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梓翔
(國防大學 政治學院,上海 200433)
● 思想政治工作Ideological&PoliticalWork
構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鋼鐵長城
——“武裝力量與國家安全”論壇綜述
唐梓翔
(國防大學 政治學院,上海 200433)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武裝力量則是這個夢想的重要保障,國家安全、軍政關系、國內外政治、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的議題都與武裝力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召開“武裝力量與國家安全”論壇,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政關系理論,對努力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及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
武裝力量;國家安全;軍政關系;黨對軍隊絕對領導
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盵1]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一個經濟過程、政治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個軍事過程。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面臨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國夢的艱巨任務,武裝力量與國家安全的關系愈加密切。對二者互動關系的深入挖掘和科學探討,關系到軍隊現代化建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也關系到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性質、路徑與方向的定位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為此,原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政治學研究中心承辦的“武裝力量與國家安全”論壇,于2016年11月20日在原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舉行。此次論壇既是年度軍事政治學專家的又一次盛會,也是上海市社聯學術活動月的一個重要項目,來自原南京政治學院、原武警政治學院、原第二軍醫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多家軍地院校和科研單位的40多人與會、20多位專家學者發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問題,指出:“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盵2]這一論斷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既一脈相承又有所創新,共同構成我國國家安全理論體系,指導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
(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國家安全問題的相關論述,構成了我國國家安全的理論邏輯。原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政治與國家安全教研室副主任張磊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國家安全的深刻思想,給無產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重要指導:第一,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站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立場上,探索實現人類生存安全和徹底解放途徑的政治學說;第二,未來社會將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體,個體將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將是一種高水平的人類安全的呈現;第三,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觀在中國的具體實踐,表現為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戰爭與和平觀,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為區域性安全共同體的未來展望,它們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重要基礎。
(2)新中國成立后,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各類軍事行動,構成了我國國家安全的實踐邏輯。上海市黨史學會陸旸副教授,對抗美援朝和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經驗、原則進行了梳理:始終堅持一個立場,即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正確運用兩個原則,即有理、有利、有節原則和靈活、互信、共贏原則;統籌處理3種關系,即國內與國際的關系、局部與全局的關系、軍事與政治的關系;著力提升4種能力,即國家綜合實力、科學決策能力、軍事斗爭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這些經驗和原則,對我們今天應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面臨的挑戰,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3)本世紀初,一些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是我國國家安全建設的反面鏡鑒。軍委裝備發展部某基地政治處李英強博士認為,“顏色革命”實際上是一場政變式革命、是一場軟戰爭,它的發生有四大主因:民眾動員、族群矛盾、“中立”的暴力機關以及選舉造成的政權虛弱。相應地,控制媒體、掌握軍隊、保障民生、加強政治整合力等方式,則是預防和抵御“顏色革命”的有效途徑。如今,美國推動下的“顏色革命”對各國政權的破壞力越來越大,中小型或發展中國家的政黨將面臨嚴峻的執政考驗,如果缺乏正確的官方引導,原本對民主發展有促進作用的“社會資本”,則有可能被異化為一種“去民主化”力量。對我國而言,要認清國外非政府組織的“他國性”,也要立足政情,發揮自身優勢,推進法團組織的不斷革新與健康發展。
