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福利院老年人癡呆癥狀的篩選和相關因素。方法 對居住在某福利院的150例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選取年限為2011年2月~2014年6月,調查內容為老年人的一般情況、精神狀態及抑郁情況。結果 癡呆癥狀的發生與老年人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及抑郁狀態有關,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抑郁值越高的老年人癡呆發生率明顯高于年齡小、受教育程度高、抑郁值低的老年人(P<0.05)。結論 福利院老年人癡呆的發病率較高,通過給予福利院老年性癡呆癥狀的早期篩選,加強觀察及預防,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福利院;老年人癡呆癥狀;篩選;相關因素
老年性癡呆是一種起病隱匿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失語及行為改變等[1]。本文對居住在某福利院的150例老年人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居住在某福利院的150例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選取年限為在2011年2月~2014年6月。年齡跨度為60~90歲,平均年齡(79.25±0.26)歲,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能夠正確回答問題,愿意參加此次調查研究。
1.2方法 主要調查工具:①老年抑郁量表(GDS),檢出抑郁的分數線:最高分值為30分,無抑郁癥狀態為0~10分,輕度抑郁狀態為11~20分,嚴重抑郁狀態為21~30分;②精神狀態速檢表(MMSE),檢出癡呆的分數線:低于17分為文盲,低于20分為小學文化,低于24分為中學及以上文化,低于規定分數的老年人為癡呆。
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調查。回收率為100%。主要詢問老年人是否覺得記憶力比以前差,是否不愿去做新鮮事,是否已放棄許多活動及興趣等。
1.3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福利院不同老年人群中癡呆的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癡呆發生率采用t檢驗,以P<0.05代表不同老年人群中癡呆發生率對比存在差異,統計學具有意義。
2 結果
老年人中癡呆癥狀得分為(25.52±2.52)分,抑郁癥得分為(8.53±6.53)分。由數據可知,癡呆癥狀的發生率與性別無顯著差異(P>0.05);癡呆癥狀的發生與老年人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及抑郁癥狀有關,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抑郁值越高的老年人癡呆發生率明顯高于年齡小、受教育程度高、抑郁值低的老年人(P<0.05)。見表1。
3 討論
老年性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腦的器質性病變,導致認知功能及智力等方面存在普遍衰退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家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小型家庭已不能勝任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并且對于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患者的老人,由家庭送到福利院長住[2]。因此,給予老年性癡呆患者早期篩選及預防對提高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3]。
有研究表明,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其生理及心理功能逐漸的降低,機體對清除體內有害物質的能力也逐漸減弱,進一步增加對神經功能的損傷;并且癡呆的發生與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有關,這可能與患者對社會及事物的認識方面較小有關[4]。馮麗君等人對全國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表明,老年人抑郁癥發生率為40.00%。在本次研究中可知,生活在福利院的老年中抑郁癥的發生率為44.44%,高于上述報道,可說明生活在福利院的老年人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護理人員應重視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多與老年人溝通,密切觀察其情感的變化,從而減輕老年人的抑郁狀態[5]。
隨著老齡化的逐漸加劇,老年人到福利院養老的現象日趨顯現,重視及關注福利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對預防及治療老年性癡呆具有重要意義[6]。護理人員首先要根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情況,給予老年人必要的心理及社會支持,從而有效提高及完善福利院的服務質量水平;通過積極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促進老年人之間的交流,培養老年人的興趣愛好,從而有效預防老年性癡呆及抑郁癥的發生[7]。重視福利院老年人癡呆癥狀的早期篩查及預防是保證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8]。
通過本次研究,癡呆癥狀的發生與老年人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及抑郁狀態有關,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抑郁值越高的老年人癡呆發生率明顯高于年齡小、受教育程度高、抑郁值低的老年人(P<0.05)。
總而言之,福利院老年人癡呆的發病率較高,通過給予福利院老年人癡呆癥狀的早期篩選,加強對其的觀察及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陳辛茹,寧玉萍,施海姍,等.麻痹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和精神行為癥狀比較[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4,47(12):841-846.
[2]李綱,查芹,陳季志,等.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對于篩選非癡呆性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意義[J].現代實用醫學,2011,23(1):51-52.
[3]譚誠,彭文宏,鄧彥,等.皮質下小血管病性認知障礙非癡呆型患者認知惡化的危險因素和預測因子[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5):352-355.
[4]王益,張志珺,岳春賢,等.中文版蒙特利爾認知評估表在非癡呆性血管性認知障礙篩查中的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5):412-414.
[5]馮麗君,張楠,程焱,等.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精神行為癥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5):334-338.
[6]王益,陳緒才,朱迎春,等.蒙特利爾評估表篩查皮層下非癡呆血管性認知障礙的可行性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9):820-822.
[7]唐毅,紀笑娟,邢怡,等.帕金森病癡呆與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和精神行為癥狀比較[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31):2459-2462.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