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技術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38例脛骨遠端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9例,觀察組予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技術治療,對照組予傳統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術后隨訪,并要求患者定期復查X線,對比兩組骨折愈合質量及術后3、6、9w及12w踝關節功能評分。結果 經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技術可兼顧鎖定與滿足生物學特性兩方面要求,臨床療效更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微創經皮;鎖定加壓;脛骨遠端
脛骨遠端骨折多見于車禍、高墜傷等,系高能量損傷,具有粉碎程度高、穩定性差及致殘率高等特點,治療難度較大。脛骨遠端骨折占脛骨骨折10%左右,多以手術治療為主。研究指出,脛骨遠端無肌肉附著,極易發生血運不佳、骨折愈合不良,致殘率較高[1]。筆者旨在通過將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技術應用脛骨遠端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以提高患者臨床療效。現將詳細情況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脛骨遠端骨折患者38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平均歲數(39.6±10.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平均歲數(38.1±11.2)歲。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病例納入標準[2]:①明確外傷史,閉合性脛骨遠端骨折;②隨訪時間≥6個月,受傷部位疼痛、腫脹畸形,可及骨擦音,踝關節活動明顯受限;③骨折移位,符合手術指征;④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①開放性脛骨遠端骨折;②臨床資料不齊或配合度較低者。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切開復位解剖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系常規術式,具體步驟不再贅述;觀察組應用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技術治療,具體內容如下所示:取平臥位,在全麻下,將患肢抬高并應用止血帶止血,在踝關節前外側做弧形切口取一4 cm切口,牽引伸肌群,恢復骨折端及踝關節面,解剖復位,并用克氏針臨時固定;若有骨缺損,則去髂骨植骨;應用骨膜剝離器分離內側組織,形成軟組織隧道,再根據骨折程度選取鋼板,沿軟組織隧道插入,以脛骨脊為參考,將骨折端閉合復位,骨折近端于滑動孔擰入1枚普通皮質骨螺釘進行固定,遠端予1枚普通松質骨螺釘固定,并使用C臂機透視以確定骨折復位和鋼板位置、長度情況,兩端骨折效果滿意則在遠近端分別擰入3~4 枚鎖定螺釘固定,再使用C臂機透視確定螺釘深度,確保未進入踝關節腔后關閉切口,術畢予彈力繃帶包扎。
1.3觀察指標[3] 骨折愈合質量評價:術后每2 w行X線片檢查一次,持續2個月,骨折部位對位對線良好、骨痂形成、可下地正常行走視為骨折完全愈合。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Tornetta踝關節評分系統評判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平均內容包括疼痛、關節活動范圍及畸形愈合等三個方面,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滿分100分,≤70分為恢復較差。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標準差(x±s)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骨折愈合質量評價 觀察組完全愈合19例(100%),平均完全負重下地時間(122.5±20.6)d,顯著優于對照組的12例(63.2%)及(190.5±21.8)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經治療后,觀察組術后各時期踝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脛骨遠端骨折治療方法較多,但療效不甚理想,如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及外固定支架術后均有較高并發癥發生率、骨折延遲愈合以及切口感染率等缺點。大部分學者認為[4-5],骨折手術治療應注重骨本身的生物學特性,避免破壞骨生長發育的正常生理環境及血液供應基礎。傳統切開復位解剖型鋼板內固定術對骨折端生物學特性破壞程度較高,骨折愈合質量較差。而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技術可兼顧鎖定與滿足生物學特性兩方面要求。一方面可以多角度精確計算進行螺釘鎖定,提供骨折部位更好的力學穩定性;另一方面,該技術是通過鋼板與螺釘的鎖定而產生固定作用的,不會與骨膜直接接觸,可避免骨膜廣泛剝離,對血運影響較低。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脛骨遠端骨折都適用該技術,例如當患者骨折合并軟組織損傷嚴重,無健康軟組織覆蓋鋼板表明,極易發生鋼板外露的情況,不宜使用鎖定鋼板固定。近年來,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頗受臨床青睞,但筆者以為,該技術具有創傷小、血供破壞小以及易控制骨折的軸向力線等優點,可作為長骨骨折治療的常用術式,但就脛骨遠端骨折而言,其交鎖髓內釘離骨折線近,極易造成軟組織破壞,嚴重影響骨折端的血運及骨折愈合質量,預后較差,不推薦使用。
本研究結果說明,采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技術更吻合骨折部生物學特性,有利于骨折愈合,該微創技術療效優于傳統術式,與相關研究結論一致[5]。
綜上所述,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技術可兼顧鎖定與滿足生物學特性兩方面要求,臨床療效更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余作沖,張康樂,尹望平,等.經皮微創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2010,17(1):355-356.
[2]榮國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7-1162.
[3] Bedi A,Le T T,Karunakar M A. Surgical treatment of nonarticular distal tibia fractur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2006,14(07)406-416.
[4] Fan C Y,Chiang C C,Chuang T Y. Interlocking nails for displaced metaphyseal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J].Injury.British Journal of Accident Surgery,2005,36(05):669-674.
[5]肖志林,周明昌,馮經旺,等.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結合鎖定加壓鋼板與切開復位解剖型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4,16(1):91-93.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