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 人力資本在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向上流動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而人力資本的提升離不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發展。從人力資本視角分析,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存在著層次低和保障低等困境,需要從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主動性、提供新生代農民工向上流動的新方向、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實現自我價值等方面加以破解。
[關 鍵 詞] 人力資本;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向上流動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48-01
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已經進入由速度向質量型轉變的深度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人的城鎮化,換而言之就是推進農村人口轉移,推動農民工市民化。人力資本是實現向上流動的主要因素,而教育是實現人力資本發展的最主要途徑。本文將著眼于人力資本視角,分析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改革困境,探尋新生代農民工向上流動的新前景。
一、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人力資本與職業教育
人力資本,指的是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在未來特定經濟活動中給有關經濟行為主體帶來剩余價值或利潤收益。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人的城鎮化,其中關鍵的一點是推動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實現市民化。在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諸多影響因素中,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是最為重要的要素。
舒爾茨認為應把教育視為對人的投資,即知識、技能、智力、體力(健康狀況)價值的總和,并指出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農民工受教育年限與其收入水平成正相關,而其中作用最為明顯的人力資本變量是教育,農民工受教育時間越長,收入水平越高。因此,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是提升人力資本的重要方法,是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根本途徑。
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向上流動現實困境
(一)職業教育層次低:停留在初級技能培訓階段
政府主導型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是目前我國開展最為廣泛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式。近年來,以政府主導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主要以轉移農村勞動力為目標,圍繞本地產業轉型展開,來扶持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但當前大多數職業教育培訓仍停留在中下水平和較窄的專業,主要以短期培訓和泛泛的知識教育為主,與當前處于產業轉型期的深化發展存在較大差距。為迎合產業轉型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沿海發達地區已經開始從基礎培訓走向中高級技能培訓,但往往都是以技能本身為導向,缺乏對農民工個體發展的長遠目光。新生代農民工向上流動通道不明晰,尚未將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納入終身教育體系中。
(二)職業教育保障低:缺乏有效的支持機制
其一,政策細則落實不明確。2004年來,我國政府已實施了一系列職業培訓計劃,包括“陽光工程”“春潮行動”“雨露計劃”和“星火計劃”等眾多項目,來提高農民工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但對于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的主客體、內容、評價體系和培訓職責劃分等方面未作明確規定,培訓政策建議框架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使之變成空喊口號,無法切實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其二,激勵機制不到位。從政府推行力度最廣的陽光工程來看,中央財政人均補助標準2007年僅為254元,除直接補貼較低之外,也未形成具體的鼓勵企業進行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的激勵政策。相比較而言,澳大利亞政府在僅三個月內給予“新學徒”每人1500澳元到4850澳元不等的獎勵來鼓勵企業招收學徒。我國中央財政用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看似較多,但受阻于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基數使人均享受的政府補貼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三、新生代農民工向上流動困境破解新思路
(一)積極引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主動性
從教育的最終目的出發,新生代農民工還是要以人為本,實現自我教育。新生代農民工要提高主動性,結合自身情況確定職業發展目標,按照目標制訂可行性的計劃,將總目標分解成各個小目標,以小見大來確保總體目標的實現。與此同時,重視專業技術的學習,扎實實踐經驗,積極參加職業教育的各類線上線下學習活動,提高自身專業技能與知識素養。
(二)網絡互通,提供新生代農民工向上流動的新方向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熟悉互聯網操作,因此,教育培訓大可借助這一特點建立“網絡遠程教學”模式,進行全方位的資源共享。這種隨時可以進行的“在線教育”以移動互聯設備為依托,充分考慮了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和接受教育雙重發展的需要,不約束時間、地點、內容。隨著在線教育領域的不斷細致分化,擁有可供選擇的個性化學習場景以及互聯網突出的科技性、便捷性、溝通性等功能性優勢突出,促使其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新導向。政府、學校、企業以及社會培訓機構可以利用在線平臺形成一系列的網絡化課程來滿足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不同需求。
(三)樹立健康的職業觀,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實現自我價值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終歸宿,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共同追求。從教育的最終目的出發,新生代農民工不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在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社會結構的加速轉變中樹立個人的更高要求,在時代浪潮中立足,主動接受職業教育,促進個體的向上流動,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范先佐.教育經濟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美]舒爾茨(Schultz,T.W.).人力資本投資[M].蔣斌,張蘅,譯.商務印書館,1990.
[3]姜大源,王澤榮,吳全全,等.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林怡臻(1991—),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