(4)現代化武器裝備是保障我國國家安全的基本要素。原裝備指揮技術學院政治教研室主任白建武教授認為,軍事價值是武器裝備最直接、最基本的價值體現,武器裝備的軍事價值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拓展的過程,尤其是武器裝備發展對作戰方式、作戰理論、體制編制變革會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武器裝備與作戰方式的關系,就如同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的關系,有什么樣的武器裝備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作戰方式。只要國際形勢局部動蕩還在發展,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干涉仍然存在,在一定條件下,軍事實力比經濟和科技的作用更加直接、有效,武器裝備作為軍事實力重要扮演者的角色就不會消失。因此,必須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才能擁有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國防實力。
軍政關系是國家安全政策的一個面向,是軍事政治學的核心概念和研究主題。就中國軍事政治學需要重點關注的研究范疇而言,軍政關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根本上回答武裝力量應該由誰領導、為誰戰斗的問題,并闡明武裝力量與中國共產黨在歷史與當下的共生關系[3],為未來軍政制度的不斷完善提供學理性資源。
(1)關注國外軍政關系的理論發展。原第二軍醫大學政治教研室楊英博士認為,美國軍政關系模式是西方國家軍政關系的標志和典型代表,美國學界對軍政關系的關注源于1941年拉斯韋爾的“衛戍國家”假設,這段時期,美國建立了以控制為重心的軍政關系架構,但美國理論界卻把關注重點放在軍隊的自治和放任上。這一導向的始作俑者是亨廷頓,他提出“客觀文人控制”概念,其理論實質不是控制而是發展美國軍事職業特性和軍事實力。20世紀70年代前后發展出一些矯正性理論:如簡諾維茨的保安警察理論、薩奇先的新軍事專業主義理論等。之后的某些理論已經開始拓展新的要素,如戴什的威脅因素理論、瑞貝卡·席芙的調和理論、皮特·費弗的委托—代理框架等。但總的來看,美國目前所有的軍政關系理論都沒能對軍方的膨脹作出有效解釋。
(2)注重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地位、作用研究。原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李秋發教授認為,國家安全委員會不僅是管理和協調軍政關系的重要平臺,也是反映一個國家軍政關系運行變化的標志性窗口。冷戰后,不少國家建立了跨部門、跨領域、統籌協調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它對軍政關系的作用主要有3個方面:第一,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文官治軍”制度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是國家行政首腦處理安全事務的最高決策咨詢機構,保證了總統及其任命的國防部長(文官)對軍隊的有效控制。但在一些民主制度尚不健全的發展中國家,國家安全委員會并不能保證文官治軍原則的貫徹落實,相反還可能助長軍人政變或軍人政權的產生。第二,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國家最高領導人授意之下,從國家總體戰略上制定國家安全戰略、政策法規,并就重大安全問題進行議決。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制定國家安全戰略和政策,賦予軍隊使命任務,指導軍隊建設發展。第三,國家安全委員會針對本國安全面臨的重點問題制定政策與策略,既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獨特作用,又要統籌協調,形成各職能部門之間的整體合力優勢,從而不斷提高軍政關系運行效率。
(3)對中西方軍政關系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原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的李東松,運用比較政治學研究方法,對比了中西方軍政關系的異同,并闡釋出不同國家軍政關系的本質及規律。第一,軍政關系制度設計在鞏固國家政權中的作用。實行政黨輪替的國家,政黨為了贏得政權,不斷用利益換來軍隊對本黨的支持,導致軍隊自我利益實現的愿望十分強烈。如戰后日本軍方勢力侵蝕文人政府的權力、效力;而在中國,從革命年代至現代化發展的今天,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制度始終有效保障軍隊穩定和國家安全,成為重要政治優勢。第二,軍政關系制度設計在國防建設中的作用。西方國家標榜“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反而增加了軍方與文人政府角力和交易的籌碼。如在日本,政治家特別是右翼政治家對軍事政策越重視,軍事發展汲取的社會資源就越多;而在中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制度為把國防軍隊建設納入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提供了條件,實現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第三,軍政關系制度設計在軍事變革中的作用。西方國家對“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奉若神明,事實上,也可能導致軍隊過于獨立而給國家主導下的軍隊改革造成很大阻礙。如日本改革后的自衛隊卻淪為右翼勢力,成為日本“軍政大國”的附庸和工具;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變革中,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制度對改革的順利推進起了關鍵作用。
