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摘 要] 教育作為未來互聯網行業最關注的領域,“互聯網+教育”將成為教育變革的一個新的契機,一場互聯網支撐下的教育信息化顛覆性變革正在悄然發生。就“互聯網+”教育打造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新途徑進行研究。
[關 鍵 詞] “互聯網+”;高職院校;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82-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各種新興信息技術不斷地融入課堂,如慕課、微課、百度傳課、白板、iPad、翻轉課堂、學習空間等等,使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課堂也確實出現了一定的“翻轉”。
一、“互聯網+”課程教學將顛覆傳統的教學
“互聯網+”課程教學意味著什么?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理解:(1)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思維設計課程教學。實現教學時空的開放、教學目標多維多階化、學生本位化、教學資源豐富與共享化、教學方式多樣化、評價多元化、教學個性化。(2)利用互聯網設備和技術發展和創新教學,實現教學的在線化、數據化和智慧化。(3)“+”的實現模式是混合?;旌希˙lended)是結合后產生更好的效果的意思,發揮1+1>2的效果,而不是簡單的相加?!盎ヂ摼W+”課程教學有別于一般的信息化教學,它將顛覆傳統的課程教學。
二、“互聯網+”課程教學變革的現實基礎:BYOD
BYOD是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縮寫,通常翻譯為“自帶設備”,是指人們在學習和工作環境中使用自己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的做法。學校情境中的BYOD行動實際是為教學提供一個教育場景模型,學生自帶設備進入學校,并用這些自帶設備參與課程學習。著名的《地平線報告》在其2014年基礎教育版、2015年基礎教育版及2015年高等教育版都提出,學生自帶設備進課堂是新興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大趨勢。
三、“互聯網+”時代的課程教學模式
“互聯網+”課程教學模式既要發揮新型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優勢,又要體現時間與空間、教與學、人際互動等基本要素的優化設計。
(一)“互聯網+”形態下課程教學模式原型: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將傳統的“課內傳授知識—課外練習內化”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在課前進行知識的自主學習,課中通過活動實現面對面的深度互動學習。在具體的實踐模式上,根據學科特點和知識屬性,形成了多種操作流程。
(二)“互聯網+”課程的教學模式——“三段三階”式翻轉
教學
在借鑒翻轉課堂的基礎上,筆者提出BYOD支持下的“三段三階”式翻轉教學?!叭稳A”式翻轉教學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相應進行基礎性、深加工和拓展性三個階層的學習。
1.課前準備性學習階段。學習者在學習指南的導引下,進行微視頻學習并完成相應的針對性練習。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可在線與學伴、教師進行交流互助,無法解答的疑難可通過平臺反饋給教師。這些為教師制定課堂教學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課中深度學習階段。學習者帶著課前學習的知識技能進入學習情境。如果是問題情境,通過分組進行問題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是虛擬項目情境,根據項目大小決定是自主探究還是協作探究。不管處在哪一種學習情境,都需要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尋求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最終達到有意義的建構。
3.課后拓展性學習。課后拓展性學習屬于自發性學習,是有興趣或有需要的學生進入的一種自覺學習狀態。學習者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拓展性探索,鼓勵學習者將自己的探索經歷和體驗進行記錄和分享,如撰寫博客、制作數字故事等。
(三)BYOD支持下的“三段三階”式翻轉教學特點
1.通過逐段逐階的學習,把學習從淺表逐步引向深入,實現了教學目標、時序、活動的協調一致。翻轉課堂教學流程的逆序創新帶來知識傳授的提前與知識內化的變化,其實踐本質是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聚焦問題解決、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叭稳A”式翻轉教學通過在時空維度的分段,實現了學習深度層階上的由淺入深。
2.混合式教學的新發展?;旌鲜浇虒W形式上是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混合,但其更深層次是優化選擇和組合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BYOD支持下的“三段三階”式翻轉教學具有明顯的混合式教學的特征,并有了新發展。主要體現在:教學時空上,課內與課外教學的合理分工、無縫對接;學習模式上,根據不同的知識特性和目標要求,綜合應用傳授式學習、自主式學習和自發性學習;教學目標上,分段分階逐步實現;教學形式上:傳統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相結合;師生角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
“互聯網+”雖然作為國家戰略在各行各業推進發展,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相當的成功,但“互聯網+”教育、課程教學還處于初探階段,理論論述和實踐經驗都比較匱乏。
參考文獻:
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