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橋學院,上海 201306)
[摘 要] 通過對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生命觀以及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問卷調查,發現其生命觀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著部分學生生命情感淡漠、生命道德弱化以及生命價值偏離等傾向,如何引導和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擁有積極的生命態度和充滿幸福感的人生成為一個現實性的課題。
[關 鍵 詞] 上海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024-01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數據全部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調查以上海建橋學院、上海杉達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上海海事大學等高校800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收回問卷745份,有效率為93%。問卷主要分為四部分:主要包括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生命情感認知、生命道德、生命價值以及對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調查等。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
(一)關于生命情感認知的調查
生命情感關乎生命認知。在對于“您對生命的體驗與無論何時您能夠做到熱愛并珍惜生命嗎”的交叉制表顯示:生命本體感受是愉悅的個體表示無論何時都能夠做到熱愛和珍惜生命,認為生命本身應該是幸福和快樂的,占到70%。同時,也有大部分學生表示不清楚自己的生命感受,對于生命本體的自主性不強,依生命本體感受隨遇而變化。這部分學生對生命體的認識問題上存在差異,要給予具體的分析。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對生命道德認知的調查
人類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道德的作用,生命教育同樣重視生命道德的理念。在對于“人類是否有權決定動物生死”上,大部分學生表示人類應該善待動物,愛護一切生命;對待人的生命問題上:在“是否認同安樂死”的問卷調查顯示,贊成安樂死并認為人有權利選擇有尊嚴地死去占到72.6%,還有認為人無論何時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離開沒有想到會帶給家人傷痛是自私行為。目前,對于安樂死的爭論說法不一,但是對于絕癥病人的“臨終關懷”已經在部分醫療機構展開,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生命道德認知的爭論。
(三)民辦高校大學生對生命價值認知的調查
“人的生命存在有別于并優越于動物的生命存在之處,根本上在于它賦有意義并追求意義”。對人類而言,生命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在關于生命價值取向的調查中,有40.5%的學生認為為自己而活,生命只有一次。有30%學生認為為父母而活,生命是有限的。同時,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人生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對于生命的價值實現問題,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四)民辦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開展情況
關于“對自身生命觀影響最大的因素”回答中,僅有7.3%的學生選擇是高效的教育和幫助,對于社會形式的影響和家庭教育的幫助占到了的二位;關于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情況顯示:不到10%的高校單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在調查過程中,只有8.2%的大學生表示所在的學校有開展生命教育課程。說明民辦高校生命教育課程在需求與供給上存在斷層和滯后。
三、上海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一)民辦高校缺乏《大學生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
目前,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生命觀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在高校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民辦高校幾乎沒有生命教育課程,與此同時,縱觀上海所有高校,生命教育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課程維度劃分標準不清、內容狹隘化、課程重認知少實踐體驗等。民辦高校應該有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從生命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方面帶領學生尊重生命、欣賞生命、體驗生命、珍惜生命并追尋自身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二)民辦高校少見大學生生命教育滲透式校園文化
高校除了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外,還需要通過滲透式的文化形式推動生命教育的開展。民辦高校缺乏體驗式的校園文化來滲透生命教育意識,通過校園文化讓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幸福,豐富生命體驗,激發對生命的熱愛。同時,民辦高校應積極與養老院、臨終關懷醫院等社會相關單位交流合作,激發大學生的生命情感。通過體驗式的滲透活動在各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感悟生命的情感和真諦,提升生命幸福感體驗。
(三)民辦高校缺少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聯動體系
民辦高校應積極與養老院、臨終關懷醫院、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等社會相關單位交流合作,在激發大學生生命情感的同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通過法制、環保理念的宣傳教育,幫助大學生獲取應變與生存的有效方法,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總之,建立生命異常的聯動體系,將多元化的形式融入大學生生命教育之中,可以推動民辦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德君特菲加爾.海德格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張曙光.生存哲學: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47.
[3]朱春英.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4]李秀梅.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開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48-52.
[5]辛繼湘.論注重生命體驗的教學[J].教育評論,2002(5):6.
①本文系上海市教委優青項目課題“上海民辦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2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潘明蕓(1985—),女,漢族,湖北人,碩士,上海建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