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20)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動,高校英語教學也要不斷改革。在當代,網絡技術發展迅速,為高校英語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高校英語寫作在高校教學中非常重要,要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高校英語寫作教學,促進英語寫作的創新和發展。首先對高校英語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探索在網絡信息技術下如何做好高校英語寫作教學,促進英語寫作教學的更好發展。
[關 鍵 詞] 高校;網絡信息技術;英語寫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069-01
英語寫作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成為人們交際最重要的一個工具。因此,在高校教學中,教師應該特別重視英語寫作教學。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高校英語寫作提供了優越條件,成為高校英語寫作教學的助力。
一、高校英語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英語寫作教學不夠重視
在高校中,英語課程設置一般是把閱讀和寫作綜合起來。但在進行課程安排的時候,寫作和閱讀的教學安排相差非常懸殊,有些教師甚至完全放棄了英語寫作教學,對英語教學不夠重視,覺得英語寫作不重要,低估英語寫作的重要性。
(二)教學模式落后
高校英語寫作的教學模式非常落后。一般都是進行專題講座,或采取填鴨式教學,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老師占據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呆板,教師對句型和句式進行講解,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會靈活運用,只按照教師所教的思路和模式進行寫作,沒有進行創新。
(三)對英語寫作缺乏系統指導
在英語寫作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對寫作進行籠統的教授,不做系統的講解。因此學生對寫作僅僅是知其表皮,吃不透其
內涵。
(四)師資力量薄弱
在很多的高校中,學生多,老師少。很多老師忙于備課和上課,只注重學生單方面的反饋,而忽略學生的寫作過程。
二、網絡信息技術下如何做好高校英語寫作教學
(一)對師生角色重新定位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這對高校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師和學生也要進行重新定位。老師一方面要關注語言教學進行,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所以,老師要改變統治課堂的地位,要讓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揮,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思考。
(二)把計算機網絡技術運用到高校英語寫作教學中
1.營造真實學習環境
在現代網絡信息化下,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比如,聲音、圖片、電影等,這對寫作教學是一種豐富和發展,對寫作教學過程也是很好的優化。另外,多媒體教學靈活性和生動性非常強,這樣就提高了英語寫作教學的多樣化,使學習環境更加真實。微視頻對營造真實的環境非常重要,可以把英語環境錄成小視頻,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真實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
2.學生進行自我展示
在學習中,每個學生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還要學會分享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和他人、社會和環境等互相作用,構建知識。比如,在學習完某單元內容以后,老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團隊,每個團隊負責不同的主題。每個團隊可以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并制成PPT,這樣就能夠培養學生自我查找資源的能力,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的英語寫作水平。
(三)網絡技術運用到高校英語寫作反饋中
在傳統的教學中,一般都是對最終的結果進反饋。因為老師的任務非常繁重,不能對所有學生的作文進行反饋。隨著現代網絡的不斷發展,開辟了英語寫作反饋的很多途徑。比如,“批改網”就是運用網絡技術,學生先進行注冊,注冊之后提交老師所留的作業,老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反饋,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
評論。
在Word軟件中,有自動的錯誤反饋,如果學生的拼寫和語法出現錯誤,系統就會自動進行反饋。通過QQ聊天或者郵箱也能夠進行彼此之間的反饋。通過不同形式的反饋,老師可以對學生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學生也可以彼此交流寫作心得,讓他們在交流中互相促進。
(四)網絡技術運用到高校英語寫作中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老師可以把寫作方法或者技巧發布到網絡平臺上,學生就可以通過網絡自主進行學習。另外,老師可以把優秀的作文上傳至網絡,這樣學生就可以欣賞到優美的文章,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努力寫好作文,這對他們努力學好知識也起到了激勵作用。隨身課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可以利用分散的時間進行學習,隨時隨地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把閑置的時間都利用起來。
總之,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對高校英語寫作教學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老師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拓展教學方法,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英語教學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為學生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尹振宇.網絡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整合研究[J].銅仁學院學報,2011,13(1):110-112.
[2]顏李萍.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培養探討:基于手機移動網絡與句酷批改網[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