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媒體傳播系,廣東 東莞 523000)
[摘 要] 隨著自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從而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必須充分認識自媒體的價值,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加強渠道建設,積極利用自媒體的資源平臺,加強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拓展教育途徑,以提高其育人的有效性。
[關 鍵 詞] 自媒體;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54-02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目前,QQ、微信、微博、MSN等自媒體已高度普及,自媒體時代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因此,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主動搶占自媒體這一新的傳播陣地,掌握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使之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一、自媒體給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帶來的挑戰
(一)自媒體多元化的特點增加了輔導員思政工作的難度
大學生作為自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正日益改變。自媒體的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和多樣性,甚至充斥著具有蠱惑性的不良信息,對于性格正在形成階段的大學生而言,其認知和視野都有限,并不容易辨別、區分這些信息。在這種情況下,自媒體時代將會給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價值觀念帶來強烈的碰撞與沖擊。若不能加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部分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念很容易迷失,政治信仰淡化,甚至影響其身心成長。社會應加大力度規范自媒體的使用行為,同時高校教育應加強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確立健康的人格和倫理道德。
(二)自媒體交互性的特點弱化輔導員思政工作的主渠道
功能
以往課堂教學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將信息傳遞給學生,教師作為傳播的主體,控制著信息傳播的主導權,課堂作為學生獲取重要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教師對于學生具有高度的權威。而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高校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信息壟斷,任何人都是麥克風,都有自己的話語權,不僅可以隨時發布信息,還可以參與到各類重大時事和評論當中。傳統的“一言堂”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不僅不易被學生接受,甚至還可能使之產生逆反心理,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三)自媒體信息化的特點降低輔導員的信息主導地位
自媒體時代下,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隨時隨地了解社會資訊,選擇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實現與輔導員老師同步掌握信息,使輔導員失去了話語來源的知識優先權。微信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使大學生所面對的知識權威不再只是學校和老師,他們通過微信公眾號也可以關注社會熱點及學術前沿,可以直接獲取各界精英的知識共享,思想也被多元化的思潮所浸染。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增強了,他們不再迷信教育者的說教,而是通過與教育者的平等對話表達自己的意志。自媒體時代意味著大學生有可能先于教育者獲取更全面的信息,高校輔導員因喪失了以往的信息優勢、技術優勢而導致其信息主導者的地位全面降低。
二、自媒體給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帶來的機遇
(一)自媒體提供了新的有效載體,擴張了輔導員思政工作的合力
自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平臺,其交互性和新穎性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其優勢是資源豐富、傳輸便捷,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例如,自媒體如微信中群聊、文件共享、訂閱公眾號、朋友圈等,師生通過這一新式交流平臺可以完成傳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和日常交流的工作,既能及時傳遞信息,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又可以實現無障礙交流,形成良好互動。這不僅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交流模式,改善了主客體間的關系,又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廣泛參與性,使輔導員的思政工作合力影響得以擴張。
(二)自媒體提供了更輕松的互動平臺,提升了輔導員思政工作的張力
自媒體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交流的隱秘性和針對性,大學生通常愿意在微信上開展各種活動,諸如交際、閱讀、體悟、發泄等,但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區,輔導員可以向他們發送特定的教育信息,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答疑,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自媒體并不是單一的自我表達,而是使信息生產者與受眾平等對話,提高參與者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自媒體時代的高校輔導員必須有自己的“媒體”,通過微信、微博、博客闡述個人經歷及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同時使用語音信息、表情信息、圖片信息等新型話語方式,傳遞更立體、更鮮活、更真切的信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自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提升媒介素養,增強教育時代性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想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首先需要了解這一新的媒介屬性、時代特點和信息傳播的規律,要通過學習和培訓不斷提升自己駕馭新媒體技術的能力,并將其熟練運用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在日常事務管理中,輔導員可以利用QQ、微信文件傳達、信息公布、重要通告及緊急事件處理的工作等,既能使信息準確及時地傳遞給學生,又能節約各方用于開會的時間。其次,輔導員要密切關注網絡文化發展動態,時刻關注時事熱點,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及時了解學生困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針對性、趣味性和互動性。最后,輔導員要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鑒于以微信平臺為代表的新媒介的迅速推廣和應用,每個人都成了信息的傳播者,都會對信息輻射范圍內的其他人帶來或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因此,輔導員不只要做信息的發布者,傳播正能量。針對網絡謠言泛濫的情形,輔導員也應該充當好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守門人”。
(二)尊重個性化發展,提高教育針對性
在自媒體時代下,每個個體都能成為話語的主體,他們鮮明的性格和個性特征使他們在各自的朋友圈內占據獨特的位置。同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講每個大學生因其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或兒時經歷等因素的不同,都或多或少地有著區別于其他個體的特點。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要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必須加大對自媒體信息平臺的監管,密切關注QQ、微博、微信等大學生真實地表達自我的虛擬平臺,善于觀察每個學生的家庭、心理、人際關系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因材施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的真切關系,心悅誠服地認可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建立自媒體平臺,增加教育實效性
自媒體憑借受眾面廣,時效性強的特點,成為眾多高校選擇宣傳的載體。例如,我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包括“微校園”“微服務”“微社區”,該微信公眾賬號所發布的內容幾乎覆蓋了全院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校園資訊、學生服務等。作為輔導員,應與高校官方自媒體協同發揮作用,應密切關注微信文化的發展動態并據此更新話語講授方式,主動把握教育的“微時機”,搭建教育“微平臺”和構建教育“微講堂”等,把講臺搬進微信,打造自媒體的溝通與交流渠道。例如,本人所在院系的微信公眾號善于定期發布貼近學生實際的各類文章,及時更新院系的活動動態,發起線上活動如“想對老師說的話”,每期幾個老師的師生寄語,深受學生喜愛與好評。
(四)整合溝通途徑,實現線上、線下的聯動教育
傳統的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開班會、個別談心等面對面的線下方式進行傳遞,而QQ、微信等自媒體的出現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新平臺,使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了時空界限,可以隨時面對面地開展群體教育和個體教育,為新時期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機遇。但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教育,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統一的,線下教育是線上教育的基礎,而線上教育是線下教育的延伸和補充。例如,筆者在新生入學教育時,采取了體驗式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基本目標分解為六大模塊:(1)專業認知;(2)入館教育;(3)挫折教育;(4)人際關系教育;(5)安全意識培養;(6)熟悉校園環境。體驗式新生入學教育的基本過程為以下三個環節:(1)學生分組親身體驗;
(2)小組老師引導分享;(3)學生思考總結。使新生在直接體驗中得出相應的結論,對于彌補學生理性認知疲憊,提高認知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通過體驗式學習,增強自我發展意識。因此,高校輔導員應抓住機遇主動適應并改變,整合溝通方式,與學生建立起廣泛、有效的溝通,實現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有機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靈活、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張美玲,羅憶.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特點和優勢分析[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4(1):45-49.
[2]陳汝東.傳播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07:315.
[3]王鵬,陳岸濤.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文獻研究及啟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