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職業中專學校,福建 三明 365100)
[摘 要] 語文作為中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隨著近年來中高考的改革,語文科目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初中階段發揮著銜接小學與高中的重要作用,這使語文學習也具有過渡特征,并且形象性和抽象性兼而有之。因此,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建設高效課堂,就成為語文教師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關 鍵 詞] 語文課堂;生活實際;情感共鳴;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10-01
一、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價值
與小學相比,初中開設科目明顯增多,學生的課業壓力明顯加大。鑒于這種情形,建設高效課堂成為各科教師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而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又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促進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就更成為廣大初中教師教學策略調整的重中之重。
二、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闡述
那么,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課堂教學策略的調整呢?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進行闡述。
(一)結合學生特點,從情感角度引導高效課堂
身為語文教師具有得天獨厚的情感引導優勢,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憑借自身的語言敏感度關注學生的言行,促進學生的情感生成。課下與學生多溝通交流,分析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以此來激發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當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語文課堂中時,課堂效率必然會提高。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學生其內驅力往往與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不妨在教學過程中從情感角度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想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教師就需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情境,讓學生與課本內容產生情感共鳴。當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上升到情感共鳴階段時,課堂氣氛也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原著作品。例如,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七課朱自清的《背影》,本課是朱自清先生紀念父親的一篇佳作。提高課堂效率,語文教師不應當僅僅關注文章中的生字詞,或者結構等方面,而應該更注重文章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傳達。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本人對父親的感情變化,結合自身經歷,讓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情感投入也會增加,課堂效率也會提高。
(二)更新教學理念,從課堂翻轉入手形成高效課堂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教師應當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創新授課方式,或者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而提高課堂效率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嘗試新的的教學模式,例如對于一些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適當采取“翻轉課堂”的模式。讓學生當小老師授課是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將“授之以魚”的方式變為“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比單純地教給他們知識更有價值。當然,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初中生的實際情況,“翻轉課堂”的頻率不要太高,學生講課的內容也應當經過選擇,在學生的準備過程中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點。在翻轉課堂后,學生對語文課會更加重視,平時的學習也會更加用心。經過自己的備課上課,學生也更能夠理解教師上課的不容易,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生活角度探索高效課堂
文學作品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將語文課本中的文章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幫助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為例,第十二課是吳冠中先生的《橋之美》。在講本課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布置一個作業,對于南方的一些地區,可以讓學生去“尋訪身邊的橋”,讓學生直接感受橋之美。對于北方地區來說,由于地理環境不太允許,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關于橋的網絡鏈接。讓學生在網上了解橋的知識,觀看各式橋的圖片,然后以觀后感的形式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關于橋的疑問,帶著自己的興趣和問題進入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和效率都有較大的提高。學完課本后,教師在課后作業布置環節中依然要緊扣主題,讓學生寫下自己對橋之美的認識和觀點,甚至可以讓學生設計自己的橋并闡釋自己設計的橋美在何處。只有當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時,學生才不會覺得課本只是課本,沒有實際意義。課本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拉近了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效率自然會有所提高。提高課堂效率不應只在課堂教學下工夫,更應該從連接課堂內外著手探索。如教師在學解周敦頤的《愛蓮說》時,可以帶學生上一節生動的戶外課,帶領學生去觀賞自然中的花之美。著重觀察一下文中提到的三種花:蓮花、蘭花和牡丹,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三者之間的區別。
三、總結
建設初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論是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結合學生生活,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創新教學模式,還是設計實踐活動走出課堂,都需要語文教師付出極大的心血。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教師的付出也將體現在教學效
果中。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
[2]李遐.漢語閱讀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J].昌吉師專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