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聾啞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 如何讓聾校的音樂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們的課堂是我們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在信息技術普及的今天,通過互動反饋技術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互動反饋技術有助于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助于培養團結互助的集體觀念。互動反饋技術的運用是現代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產物,作為新時代的特教教師更應該不斷嘗試新的事物,為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學習,只有不斷在嘗試和學習中才能夠不斷的進步,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出新一代的有能力的學生。
[關 鍵 詞] 互動反饋技術;聾校音樂生本新課堂;掌握情況;拉近距離;團結互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054-02
生本課堂是幸福教育的主陣地,體現的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聾校的音樂課堂更應該是以生為本的、活躍的、快樂的課堂。如何讓聾校的音樂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們的課堂是我們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和普及的今天,通過互動反饋技術的運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互動反饋技術這一概念很早就已經被提出了,在一線教學的實踐中被不斷地加以補充和完善。它主要表現為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網絡平臺、移動設備和一些相關的軟件配備,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在運用互動反饋技術的過程中,使課堂的效果得到很好的提高。
一、互動反饋技術有助于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聽障兒童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如何,存在哪些學習的薄弱點,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希望及時得到反饋的內容。只有及時地掌握了聽障兒童的學習情況才能夠及時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往往只有等到第二天的作業中才能夠得到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得到及時反饋從而達不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而運用互動反饋技術,利用移動設備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學習系統完成學習任務然后反饋到系統中,能夠使教師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學習效果的統計數據,并對教學的進度和方法即時進行調整,從而達成教學目標。例如,在準備訓練的過程中,運用互動反饋技術可以了解到學生對C大調音階中各音的認識掌握程度。讓每位學生利用移動設備進入互動反饋系統完成對五個音符的識譜練習,反饋的結果如下:全班10人,其中全對的5人占50%;答對4個的3人占30%,答對3個的2人占20%。通過這個反饋結果可以了解到學生對C大調音階上各音的掌握情況大部分較理想,個別掌握較弱的學生則安排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忙輔導,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加大對這部分學生的關注,為后面樂曲的吹奏打下基礎。
二、互動反饋技術有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傳統的音樂課堂一味地停留在教師一句一句地教,學生一句一句地跟,課堂的形式相對單調,總是教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少。聾校的音樂課堂是屬于孩子們的,教師應該融入學生中間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成為他們的一分子。互動反饋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原本老式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讓學生可以帶著預留的問題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中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通過觀看微課視頻等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加入其中,與他們一起探討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發揮學習主體的地位并享受學習的過程。例如,在“會伸縮的手指和三個‘魔法師’”一課的學習中,對于升、降和還原記號的運用,就需要學生先利用互動反饋系統中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在利用網站進行學習的同時,教師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分析研究三種記號的性質及區別,然后進入練習系統對三種記號的運用進行練習,統計出學生的掌握情況。在對學生的掌握情況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開展分組競賽的活動。在互動中師生同樂,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不再是只停留在講臺之上,而是走下講臺融入學生,真正實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互動反饋技術有助于培養團結互助的集體觀念
聾校的音樂課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它與普校的音樂課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對樂器口風琴的學習,并利用這一樂器的特殊發聲原理,讓聽障兒童的呼吸系統和發聲系統得到一定的鍛煉;同時利用口風琴發出的樂音刺激他們的聽覺神經,讓他們養成“聆聽”的習慣。在普校的音樂課堂中對于樂曲的演唱或是演奏的效果如何,健聽的孩子可以通過他們健全的聽力進行分辨,而聽障兒童由于聽力受限使他們無法像健聽孩子那樣通過聽辨直接來感知演奏的對與錯,這時就需要通過視覺的補償來幫助他們進行分辨。一個聽障兒童在吹奏的時候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圍上去通過看來分辨吹奏的對錯的話,那么勢必引起課堂的混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分組運用互動反饋技術中的移動設備,拍攝學生互幫互助完成學習任務的整個過程,并通過視頻播放反饋他們的學習成果,同時可以實現組與組之間的直觀互評,從而發現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通過互動來加以解決,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教學目標也很好地完成了。特別是學生在視頻中觀看自己的表演所表現出來的興奮激動的情緒,對推動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對美國影片《音樂之聲》插曲《DoReMi》第21-24小節1=C2/4 6.2|3#4 5 6|7 -|7-|的學習中,學習的重點在于#fa的彈奏,需要先找到fa的彈奏位置,之后再找到fa右邊最近的那個黑鍵,這個就是#fa的彈奏位置了,這個變化音的彈奏是否正確,對于聽力正常的人來說是很容易分辨的,而對于聽障兒童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讓三個小組的孩子利用手中的移動設備(手機或平板)對這四個小節的吹奏進行拍攝,然后通過無線網絡將每位學生的吹奏上傳至局域網的學習網站中,為了得到好的拍攝效果,每組的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幫助小組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達到了團結互助的效果。每個小組上傳完成后,組織學生一起來評價分享學習的成果。通過觀看學習視頻,指出每位學生在完成吹奏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改正,課堂的氣氛熱烈融洽,學習的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互動反饋技術的運用,為生本課堂的實現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支持,通過局域網、多媒體設備、移動設備讓聽障兒童真正融入學習的氛圍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很好地實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互動反饋技術的運用,為聽障兒童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學習、互幫互助學習、直觀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這個平臺也很好地解決了像音樂等綜合實踐課在教授過程中存在的如何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問題,實現了樂理知識與實際吹奏之間即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反饋形式的統一。特別是對于這些在聽力上存在障礙的學生來說,直觀的教學手段能夠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于聽障兒童來說,在學校里能夠學到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給他們如何高效的學習,讓他們熱愛學習,學會學習,這樣將來在離開學校走上社會的時候,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從教師的角度出發,互動反饋技術的運用是現代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產物,作為新時代的特教教師更應該不斷嘗試新的事物,為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學習,只有不斷地嘗試和學習,才能夠不斷地進步,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出新一代的有能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黃小青.咬定“生本”不放松,立根原在“課堂”中:小學語文生本課堂教學策略的探索[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4(11).
[2]周瑛.大學英語教學中互動反饋模式的構思[J].現代企業教育,2007(7).