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最重要的儲備人才,具備活躍的思維,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對新媒體的接受程度和應用程度都相對較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科學技術也不斷進入了我國的教育實踐課堂,特別是對于大學生而言,使用新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而且更容易讓教師和學生產生互動,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以微信為例,通過分析新媒體出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影響,從而提出如何運用微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 鍵 詞] 微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076-0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逐漸被運用于我國的教學課堂中,特別是在大學生的教學實踐中,使用新媒體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和學生搭建一定的溝通橋梁,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課程的整體發展。其中,微信是當下大學生運用最廣的社交媒體,也是學生吸收新鮮事物,獲取新的思想知識的重要載體。新媒體技術在為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便利性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不能按照傳統的方式,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心理訴求和性格特征,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手段來獲得學生思想上的認同感,從而使學生對教師所講述的知識內容產生代入感,明辨是非,樹立良好的心理品質。本文通過分析微信社交媒體的出現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的影響,探討如何利用微信技術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微信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相對于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信對于大學思想政治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拓寬了學生的接觸面、使學生思維活躍、獲取信息更加快速。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直接挑戰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漸深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其中傳播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直接挑戰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微信能夠豐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相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的特點,微信可以為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實踐提供最新的素材,真正讓學生可以將理論和社會實際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微信在豐富大學生生活的同時,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開創了信息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二、微信影響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策略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學會使用微信這種新媒體技術
在新媒體的形式下,要想有效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要求相關的工作者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觀念,積極引進新媒體技術和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認識到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好處,學會使用微信的功能,并可以和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形成一定的交流,樹立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這樣不僅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思想距離,而且有助于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思想政治學習,愿意傾聽相關教育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加強管理,正確引導校園輿論方向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信息和輿論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且不受限制,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這在無形中對學校進行輿論的控制增加了難度,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比如利用微信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微信群的建立,讓學生進行開放型的思想表達,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重新開辟教師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新領地。
(三)提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教學形勢下,學校要定期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和業務交流,從而使得他們能夠了解微信的相關知識,包括使用特點、優勢和使用方法,能夠在課堂實踐中準確應對微信這種社交媒體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另外,提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養,有利于他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實踐,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地和學生進行互動,整體提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形勢下,要想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學會使用以微信為代表的多媒體軟件及技術,注重加強和引導校內輿論,為學生創設健康的輿論環境,不斷提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質,更好地促進微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利用,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谷偉剛.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5):107-108.
[2]李根珍.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科教導刊(下旬),2016(6):51-52.
[3]杜宇洋.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分析[J].現代交際,2016(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