在我國國家安全體系中,武裝力量的政治功能不僅包括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安全,亦涵蓋諸多維護國內安定的社會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只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4]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武裝力量在維持行政體制運作、保護公共利益、保護公民安全等方面,發揮相當程度的保障作用,武警尤其承擔著較解放軍更多的維護國內政治安全功能,涵蓋執勤、處突、反恐、搶險救援、海上維權、防衛作戰等國家安全體系的各個領域。
(1)武警部隊與人民解放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原武警政治學院何燚副教授認為,武警部隊是一支特殊的部隊,它誕生于人民解放軍的搖籃,其發展壯大也與解放軍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武警部隊與解放軍在體制編制、職能任務等方面相比較又有著較大的區別。當前,學界關于軍隊與武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警部隊的歷史沿革,武警部隊與解放軍的性質、建軍思想、宗旨及原則,武警部隊與解放軍的職責,與解放軍相比武警部隊的特點,等等。而以上相關研究只是散見于一些著作和論文的個別章節和觀點中,系統地從與解放軍比較中研究武警部隊的發展、性質、職責、任務以及與國家政治的關系方面仍然是個空白,有待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2)保障國家內部的穩定與安全是武警部隊的主要職能。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原武警政治學院講師王啟亮,闡釋了有關國家安全視野下的現代武警戰略。他強調,國家安全是國家建設的必要前提,沒有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包括國家政權建設在內的各項建設就無法順利進行,建設一支現代化的武裝警察部隊,既是國家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全面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保證。21世紀以來,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全面改革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的危險對武警部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設現代化武警”已成為國家建設總體布局中不可或缺的戰略構成要件,必須站在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高度看待武警部隊的建設發展問題。在我國,武警部隊是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之下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要與時俱進地開展理論和制度創新,從根本上增強社會公眾與官兵對黨和社會主義的認同,加強和改善黨對武裝力量的領導。
(3)武警部隊法治建設是當前國家安全建設的重要方面。原武警政治學院科研部政工法規研究中心講師、原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馬克思主義理論科研流動站博士后張浩認為,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武警部隊法治建設需要注意:堅持黨對武警部隊的絕對領導既是最高的政治要求,也是根本的法治要求;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制約部隊戰斗力建設的矛盾問題,建立健全一整套適應現代軍隊建設和任務要求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發揮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把依法治警、從嚴治警建立在高度政治自覺的基礎上,實現法制規范與思想引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把我軍一整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規范化、法制化,把改進作風納入法治軌道,用法規制度固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經驗,使之制度化、系統化、常態化。
(4)打擊恐怖主義是武警部隊的重要任務和常態化行動。原武警政治學院心理戰教研室副教授趙娟認為,以“東伊運”為主的三股勢力是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的主要暴恐勢力,近年涌現出的很多“獨狼”暴恐分子,其實是“東突”“三位一體”攻心策略培養的結果。武警部隊必須運用多種攻心手段配合輔助武力打擊,其手段包括示形威懾、阻其行動,打擊震懾、挫其意志,宣傳攻心、爭奪人心等。目前,雖然各種攻心策略取得了成效,但亟待創新思路、調整突破??傮w上看,反恐是一場爭奪人心的較量,反恐心理戰著眼鏟除滋生暴恐勢力的深層土壤,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單純武力打擊的負面效應。原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藺春來副教授進行了補充,他認為戰爭與反恐不同,戰爭是用武力使對手屈服或直接消滅對手,而反恐背后更多的是政治邏輯和意識形態問題,武警對具體的或突發性的恐怖事件的處置當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武力威懾也有其局限性,若使用不當,很有可能把潛在的恐怖分子變成現實的恐怖分子,因此反恐要從意識形態和政治的高度入手,使恐怖分子消除對國家的敵意,產生對政權的認同。
二戰結束以來,軍隊的功能已不僅僅局限于從事以暴力為特征的各類戰爭活動,而是隨著國內外政治結構的變動不斷進行職能的自我演化,并時常轉變為國防和對外政策的輔助工具,甚至具備各種常態的國際政治功能。十八大報告提出,中國軍隊將一如既往同各國加強軍事合作、增進軍事互信,參與地區和國際安全事務,在國際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積極作用[5]。我軍目前已經或正在拓展更加多元的國際性軍事行動,如反恐、維和、人道救援、軍事嚇阻等。
