀仍存在[1-2]。
2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2.86%,對照組總有效率78.57%,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祖國醫學“骨痹”范疇,《素問·痹論》曰:“以冬遇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靈樞·官針》云:“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脾之應也。”合谷刺雞足狀的針刺分肉方法,可治療肌肉疾病,臨床常用于治療痹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由于疼痛和關節功能障礙而導致股四頭肌病變,各肌群間力平衡失 調[3]。通過合谷刺改善股四頭肌功能,糾正各肌群間力平衡,緩解肌肉韌帶緊張牽拉狀態,從而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癥狀,減輕原發病引起的關節疼痛。在本病患者中,常伴有股四頭肌呈硬結或條索狀,從而出現牽扯痛,伸屈功能障礙,加重關節受限,而這些硬結壓痛處恰好是氣滯血瘀、經絡阻滯反應區。中醫學認為,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脈氣血不能榮養筋肉,可出現牽拉、拘攣、關節屈伸不利等經筋病癥。而經筋病癥常包含有運動功能相關的肌肉癥狀群。合谷刺法施以股四頭肌上陽性反應區,加強了氣血經脈疏通。股四頭肌為脾胃二經經脈所過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脾主肌肉,通過脾胃經穴刺激,可養血健脾,鼓舞中氣,充養肌肉,而達到治療效果。另外,合谷刺可以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從而使靜脈瘀滯及骨內壓力減低,同時,通過改善骨內微循環促使關節積液快速吸收,以緩解膝關節疼痛、腫脹癥狀,使關節功能得到明顯改善[4]。
合谷刺法治療本病可起到活血散瘀、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56例患者經過治療后,癥狀和體征均有明顯改善,療效確切,操作方便,經濟實用,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2]楊玉鑫,栗國強,孫玉忠,等.熏蒸方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4,35(10):1319-1321.
[3]劉康妍.早期骨關節病治療的臨床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2,7:60-61.
[4]王燕,尹建華,張宏,等.針灸聯合中藥薰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55例[J].陜西中醫,2014,35(6):737-738.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