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恐怖襲擊和殺害熱潮在世界各地時有報道,沒有人會忽略它們。但是,為什么人們在重大襲擊之后感到過度擔憂,以及可以如何應對?心理學碩士Jana Domrose和活動安全專家Olaf Jastrob從以下角度給出了建議。
感知到的風險和真實存在的風險
人們往往很難實事求是地評估風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遭到襲擊后的時期。由于擔心再次發生劫機事件,許多美國人不再乘坐飛機。相反,他們寧肯花費更多時間駕車前往某地。這個看上去更具安全意識的行為的后果是,2001年10-12月期間,美國死于車禍的人數比前兩年多1000多人。而吸煙也是人們錯誤地評估風險的另一個例子。2013年,有12萬名德國人死于吸煙。盡管如此,有三分之一的德國人仍在吸煙。同時,在那一年并沒有任何德國人死于恐怖襲擊。2016年,死于恐怖襲擊的人數僅為12人。雖然這個數字遠低于死于吸煙的人數,但公眾還是會在恐怖襲擊后盡量避開密集人群和公共場所。
情緒的影響
對恐怖襲擊事件有錯誤的評估,是人們在面對大量在同一時間發生的意外殺害事件的情緒反映。另一方面,如果許多人員死亡事件零散分布在一整年中,這些事件就完全不會激起如此嚴重的恐懼情緒。媒體的關注也在其中起著不小的作用。關于恐怖事件的照片和視頻圖像越多,我們了解到恐怖事件的幾率就越大。因此,在公共活動等類似場景中,我們更傾向于想起災難發生的可能性。

控制的必要性
當我們對某事的控制權越少,就越傾向于過高地估計它帶來的威脅。例如,當我們登上飛機,我們就相當于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別人。對我們來說,恐怖主義等事件帶來的威脅似乎比我們自愿從事的活動帶來的風險更大,比如吸煙太多。這就是在恐怖襲擊后許多人不愿意聚集在公共場所或參加活動的原因——我們不知道什么人可能出現在那里,或者他們的想法可能是什么。
客觀地評估風險
在發生攻擊或災難事件的第二天,我們很難做到客觀地評估風險。與家人和朋友的接觸,以及媒體和普通大眾的反應往往會加劇危險感。強行壓抑這種感覺或是帶著消極的想法去參加一個活動,那也沒有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完全退縮,我們的生活質量將受到損害。如果人們是出于安全考慮不去參加活動,他們事實上就不應該去任何人群密集的地方,包括步行區、百貨公司、超市、餐館、火車站等等。
按照如下的方式看待問題有助于我們客觀地評估風險:無論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完全留在自己的安全區內,我們也永遠不會百分之百安全。如果查看統計數據,人們在家中死亡的風險要比死于恐怖襲擊或飛機失事的風險要大得多。如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許可以更冷靜地應對威脅。另外,在參加活動之前熟悉一般安全知識也會很有幫助。例如,了解場館的緊急出口的位置,以及發生緊急情況時應如何行動等。在此前提下,雖然面臨的風險是一樣的,但做好準備會讓人們感到更安全。
改善安保措施
參加活動的人如果保持警醒,就能為活動的安全性做出貢獻。這包括報告無人看守的包裹,以及防備火災等。寧肯誤按警鈴,也不要置之不理。而活動主辦方可以告知人們在活動現場有安保團隊和醫務人員,讓人們有安全感。告訴人們一旦發生問題可以向誰求助也很有用。但另一方面,過度的安保措施也可能適得其反,導致人們的安全感下降,活動主辦方應該注意把握好二者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