(1)軍隊職能隨著國家安全的需要和變化而不斷發展。李秋發教授認為,近代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后,國際體系呈現出由少數列強主導和控制的“叢林政治”結構形態,它的最大特點是國際體系權力屬性相對單一,軍事權力成為國家權力構成的決定性因素。20世紀70年代以后,經濟全球化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階段,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主流,國際體系結構正在從傳統的叢林政治體系向多體多元復合網絡化結構轉變,大國關系呈現出競爭與協調、沖突與合作并存的“競合”模式,軍隊作用不再是直接的武力侵略擴張,而是遏制戰爭、威懾對手、塑造國家發展有利戰略態勢,成為國際秩序中規制權的重要戰略支撐。通過對國際形勢發展規律的探索,李秋發教授還提出一個對未來國際關系結構的推斷,即美國超級霸權的必然衰弱,與中美之間的權力轉移和讓渡。但楊英博士認為,在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下談國際權力轉移問題還為時尚早,就初級、中級、高級、超級這4個大國發展階段而言,我國現在最多只能算中級大國,離美國超級大國地位還有不小的差距。
(2)我國海洋安全威脅決定了發展海軍的重要性。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楊震博士指出,國內對于海軍與海上安全的戰略探討主要分成三大種類:第一為無足輕重派,即認為中國在地緣上先天不足,無法發展一支強有力的遠洋海軍,實質上是把海軍的發展排在其他軍種之后;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發展海權是有限度的,只要具備保衛“四海一峽”的能力就可以了,實質上是將海軍當作陸軍、空軍的附屬軍種;第三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國民經濟依賴于海洋運輸,隨著海外利益的不斷增長,中國有必要把地緣重心集中于海洋而非陸地,加快海軍建設,這種觀點現在得到了上層有關方面的認可。楊震博士指出,在作戰能力方面,我國海軍需要加強防空、反艦、反潛、反水雷、兩棲戰和對岸突擊的能力;在裝備結構方面,我國海軍要在探測體系、通信技術和預警技術等領域進行發展;在作戰理念方面,要從原來的海上拒止向奪取并使用制海權的觀念轉變。
(3)軍事力量的海外運用是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職能之一。原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歷史與軍事思想專家顧俊指出,近年來,我軍出色完成了各項海外軍事行動任務,但也暴露出諸多不足,主要有:缺乏大型遠程作戰平臺,戰略投送能力不足;海外用兵體制機制不健全,難以滿足常態化要求;缺乏海外軍事存在,支援保障面臨較大壓力;使命任務不斷拓展,法律保障亟需加強;西方媒體主導輿論,對外宣傳面臨困境,等等。新形勢下,要加強軍事力量海外運用,主要應著力于建立健全海外用兵的體制機制、加緊發展遠程機動作戰能力、加強各種專業力量建設、增強應對輿論媒體的能力等。
(4)維和行動是我國軍事力量海外運用的主要形式。藺春來副教授根據自己在維和部隊的任職經歷,圍繞“維和行動與國家安全”的話題談到,武裝力量本來一直被認為是傳統國家獨占性的最主要的權力,但自從聯合國作為一個超國家的組織開始在國際關系中廣泛使用武力(即“維和行動”)以后,對于“武裝力量的使用、限制和拓展”的相關研究便開始了新的實踐,“國家安全”的概念也演變為更廣義的“綜合安全觀”。他還強調,要注意一種特殊的武裝力量,即雇傭兵和私營的軍事公司,一般情況下雇傭兵不隸屬于任何一個特定的國家,誰給錢就為誰服務,這就是打代理人戰爭。雇傭兵的發展將會對傳統武裝力量帶來什么影響,值得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思考。
戰爭是一種透過暴力方式延伸政治往來的手段。因此,意識形態作為政治譜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樣對武裝力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始終把政治建軍擺在首位,無論謀劃軍隊改革發展,還是指導軍事斗爭實踐,做好武裝力量的意識形態工作始終是一個重要課題。
上海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孫力教授,做了題為“本質的透視:意識形態話語中的武裝力量”的主旨發言。他指出,今天學界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普遍傾向于從上層建筑的范疇去講軍隊、政黨、國家三者的關系,忽視了將分析對象與生產力、經濟基礎相聯系,而這一點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分析邏輯的一個重要基點。因此,他力圖突破僅從上層建筑的角度談武裝力量,著重從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角度對武裝力量進行闡釋。孫力教授指出,軍隊地位是和這個社會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有序性連在一起的,軍隊一定要和這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和時代的生產力相耦合。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在政治上是和高高在上的權威、不受阻礙的行政力量相耦合的,而資產階級帶來的現代化是和資本運作、資源配置連在一起的,資本和市場必然要求自由和民主的社會秩序,必然反壟斷、反專制,這種有序性(也就是韋伯說的“理性”)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要求。因此,絕不是軍隊“應該”怎么樣,而是“必須”怎么樣,武裝力量的邏輯一定要服從資本的邏輯、市場的邏輯和生產力發展的邏輯。資本主義的議會共和制、代議制、政黨制,都體現了權力的分割,不能獨占、不能專制,要形成權力共享來滿足市場的自由競爭和對資源的配置,武裝力量和軍隊也必須服從這樣的安排,他們切斷了政黨和軍隊的直接關聯,通過政黨對國家政權的運作,通過把軍隊整合到國家機制當中來進行權力共享,西方稱其為非黨化。非黨化、非政治化就是意識形態話語,其實背后是資本的邏輯、市場的邏輯、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邏輯。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薛小榮副教授則進一步以蘇共和蘇軍教訓為例,闡釋了意識形態的忠誠教化是否能夠保證政黨和政權的安全問題。從蘇聯歷史上看,單憑意識形態教育并不能完全保證高級將領的忠誠。這其中有3個方面的因素影響:一是體制生態的影響,導致很多人離心離德;二是個人不得志,也致使某些高級將領在政變過程中迅速變節;三是意識形態教育流于形式,受教育者本身就不認可,更不會為之堅守立場?!?·19事變”之后上臺的大多是蘇共中央的高層,也說明這一事件在本質上仍然是借助了各方面不滿情緒而推進的政變。薛小榮博士還澄清了某些學者對“8·19事變”認知上的偏差:第一,蘇聯軍隊的性質問題。從“二月全會”戈爾巴喬夫提出蘇共要從國家所有政治組織、軍事組織中撤出時起,蘇軍就已經從黨的軍隊變成了國家的軍隊。第二,蘇維埃政權的性質問題?!岸氯珪睍r,戈爾巴喬夫在憲法上就修改了國家性質,此時的蘇聯已經不是我們想象的社會主義蘇維埃主義聯盟共和國,而是蘇聯主權共和國聯盟。
