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市教研室,浙江 樂清 325600)
[摘 要] 區域活動是近年來我國幼教課程改革中興起并迅速發展的一種活動形式。試圖通過尋找影響教師區域指導能力的因素,改良觀察記錄表,建立教師的目標意識以及提高教師反思能力三方面來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
[關 鍵 詞] 幼兒園;區域活動;教師指導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058-02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這些年來伴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課程組織形式,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兒童發展為本”。如何讓教師轉角遇到區域的春天,從活動前臺走到后臺,從主觀意識濃厚轉變為尊重幼兒自主意愿,讓教師在區域活動準確把握自己的角色,有效指導,發揮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呢?
一、直面問題——尋找影響教師區域指導能力的因素
雖然教師都能認識到自身在區域活動中指導的重要性,并努力去做好,但因多方面因素影響和束縛了教師的指導行為。
(一)觀察記錄缺乏敏感性和針對性
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游戲的重要價值,都知道要通過觀察來指導游戲,但對為什么觀察、觀察什么、怎樣觀察還是不太清楚,出現了想觀察而不會觀察的現象。另外,還有些教師雖然知道觀察的重要性,也在實踐中嘗試著觀察幼兒的游戲,但不會把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不知道哪些是該記錄的,哪些是不需要記錄的,結果觀察了半天卻沒有任何結果。
(二)區域目標缺乏整體性和主題性
活動區活動以激發幼兒自發探索、自主學習為宗旨,教師力圖通過材料去誘導幼兒的行為,但對于各個活動區創設開展的具體目標不明確,整體觀不強,只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帶有明顯的領域性,孩子的整體發展甚少考慮,跟主題的融合牽強,走形式,以致束縛了教師的觀察與指導方向。
(三)反思習慣缺乏客觀性和綜合性
反思習慣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指導能力,但是很多教師對于自己的指導行為很少反思,她們沒有時間去多想,沒有空閑去細細品味自己的做法,以致幼兒教師往往以一個成人的眼光去看待某個事物,并喜歡讓幼兒“圈”在教師提供的材料中,按照教師既定的方法去操作,以成人的思維去限制和評價幼兒。
二、解決方案——尋找提升教師區域指導能力的策略
(一)記錄表再改良,提高教師的觀察分析能力
細心觀察是了解和理解幼兒的第一步。觀察幼兒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互動的情況,能激發幼兒的思維,引導他們更充分地與材料進行有效互動,更好地與同伴、老師互動,在寬松、自主的游戲中直接獲得感性經驗。可以說,觀察記錄是發展型指導的基礎,為教師的有效指導提供主要依據。
案例:混亂的指導
該案例向我們呈現的是教師指導并不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教師所謂的觀察就是自己一瞬間看到的幼兒行為,然后主觀地認為自己要去解決,并給予指導,并不是真正走近幼兒,了解他們的所需,這樣的指導行為可以說是無效的。可以看出案例中的教師是青年教師,她們對于區域觀察如何去做是霧里看花,模糊迷離。如何讓教師有針對性地去觀察是區域指導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實踐中我們試著創新區域觀察記錄,記錄表分成兩部曲,一部曲“走近你”(觀察幼兒記錄表),二部曲“看清你”(觀察材料記錄表),讓教師通過多方位去觀察,每月一主題,有針對性地去觀察,在區域游戲時,馬上完成這份記錄是不可能,但是有了它,教師知道應該朝哪個方向去觀察,在游戲結束后,教師再繼續完善,更有時間去查資料,去反思自己的行為。一段時間后,青年教師說:“我現在終于知道,區域觀察是怎么回事了,有了這兩寶,玩區角我再也不怕了。”話雖樸實,但也驗證了區域游戲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出分析,才能使教師在指導游戲時從客觀實際出發,提高教育指導的效果。
(二)反思故事會,促進教師的指導行為
區域活動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提高教師在區域指導中的執行力。但教師覺得自身反思能力欠缺,工作壓力大,缺乏具體指導。如何為教師搭建反思互動的平臺,幫助教師學會區域反思,為教師降壓減負,我們的“反思故事會”教研活動悄然生成。
案例:玩轉撲克牌
