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于周圍環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往往是隨著動作而進行的,在他們手眼的協調尚未成熟時,動作會有一定的難度,由此而出現的失誤在父母眼里都有可能是破壞行為。如果父母盲目地禁止和訓斥會減少孩子練習的機會,所以這種做法不可取。
破壞是孩子的一大天性。孩子在最初親近世界的時候,對萬物表現得似乎并不那么友好。拿到鐘表,便想知道里面的秘密,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機關;拿到玩具就一心想把它拆開來。
其實,愛搞破壞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雖然他們表現破壞頻率和程度不同,但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好奇心的驅使
孩子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希望去了解,總想通過自己的方式去一探究竟,用自己的雙手去尋找答案。
控制力的局限
孩子由于年齡特性的原因,手眼協調能力沒有發展成熟,所以有些事情也許出發點是好的,但由于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常常會好心辦了壞事,這些事在大人看來就是一種破壞行為。
抗議感的表現
當孩子的一些要求被拒絕或是遭受到挫敗后,他們會用一種破壞東西的方式來表達抗議。可能是被拒絕感到了傷心、失望,所以孩子用這種極端方式來表現不滿。
模仿力的盲目
孩子喜歡模仿,總想著能像爸爸媽媽一樣做很多的事情,一有機會就會上演“模仿秀”,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導致方法錯誤,被認為是一種破壞。
創新力的失誤
孩子出現破壞玩具的行為,有可能是對玩具的玩法感到了厭倦,想開創一種新的玩法,卻很少會考慮到物品的價值所在,也沒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當自己的創新出現失誤后,就破壞了原有的物品。
找樂趣的感覺
孩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缺少考慮和顧忌,只要是他們覺得好玩的、有意思的,就有可能會去做,例如把圖書中彩頁撕下來折飛機、用水彩筆在墻上亂畫……在這個時候,父母要及時地給予制止,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怕忽視的渴望
孩子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也會去做一些破壞事情,故意很淘氣,其實只是孩子孤單寂寞了,需要父母陪伴。
孩子的童心世界其實是單純而美好、充滿求知欲的。父母應珍視孩子的好奇心,容忍和理解孩子的破壞行為,給予孩子一個寬闊的成長空間,孩子的智慧就能在行動中得到盡情的舒展和擴張。因為孩子在破壞了一件物品的時候,也了解了這件物品,得以進入一個未知世界。
要在孩子的慣性破壞中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家長要做到“三勿三多”:
勿威脅 多寬容諒解
對于孩子的這種“慣性破壞”,父母要對其有寬容的心態,因為破壞的過程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思索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和長見識的過程。既不要嚴厲地批評孩子,也千萬不要用威脅性的語言對孩子說“不許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給你買了”“你如果把電動小汽車摔壞了,我絕不輕饒你”這樣警告和威脅的話。因為父母的批評和威脅很可能會扼殺孩子可貴的探索精神。
勿旁觀 多參與引導
在父母發現孩子的破壞行為時,首先要冷靜,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干擾了判斷,然后看看孩子破壞的原因是什么,再決定如何糾正和引導。孩子畢竟還小,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才能和天賦。如果父母可以適時地參與到孩子的“破壞活動”中去,和孩子進行互動,引導、幫助他們一起尋找結果,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把拆開的玩具恢復原樣,這樣就能讓孩子在“破壞”—探究—重建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對于孩子的大腦發育及日后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會有極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出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
勿制止 多鼓勵練習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有意義,有時卻不一定值得鼓勵,也不會因為父母的情緒而中止。孩子對于周圍環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往往是隨著動作而進行的,在他們手眼的協調尚未成熟時,動作會有一定的難度,由此而出現的失誤在父母眼里都有可能是破壞行為。如果父母盲目地禁止和訓斥會減少孩子練習的機會,所以這種做法不可取。只有了解孩子的發展,細心地協助孩子去練習,讓自己的動作日益成熟,才能有效地避免破壞行為的發生,也有助于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溫馨TIPS
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為了不讓孩子進行盲目地破壞,在為孩子挑選玩具時應注意:
一是選擇低結構玩具。當孩子開始具有較強烈的好奇心,動作的協調性增強了,已經有了初步的生活經驗和表現欲時,就要為他選擇一些可隨意改變形狀、色彩鮮艷的低結構的玩具,如積木、插板及可塑性較大的油泥等,讓孩子可以任意地搭建和創造。
二是選擇智力型玩具。變化多端的魔棍、魔塊、小型拼圖等智力玩具,可以讓孩子在操作中獲得滿足,促使他們不斷提高參與智力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是選擇玩具材料。適當地為孩子提供玩具材料,經研究發現,一些能做玩具的材料對有破壞欲的孩子更有益、更合適,如布、紗、紙、泥等自然材料,能給他們更多的探索和創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