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技師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摘 要] 德育教學在整個入校求學階段都是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從小學到大學,德育教學相伴始終。在現階段,中職德育課程給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德育教學為基本的出發點,不斷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關 鍵 詞] 中職院校;德育教學;有效學習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49-01
一、中職德育課程出現的問題
(一)學校重視不夠
中職院校作為培養學生特定技能的學校,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是中職院校卻不太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更不用說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德育。學校的重視度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德育狀況和學習情況。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改進思想品德教育狀況,必須加大學校的重視力度。
(二)中職生家庭社會公德、人倫道德缺失
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實踐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和共同努力,并在實踐過程中共同遵守。而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缺乏應有的家庭和社會公德,大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養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并延續到中職的學習生活中。在學習中不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在生活中不能與學生友好相處,更缺乏基本的人倫道德。所以,針對此種狀況,對中職學生進行德育很有必要。
二、如何上好德育課程
(一)以學生興趣為德育出發點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在課堂中設置一些新型的教學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例如,在講中職德育《增強法制觀念》的時候,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播放一個法制頻道的具體案例,來吸引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課本知識的學習,學習本課中的重點和難點,即“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中的基本知識,從而指導學生樹立基本的法制觀念,在實際生活中學會遵守基本的法律,做守法的公民,完成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把握,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理解。
(二)注重德育的實用效果
在中職教育階段,教師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要針對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就業需求,給學生進行更加實用的德育,關注教學的“實用性”,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先,教師在設計德育教案的過程中,要盡量降低教案的難度,針對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配合新型的技術和工藝特點,同時結合企業對人才的實際要求,給學生進行實際的講解,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堅信德育課程的益處。其次,教師在德育課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上講臺去展示自己的才華,定期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專題演講,提升學生的口才和膽量。不能單純以卷面的成績去判定學生的學習水平,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水平。另外,教師在教案設計過程中,應多結合中職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給學生進行指導,為學生的成才就業提供便利。
(三)觸動學生心靈,引起共鳴
中職德育課程的教師在設計德育教案的過程中,要引起學生的共鳴。首先,教師把德育教學的案例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把課本上“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實踐,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從而引起學生共鳴,促進共同進步;其次,教師在教案的設計中,要根據中職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給學生提出切合實際的教學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真正對學生的心靈進行抨擊,使學生切實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對自己以往的學習生活進行必要的反思。另外,在德育教學過程中,要堅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針對一些細節問題,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聆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并通過設置一些教學情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能力,觸動學生的心靈,從而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
(四)提升教師素質
在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要提升德育教師的專業素養,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學校要經常組織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指導教師不斷追求創新,不斷激發自己的創新思維,從而把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學手段運用在實際的德育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激發學生的德育思維和專業素養,從而促進有效教學;其次,教師在設計德育教案的過程中,要多采用新型的現代化的教案模式,給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從簡單的問題出發逐漸過渡到比較難的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刻思考和有效理解,順利地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中職德育課程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創新德育教學模式,針對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職業需求,給學生進行實際性的指導,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正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育[J].科教文匯,2015(6).
[2]蔣道菊.淺論種子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