教師其實心里已經隱約感受到事情的根源所在,只是因為這個“娃娃”實在是她精心準備,容不得別人的一點點褻瀆,以致蒙蔽了她的雙眼。那該如何引導教師反思自己的行為,發現問題的根源呢?“反思故事會”無疑是最好的幫手,陳老師把這個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大家聽,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只要講清場景、演員、一系列事件就可以。組員們以提問的形式呈現,引發教師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案例中的陳老師,組員提出“如果是你,你對‘超級娃娃’會玩幾遍?”“超級娃娃除了這種玩法還有其他玩法嗎?”“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什么”等問題,陳老師面對組員們拋來的問題,逐漸領悟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紛紛表示要求組員們共同解決,于是大家話匣子打開,獻計獻策,最終推出了“玩轉撲克牌”游戲,就是采用生活中最常見的4副1~10的撲克牌,兩人以上游戲,分牌之后,相繼出牌,如果發現合在一起是10,就拍桌子中間的紅心,誰發現早、發現多誰就贏。陳老師把這個游戲帶到區域中,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反思故事會,把反思這么枯燥的事情分解成故事—提問—尋找解決方法三步驟,讓教師與同伴共同詮釋,把一系列事件問題進行思考,幫助教師學會反思的習慣,找到反思的方法,使其提高反思能力,促進教師的指導行為。
(三)建立目標意識,保障教師的指導行為
活動區開展不能脫離教育目標,單純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更加有效地對教師區域游戲目標化設計、組織與指導進行總結和提升,便于教師能夠對基本區域和延伸區域游戲開展情況按照目標線索進行反思和總結,教師開展了主題下活動區域目標化活動方案,提高對區域游戲目標化的理解和實踐。
案例:春天里
為了讓教師對主題下幼兒發展目標的理解和實施更加系統,游戲內容和材料投放更加適宜,在活動前制定主題區域目標方案是很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借助目標方案更具針對、連續地進行觀察,確保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三、行為推敲——教師區域指導能力再思考
(一)構建學習共同體,提高教師指導行為
學習共同體是教師最好的鷹架。幼兒園教師在未掌握理論之前是很難把握自身指導行為的,尤其是新教師更需要外界的幫助來支持自己的指導觀點,而骨干也同樣需要專家的幫助來提高指導水平。然而,在幼兒園中,對教師而言,形成一個真正有效的支持性學習共同體并不同意。這里的“有效”是指共同體能真正對教師成員的經驗和情感給予充分尊重,而教師也真正能從共同體中獲得最大利益。這樣的有效,取決于教師之間的專業合作程度,取決于教師共同體本身的發展程度。“學校的專業共同體擁有的專業文化的成熟度,是教師成長的最大保障。”在幼兒園中,如果新教師、資深教師、專家之間能夠形成這樣的研究者共同體,那么處于共同體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敏銳地發現自己的問題,促進自身的成長。
(二)關注教師行動研究,加強教師指導行為
教師指導行為本質上是教師主體活動,是教師自身觀念、自身素質的體現。對于教師指導行為的提高,最主要的是教師自己的行動研究。教師行動研究就是從自己的教學中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教師的才智在應用中變得更聰明時,他們的角色、知識、專業水平和能力也在直接的應用中變得更加強大。教師把經驗轉變成想法,把想法轉變成反省,再把反省轉變成新的理念和行動。教師必須學會闡釋,解釋工作的過程,而不是等著評價結果。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具體的實施方式,可以通過寫教學日記、案例分析、教師訪談、參與式觀察等,當然這些在運用時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切切實實的工程。
(三)提倡反思多元化,促進教師指導行為
作為實踐工作者,教師自我認識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我們的個人化實踐知識有許多是緘默的、未知的,它又隱含在我們的實踐中,因此弄清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我們試著運用多種手段來加強教師的反思行為,但很多教師還是覺得反思難、反思累,我們可以試著通過多元化的形式促進反思,比如微格反思法,運用錄像,反復播放,觀察自己的行為,直觀、形象的展示比自己的回想更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則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同伴互助的反思,即教師在進行反思時,通過同伴互相啟發,相互交流,幫助個體進行自我反思,從而促使教師逐步形成反思意識、反思習慣,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使其逐步從他律期過渡到內化期及初步的自律期。
走過那一個拐角就是春天,盛開起那一朵朵無比燦爛的區域之花,但幼兒區域活動的創設和指導是一項不斷創新的工作,要想使幼兒區域活動更富有個性化,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我們幼兒教師還需要不斷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地提高自己在幼兒區域活動中的指導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則民.幼兒園活動區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幼兒教育,2012(10).
[2]林佩芬.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實踐與研究[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