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筆者從2013年5月份至今陸續對江蘇省太倉市的江南絲竹團體進行了多次采訪調查,并側重以太倉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學生民樂團”為主要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分析,進而探究該樂團在太倉蓬勃發展的緣由,并對江南絲竹樂的傳承與發展的現實意義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太倉;江南絲竹;青少年;發展狀況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1-0083-02
一、太倉江南絲竹整體概況
江南絲竹起源于明代,是一種流傳于江浙一帶的器樂合奏形式。它的名稱是近代上海民樂界人士根據音樂的地域風格和音樂類型所定。2008年11月,太倉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江南絲竹)之鄉”。太倉地區從官方到民間對于江南絲竹的傳承與保護尤為重視[1]。
目前,太倉有大大小小的絲竹樂團一百多個。其中有太倉市政府組織的樂團——太倉五洋絲竹樂團;地道的農村絲竹樂隊——浮橋鎮東虹絲竹隊;婁東昆曲堂名社,是一支為昆曲伴奏的絲竹樂隊;等等。每個樂團都極具特色,這些樂隊多為老年人自發組成。同時,在太倉的各個中小學內分布著許多青少年民樂團,其中最大的兩個青少年絲竹樂團,分別是太倉市青少年宮的“學生民樂團”和太倉市璜涇鎮文化中心少兒民樂團。由此可見,太倉地區的樂團分布十分廣泛,從中老年到青少年、從中心地區到各個農村都十分活躍。尤其是江南絲竹年輕的演奏團體——以青少年為主力軍的樂團 ,正以一種年輕的生命力狀態呈現,為江南絲竹及其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這對于江南絲竹的傳承意義更為重大[2]。文章選擇太倉市青少年宮的“學生民樂團”作為研究對象,也正是出于此目的,下面是我對該樂團的詳細調查與研究。
二、太倉市青少年宮“學生民樂團”現狀調查與研究
1該樂團成員總體情況
太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學生民樂團”于2006年3月組建成立,樂團成員大部分是小學生。目前,最小的只有五年級,最大的也不過初一。并且,樂團的成員是不斷更新換代的。
該團于2013年采訪時擁有團員28名,今年增減替換至32名,這些團員大都是來自太倉的金茂小學、實驗小學、新區三小和朱棣文小學民樂團中的佼佼者,經過篩選和考核選入。 其中每一位成員,既能獨當一面,進行獨奏,亦能與其他團員相互配合,進行合奏演出。他們中很多人多次參加器樂獨奏的演出和比賽,體現了這支年輕的江南絲竹樂團較高的音樂素養。
2該樂團師資情況
“學生民樂團”聘請了張曉峰先生擔任藝術指導。邀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笛子演奏家陸春齡、古琴演奏家龔一、上海音樂學院王永德教授等專家蒞臨指導。與此同時,也聘請了太倉當地對江南絲竹頗有研究和建樹的,江南絲竹的發起人——高雪峰老師,以及從事政府接待性演出的,著名的“五洋絲竹樂團”的各位老師們,每周定期對“學生民樂團”進行排練與指導。
這些老師大多是“多面手”,不僅精于自己學習的樂器,還熟悉該樂團中所用到的其他各樂器的性能。這對于樂隊的管理與排練,樂器的編排有很大的優勢。
3該樂團排練及平時教學情況
“學生民樂團”成立之初,為了更好地傳承,邀請了張曉峰老師,擔任了該團的藝術指導,并對“學生民樂團”進行了多次排練。后來,高雪峰老師和太倉江南絲竹館的“五洋絲竹樂團”的老師們也加入進來,一起輔導。樂團常規的排練時間是每周一次,每次排練開始之前,老師會幫助一些成員將琴弦調好,在樂團成員剛拿到新曲子的時候,老師會分段排練,找出曲子的重難點單獨多次排練,確保樂團成員都能跟上排練的節奏。
但對于青少年樂手來說,想要更好地融入樂團,精于自己的樂器,不僅要參加每周的排練,也要與教授各自樂器的老師進行一對一的授課教學。一對一的小課教學不同于排練,多是以“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進行。而排練是學生先演奏,老師再進行指導,屬于集體活動,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4樂團演奏曲目、樂譜及風格
“學生民樂團”平常演奏的曲目種類與風格比較多,有江南絲竹、民樂合奏、廣東音樂和民族管弦樂等,但多以江南絲竹的練習為主。樂團的演奏中,有傳統的江南絲竹曲目,比如,《春花秋月》等,它們是太倉傳統的“江南絲竹十大曲”里的兩首曲目,都是由張曉峰老師編配整理的;還有樂團獨立創作的曲目,比如,《手拉手獻愛心》等,由張曉峰等老師們,秉承著“出新不出格”的宗旨集體編創。由“學生民樂團”主要演奏的曲目可以看出,該樂團的演奏風格是以繼承傳統的江南絲竹曲目為主。
該樂團使用的樂譜大都為簡譜,一些新編曲目,是根據作曲家編配的總譜,各個樂器按著各自需要演奏的部分進行演奏來共同完成的器樂合奏。而我們知道,一般的民間絲竹樂班是在即興演奏中逐漸形成固定的樂譜的。所以,與一般民間絲竹樂班相比,“學生民樂團”減少了抒發內心情感或是炫技而產生的即興加花演奏,多了一份專業民族樂團的氣質。
5所用樂器及樂隊編制情況
由于“學生民樂團”排練的曲目類型多樣,所配備的樂器種類也十分豐富。古箏、揚琴、笛子、二胡、琵琶、中阮、大提琴、打擊樂器,等等。可謂吹、拉、彈、打四組基本齊全[3]。
6活動方式及社會影響
“學生民樂團”作為“小燕子藝術團”的主要分團之一,于2007年11月,赴上海錄制樂團首張CD,共錄制曲目8首。 2011年12月,赴吳江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參加了第七屆“長三角”地區民族樂團展演活動,參演樂團中不僅有高等學府的樂團,還有來自于社會、業余、專業的多方樂團,涵蓋了大、中、小學,幼兒園和青少年宮,文化館,街道文化中心以及民族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團體,等等,此次展演“學生民樂團”在眾多樂團中脫穎而出,獲“優秀表演獎”。 2015年12月,時隔四年后的“學生民樂團”再次參加了第十一屆“長三角”地區民族樂團展演活動,并獲得了“最佳新苗獎”等殊榮。
