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雷貝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方法參考。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100例胃潰瘍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采用雷貝拉唑聯合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三聯治療,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聯合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治療,比較兩組治療結局。結果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其它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雷貝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臨床療效顯著,安全系數高,為臨床治療提供新選擇,值得借鑒使用。
關鍵詞:雷貝拉唑;奧美拉唑;幽門螺桿菌;胃潰瘍
胃潰瘍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而幽門螺桿菌(H.pylori)是胃潰瘍的主要致病因子,胃潰瘍患者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幾率可以達到95%以上[1]。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患者臨床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以及反酸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治療。臨床上對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一直以來認為奧美拉唑等效果較為明顯。但是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發現采用雷貝拉唑臨床治愈率和對于幽門螺桿菌的清除率均顯著優于奧美拉唑,因此將資料進行整理匯報,旨在為后續的臨床治療提供選擇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潰瘍患者,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1~65歲,病程3個月~21年;對照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22~67歲,病程3個月~23年。經統計分析發現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納入標準:電子胃鏡檢查證實為胃潰瘍;胃鏡下黏膜活檢,快速尿素酶試驗顯示幽門螺桿菌為陽性;近4 w內無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滯劑、鉍制劑、抗生素以及非甾體抗炎藥使用史;無肝腎、心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同意本次治療方案者。
排除標準:對青霉素類過敏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反流性食管炎者;胃癌或者其他惡性腫瘤者;不同意參與本次試驗者。
1.2方法 觀察組:20 mg雷貝拉唑,1000 mg阿莫西林以及500 g克拉霉素,給藥2次/d,治療1 w為1個療程,治療以后單一服用雷貝拉唑20 mg,口服給藥,1次/d,服藥次數在4~6w。
對照組:20 mg奧美拉唑,1000 mg阿莫西林,500 mg克拉霉素,治療1 w為1個療程,治療以后單一服用奧美拉唑20 mg,口服給藥,1次/d,服藥次數在4~6 w。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2] 觀察臨床治療效果、幽門螺桿菌清除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幽門螺桿菌清除率:采用Warthin-Starry銀染色法、Giemsa染色法以及快速尿素酶試驗法。如果快速尿激酶試驗為陽性,剩余兩項中至少有一項為陽性,判定為幽門螺桿菌陽性;如果以上三項檢查均全部顯示為陰性,則判定為幽門螺桿菌陰性或者清除。
臨床有效率:治愈:臨床相關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者明顯緩解,胃鏡下觀察病灶由活動期轉化為瘢痕期或者消失;好轉臨床相關癥狀或者體征有一定程度的緩解,胃鏡下檢查發現潰瘍面積減小大于50%;無效:相關臨床癥狀或者體征無明顯好轉,胃鏡下檢查顯示潰瘍面積沒有明顯的縮小或者縮小面積小于50%。臨床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4數據分析 將收集的的數據納入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20.0進行分析比較,用χ2檢驗分析計數資料,P<0.05表示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經過對應的治療后,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達94.0%,顯著高于對照組(70.0%),見表1。
2.2幽門螺桿菌清除率比較 治療后發現采用雷貝拉唑治療的幽門螺桿菌的清除率顯著高于采用奧美拉唑治療組,見表2。
2.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有1例發生惡心,2例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對照組2例發生惡心,2例頭痛,1例食欲減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經統計分析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4,P>0.05)。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血常規以及尿常規等檢查均為異常,不良反應均未經處理。
3 討論
幽門螺桿菌為一種革蘭陽性菌,其病毒可以損害胃粘膜,使得宿主細胞的免疫應條異常最后導致胃粘膜損傷。有報道指出[3],幽門螺桿菌可以加速胃粘膜向向腸化和不典型化增生的轉化,因此早期清除幽門螺桿菌是治療胃潰瘍的關鍵。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粘膜嚴重程度有著比較緊密的相關性[4]。
以前臨床較多運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但是隨著感染該類疾病患者的增多以及抗生素濫用的原因,幽門螺桿菌的腦藥性越來越強,逐漸使得以上組合治療臨床效果越來越不明顯[5]。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采用雷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研究結果表明該種治療方法對于幽門螺桿菌具有較高的清除率,臨床效果確切,而且安全系數較高,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與前人[6,7]報道基本一致,均說明雷貝拉唑在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中的理想效果。以上治療方法取得如此理想的相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雷貝拉唑結構中含有吡唑環和苯并咪唑環,提高雷貝拉唑向黃烯酸形式的活化速度,從而提高抑制酸離子的速度。此外雷貝拉唑主要通過非酶代謝,因此個體較差比較小,不會對其他藥物產生加大的影響,因此具有較高的安全系數[8]。因此雷貝拉唑聯合抗菌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可以有效降低胃腔中的pH值,增加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利于幽門螺桿菌的清除。
最后,通過本次的試驗我們認為,雷貝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臨床療效顯著,安全系數高,為臨床治療提供新選擇,值得借鑒使用。
參考文獻:
[1]李強.雷貝拉哇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100例[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1,32(10):1179-1180.
[2]王言飛,劉玉芝.雷貝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50例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66-67.
[3]吳共波,董勤勇.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上消化道疾病胃黏膜病理變化的關系[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4):566-568.
[4]唐風輝.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黏膜炎癥程度的關系[J].健康之路,2014,13(3):130.
[5]劉洪利,王曉,龐洪全.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應用聯合療法治療的療效分析[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1):25-26.
[6]程華,劉治智.雷貝拉哇與奧美拉哇三聯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比較[J].吉林醫學,2013,31(14):1980-1981.
[7]陳章秀.雷貝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5,6(21):131-132.
[8]吳君.雷貝拉唑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胃潰瘍的療效觀察[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4(4):132-133.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