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其復雜性也與日俱增,這給新形勢下的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安徽武警總隊吳彬博士就“軍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固化與創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任何一個社會的統治階級從一開始都必須采用一套符合自身價值要求的話語體系,但話語在使用過程中會隨著習慣性作用而發生固化現象。我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話語思維固化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在革命戰爭年代中曾占據著“正統”地位的詞匯,使某些政治工作者習慣于使用這一套話語體系而未與新時代保持跟進,于是大量語匯逐漸被概念化為一個個符號,失去了原本的鮮活性,成為思維進步的桎梏;二是由于西方發達國家掌握著大量話語權,使我軍在制定各種法規、制度時習慣于“參照國際慣例”“外軍作法”和“外軍標準”,如果處理不當,無形中就會使西方意識形態話語滲透進官兵思維觀念中。因此,我軍必須保持警惕意識和清醒頭腦,用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便于官兵理解和接受的話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新軍事革命大潮的涌來,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加快推進軍隊體制機制改革,謀求軍事優勢地位的國際競爭加劇,我國的國防和軍隊改革也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武裝力量與國家安全的關系更為緊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一個統一、獨立、自主的國家的強大軍隊,履行好保衛和戰斗職能,擔負起維護祖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重要任務,始終確保政治合格、軍事過硬。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制度化與現代化相互交織、共同推進,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將以一種制度性的方式呈現,而人民軍隊本身也會成為一個更加專業化與更加重視職能使命的組織。總體來看,此次論壇中既有觀點的碰撞和爭論,也在諸多議題上達成了共識,體現出社會科學工作者對國家發展問題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
[1] 習近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M]//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
[2] 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報,2014-04-16(1).
[3] 李月軍.“黨軍共生”背景下的多重實踐——1927-1934年中共的軍隊政治工作與黨軍關系[J].軍事政治學研究,2013(1):1-27.
[4]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1).
[5]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1).
BuildingGreatWallofGreatRejuvenationofChineseNation——ForumOverviewof“ArmedForcesandNationalSecurity”
TANG Zixiang
(Political Academy,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Realizing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s the greatest dream for Chinese nation, and armed forces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is dream. National securit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political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ideology and many other issu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rmed forces. In the forum of “Armed forc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t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Marxist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method,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people’s army that listen to Party’s command, win the war, and have a fine style of work, and for ensuring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armed forces; national securit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the Party’s absolute leadership over the army
2017-06-09;
2017-09-05.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課題(2012BZZ004).
唐梓翔(1991—),男,博士研究生.
10.16807/j.cnki.12-1372/e.2017.12.014
E162
A
1674-2192(2017)12- 0059- 06
(編輯:張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