如此種種,可見該團的成立為提高太倉市中小學生民族音樂文化修養、培養器樂演奏型人才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太倉市的學生搭建了對外演出和對外交流的平臺。
三、從“學生民樂團”看其傳承現狀及發展趨勢
1“學生民樂團”目前傳承現狀很好
現如今,在許多傳統音樂逐漸沒落的態勢下,“學生民樂團”對“江南絲竹”的傳承卻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這首先得歸功于太倉市政府部門的重視;其次,歸功于樂團穩定的師資領導;再次,歸功于樂團成員對于江南絲竹的熱愛程度及自覺程度;最后,歸功于家長與社會的認可與支持。
(1)太倉市政府的重視
江南絲竹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太倉市政府和文化部門對“江南絲竹”就尤為重視與關注。為此,太倉市政府出資舉辦了很多有關于江南絲竹的活動、比賽,為“學生民樂團”這樣的絲竹團體提供了許多鍛煉自身的平臺[4]。同時,政府還設立了內容豐富的文化館和大劇院,其中經常會有著名的絲竹團體過來演出交流或者開設講座。這些活動的開展,體現了政府不僅重視對江南絲竹技藝的培訓,還注重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養。另外,“學生民樂團”所邀請到的指導老師們,大多頗有名氣且技藝高超,這都是太倉市政府為更好地培育年輕的絲竹團體而做的工作,并且這些指導老師的薪金都是由太倉市青少年宮支付、政府補貼的。
(2)深厚的歷史底蘊
“學生民樂團”的家長們大都也特別喜歡“江南絲竹”等民樂合奏,他們中有不少人表示自己一直就很喜歡民樂,每次看孩子們排練,都特別享受其中。同時,樂團成員們每次排練也都十分積極活躍,吹拉彈唱間早已身臨其境。其實,這都與太倉“江南絲竹”深厚的歷史底蘊有很大關系。
在明代嘉隆年間,太倉作為六國碼頭十分繁華。當時,經魏良輔改進后的昆曲唱腔“水磨調”,深受太倉當地人的喜愛,張野塘根據昆曲伴奏組建了以弦樂、管樂、古板三種樂器為主的絲竹樂隊,即吳中新樂“弦索”,因此昆曲堂名和絲竹班社在這一時期得以興起。從明代至今,太倉人就浸潤在這片絲竹之鄉之中,這得天獨厚的環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太倉人根植于內心對于“江南絲竹”的喜愛與認同。這說明,一個城市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良好的音樂氛圍,有利于培養出年輕的、生命力旺盛的青少年樂團,從而使這個城市的這一文化遺產不斷代地保護和發展下去。音樂和地區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2對樂團以后發展的期望
現如今,成團10年的“學生民樂團”發展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出眾,在太倉市的青少年樂團中也算是屈指可數的樂團。但在采訪過程中,筆者還是發現了幾個小問題。希望通過共同探討,能對樂團今后的發展有幫助。
首先,“學生民樂團”28人或32人的陣容略顯龐大,卻少了江南絲竹“小而雅”的特征,反而更趨向于民族管弦樂隊的陣容,這樣就缺失了江南絲竹本身的韻味。
其次,“學生民樂團”中很多技藝成熟的成員,為了配合學校緊張的高年級文化課學習,不得不暫時離開樂團,這時樂團會再次招入新的成員,重新對他們進行指導和教學,這對于指導老師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對于這一問題,指導老師表示,他們也很無奈,覺得對于之前培訓的學員的流失感到可惜,但是他們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更替。
最后,“學生民樂團”的演奏缺少了江南絲竹特有的“即興”。 江南絲竹傳統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等手法,意在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表現絲竹中特有的韻味。而這些技法在“學生民樂團”中并沒有太多的體現,依舊是根據民族管弦樂隊的訓練模式進行訓練,非常“學院派”。
結語
太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學生民樂團”,體現著太倉青少年民樂的最高水平。而青少年作為傳承與發展的主力軍,代表著太倉江南絲竹的未來,是太倉江南絲竹持續興盛與發展的不竭動力,所以太倉市政府十分注重對青少年的培養。事實證明,從娃娃抓起的“教育型”傳承,是一個很有遠見的舉措。對于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在現代社會境遇中是一項相互聯系、互為推動的綜合文化建構工程。保護,是它的最終目的;傳承,是它的基本手段;創新,是它的有力保證。
[參 考 文 獻]
[1]楊曦帆.理論探索與中國經驗——跟隨伍國棟教授學習民族音樂學[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2
[2]李建軍.評伍國棟《江南絲竹:樂種文化與樂種形態的綜合研究》[J].歌海,2013
[3]伍國棟.江南絲竹樂隊編制的歷史繼承與創新拓展[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
[4]張悅.引領學生民樂團作品建設和曲目創新[N].中國藝術報,2014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